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表达意愿强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何,关乎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养、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高政治站位,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从深化教学改革、挖掘鲜活素材、拓展空间载体、转换话语体系等维度全面发力,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最大化。毋庸置疑,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授课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生活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明显;教学形式机械生硬、呆板单一,有些教师上课甚至从头讲到尾,缺乏师生有效互动,“填鸭式”“说教式”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让学生“把头抬起来”,使得教学效果达成度不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铸魂育人工程,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力求使思想政治课有价值、有品位、有营养、有力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2]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授课艺术,切实改变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由滔滔不绝的“漫灌”转变为因人施教的“滴灌”,拒绝“水课”“无用课”,提高学生“抬头率”与“点头率”,进而提升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水平。实际上,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生是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全面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和挑战度,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单一灌输的模式,积极发挥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程设计,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对话,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其作用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3]175基于此,教师可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情境式、鉴赏式等多元授课方式,引导大学生踊跃参与、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合作探究,让大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有效互动中获得理论认知和思想升华。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其中创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须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犹如车之两轮,二者不可偏废,需要两轮驱动,共同担负起铸魂育人之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目前,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已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藉此,专业课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自觉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课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贯通、实现育才与育人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从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将理想信念、“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以及法治意识、家国情怀,使大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之“钙”。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在重点讲清专业基本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介绍本专业的历史沿革、本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本专业杰出校友的拼搏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社会担当与使命意识。在教学方式上,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知识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生成为导向,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可尝试运用交流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刻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将价值引导的“盐”融入课堂教学的“水”,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从而引发大学生感情共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否“鲜活”,对大学生的心灵启迪、价值追求和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越真实、越鲜活,就越能吸引大学生、说服大学生、打动大学生,就越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鲜活”,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生成。
可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空洞化、教条化的问题,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甚紧密,缺乏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难以触及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感染力不强。因此,高校要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时代主题,将国家重大发展成就、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大科研成果、奥运夺冠、模范人物等内容作为“鲜活”素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现实生活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更是“活”的教科书。实际上,现实生活素材是载体,“载”的是立德树人目标。
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现实生活素材当作丰富资源和“活水”,广泛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善于挖掘和利用“鲜活”素材。一是要善于挖掘重大时代性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重大主题进行,应更加直面新时代、应更加直面新问题,凸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特征。将重大时代性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广大“逆行者”、无论是解放军指战员还是科技工作者、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社区志愿者,他们都以自己英勇无畏的果敢行动构筑起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疫铜墙铁壁,从而取得了抗疫伟大斗争的重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抗疫精神精辟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5]又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政府以更有力的措施,发扬钉子精神和啃硬骨头精神,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打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从而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具体分析和纵横比较,就能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就能培养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知国爱国、知党爱党感情。二是要善于挖掘“四史”学习教育素材。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活动中,各高校应依托红色资源进行“浸润式”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以学习、宣传可亲近、可感触的地域文化为基础,联系绵延不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联系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并通过组织大学生寻访红色革命遗址、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场,把改革发展成就转化为教材,把革命遗址转化为课堂,从而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大学生真正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让大学生真正弄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三是要善于挖掘先进典型素材。高校要重视发挥革命领袖、历史伟人、革命先烈、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激励作用,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方志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献给国家科学事业的黄大年、守护开山岛的“人民楷模”王继才、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国争光的航天员等等。
高校要收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通过主题演讲、话剧演出、微电影创作等多种形式,讲好不同时期英雄楷模的感人故事,深化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引导大学生把对先进典型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学习成才、担当作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展空间载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不仅在校内也在校外、不仅在线下也在线上。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拓展和延伸,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生成之策。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77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刻、久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7]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环节,是大学生体悟生活、升华心境、感召使命的过程。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农村、中小学、机关、社区的沟通与联系,为大学生深入社会、走进基层提供便利条件、搭建多元平台,以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自主探索、辩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进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空间载体?具体而言,或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疫情防控、企业科研攻关、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学习体验,培养大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地方农副产品的包装与推广、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农植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为乡村振兴、驱动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或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党史知识、疫情防控知识、民法典知识、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等宣讲活动,开展义务支教、投身社区文明创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中培养自己认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当前,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如今的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新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社会成员中使用网络技术的主要群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价值理念以其十分隐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不断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难以回避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的角逐场。面对“无人不网”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不能缺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因素的一面,构建完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内容供给、创新传播手段,主动开辟、利用和占领网络阵地,善用新媒体技术,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将大学生吸引到学校各新媒体平台周围,用主流价值、先进文化黏住大学生,传播主流舆论、凝聚思想共识,进而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一是要依托网络传播平台,加强思想引领。高校可通过“三微一端”、学习强国、红色网站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精细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线交流、答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践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引领其成长方向。二是要依托网络传播平台,弘扬先进文化。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高校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文化建设相结合,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高校可以精心策划一些主题,录制一些传统文化网课,通过声音、影像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让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丰厚的精神滋养;又要大力宣传学校的校风校训、大学精神、办学特色、杰出校友等,让大学生对学校文化产生认同。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作漫画、网文、手绘、短视频等网络文化作品,进而传递主流价值,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当然,高校对网络文化消极因素的一面也不可掉以轻心,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防止校园网络场域“失声”和“失范”,要敢于亮剑发声,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不断净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子,话语表达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生成。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忽略了话语表达的作用,缺乏话语编码的自觉,缺少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话语,常常是空话、套话、场面话多,有趣、有味、有亲和力的话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乏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生成,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从年轻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出发,切实转换话语体系,多用青年大学生话语体系,多关注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话题,积极探索和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反复钻研行之有效的话语表达策略,优化话语表达能力,努力把书面话语、学术话语转换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性、实践性话语,以亲切生动、鲜活有力的生活话语阐释科学理论、诠释真善美、解答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如何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笔者认为,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我们:“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8]831这一论述阐释的是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话语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来源于普通大众中间,这对于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深刻的启迪教育意义。要改变抽象化、空洞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现实生活,拜大众为师,向生活学习话语、向大众学习话语,在实践中体悟大众话语的无穷魅力。因为现实生活是话语的“富源”,人民大众中蕴藏着大量鲜活有力的话语,我们应从现实生活中、从广大民众中汲取话语养料,不断丰富和积累大众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以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帮助大学生解开理论的“扣子”和思想的“疙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得具体、形象、立体、丰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采取的仍然是单纯灌输和概念式说教,缺少接地气、冒热气的大众话语,使用的依然是专业话语、学术话语和冗长、华