曾献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淬炼出的精神源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欣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伟大建党精神内藏着深厚的历史意蕴,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坐标,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价值观可谓正当其时。要传承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借鉴建党精神的革命文化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探索建党精神的教化经验,推动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使青年在充分认识认同建党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牢固的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矢志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不断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好并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2]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和综合素养,体现着国家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3]3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独有的价值内涵和时代特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途经百年奋斗,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下所构建起一系列精神的逻辑起点,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彰显党的初心和使命,能够涵养青年价值观,能使青年深度理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50时代是思想之母,正确的思想则是指引民族走在时代前列的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从未动摇这一立党兴党强党的思想基点。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问题,并从中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汲取实践力量和真理力量。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并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结果。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伟大建党实践中,体现于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艰辛奋斗中,其深邃内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5]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确立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所谓“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青年的价值思辨、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等亟需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伟大建党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要明晰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为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建构奠定信仰之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15应一以贯之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明白历时百年的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中国精神的首要内核和宝贵财富;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传播伟大建党精神,促其入脑入心,牢牢稳固青年的价值观,引导青年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以青春之我报青春之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典型的使命型政党,政治引领是政治性的最本质表现,历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共产党创设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的政治仪式以推动社会的深化改革和满足人民幸福,这些政治仪式融入人们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得到快速渗透。[7]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政治引领,就是引导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等在革命实践中的精神共振与内在统一,是“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群众观等在精神形态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反映”。[8]一百年来,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从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到现在国强民富,从当初“一贫如洗”“一穷二白”到如今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建设的翻天覆地,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撼天动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因此,从建党实践中孕育出的建党精神,不仅昭示着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蕴藏着党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更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劲精神动力。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为青年价值观确立把舵坚定的政治立场,校准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以建党精神为起点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中构筑起精神支撑,展现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描绘出厚重的政治底色,为青年价值观固牢思想根基,使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举旗定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青年成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指出:“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9]3精神为意识存在的要素之一,实践性是其基本属性。伟大建党精神承启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根植于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支部建在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秉承在全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的自我革命基因,描绘出党的百年恢宏画卷,这些实践力量源自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历史川流不息,革命战争年代,有视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拿“两条半步枪”闹革命的方志敏、“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陈望道等一大批革命先驱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重整山河的伟大事业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农民将军”甘祖昌、县委书记焦裕禄、一辈子淡泊名利和深藏功名的张富清等英雄事迹展现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扎根太行35年的李保国,“时代楷模”廖俊波等共产党人诠释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这些前辈的光辉形象和实践故事,为青年价值观培育提供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榜样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藏着创造历史的澎湃势能,伟大建党精神是民族复兴最闪亮的精神标识,要以革命英雄的实践引领为坐标,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要以时代先锋的报国事迹为导向,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坚持立足于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要依托红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重大纪念节日、政治仪式等方式促使其价值观能够从抽象感知转化成具体感悟,在激发情感共鸣中实现内化,自觉奉行和外化稳定持久的正确价值导向,达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培育成效,[10]在建党精神代代相传的滋养下,让青年价值观更加充实、完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伟大建党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开创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其精深的价值内涵和丰厚的精神养分是涵养青年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引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根正苗红”。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是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从播下革命火种到掌舵复兴大业的伟大历史跨越,书写出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恢弘画卷。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力军,要用马克思主义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使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用建党精神滋养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青年的理想信念才会坚如磐石,才能做到时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终身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最终成为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价值追求和动力源泉。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靠的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政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信念。青年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体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精神血统,做勇立潮头的新时代弄潮儿。一百年沧海桑田,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中,青年作为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先锋队,从未停止追寻“真理的味道”和铭记自己的“初心”,挥洒着时代变革中的青春热血和抱负作为,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融入不懈奋斗的民族复兴大业中。“十四五”的强国征程已经启航,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青年必能斗志昂扬地挥洒青春热血,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品格、进取追梦、凯歌前行,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棒”,不断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遭遇过的艰难险阻,经历过的生死考验,付出过的惨烈牺牲可谓不计其数,但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彰显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一百年风雨兼程,从“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雄狮”,从起初“一无所有”到建设成屹立世界的大国,所创造出由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到赢得胜利的中国奇迹,靠的就是党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青年需深刻理解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认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出现的中华英烈、革命人物及国家模范。英雄人物事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及底色,闪耀着共产党人崇高的内在品性,深刻领悟共产党人哪怕是为民族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依然义无反顾地愿意为国家挺身而出、英勇斗争的精神价值追求,源自“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重誓言和“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情怀,这些连绵不断的优良作风引领青年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能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勇于担当,在新的长征路上谱写中华民族历史上更加恢宏的史诗。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共产党人要深知“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11]不负人民是对党最大的忠诚。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人民情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百年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伟大事业体现了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基因传承和道德自觉,充分彰显“人民至上”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诠释出共产党人的忠诚内涵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青年价值观引导教育要从百年大党历程中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我们党一以贯之地紧紧依靠人民;要牢记任何想把党同人民分割和对立的企图注定会失败,做到毫不动摇地信党爱党为党,对待一切工作均站稳人民立场并守住人民的心,以之锚定价值观航标,才能解决好人民急难愁盼等问题,真正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青春之力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12]20伟大建党精神是一座精神“富矿”,它内契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从加大宣传,增进多向引导;完善机制,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实践,提升培育成效等方面下功夫,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3]使青年价值观在其沉浸式滋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共识,指引新时代青年清醒认识历史,清楚认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我们为何成功,清晰明白未来我们如何继续成功,以此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4]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贯穿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始终的精神基因,与体现党的政治价值和党员基本要求的入党誓词交相辉映、熔铸一体。[15]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价值观就是以党的主流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应分层次、分类别地扩大宣传口径。
首先,打造富有正能量、内含理论深度的政治引领类教育活动。“将历史叙述和理论阐释进行有效结合”,[16]用好党的历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用科学理论的“路标”教育引导青年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引导其从“有字之书”开始学习党史,向书本、历史求教,再从“社会”与“实践”的“无字之书”上能融会贯通地转化为行动作为,汲取建党精神内涵,体悟从历史中提高理论认知,切实领会“大历史观”境界,提升历史思维。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营造红色氛围,突出在宣传内容上标识有建党精神、革命先辈、红色基因等主题词,持续展播《觉醒年代》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选定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革命精神教育,使青年价值观在客观真实宣传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情感共鸣,赓续红色血脉。
最后,拓宽宣传渠道,借助如《光明日报》和求是网等官方权威媒体平台和微信、B站等网络介体,推送建党精神与青年价值观相关的高质量文化作品,开展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线下的红色研学之旅,在“线上+线下”的体验式教育中促使主流价值意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实现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正确建构。
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做到久久为功且遵循系统化原则,这就要以制度为保障建构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与完善伟大建党精神与青年价值观相一致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创建优良的革命文化等外部环境,如讲述好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故事,使之读懂共产党人身上顽强拼搏、不懈奋进的基因密码,多维度影响青年的思维观念、文化认知和道德素养,完善青年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协同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其次,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以社会时事为引、实践活动为体,通过形式多样的要素调动,形成教育合力,如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和“四史”教育活动,精准追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下的青年英雄,阐释青年不仅是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主角,也是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激励其在内心归属上更加认同,在社会实践中更易践行,使其价值观塑造更具“中国红”。
最后,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如发挥家庭的启蒙教化功能,家长应掌握“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价值理念,[17]循循善诱地讲好革命先辈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红色史诗,凸显家庭教育的浸染作用;要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通过确立培育目标与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青年价值观引导工作,发挥主阵地作用;要重视社会教育的影响效应,大力弘扬“共和国勋章”“优秀共产党员”“人民英雄”等至高荣誉获得者的光辉事迹,激发青年向榜样学习,使其在优良社会风气的熏陶下达到自我审视,强化文化和环境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伟大建党精神源于实践,光照民族复兴之路。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陡增,青年肩负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实践养成是增强青年本领才干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加强理论“灌溉”,如“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8]
其次,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如打造以“革命人生观”为主线的社会实践资源库,带领青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接受鲜活的教育,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了解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
最后,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在点滴生活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释放伟大建党精神的辐射力和日常生活对其的锻造力,[19]使青年价值观在“春风化雨”般的全面培育下完成由“小我”走向“大我”,使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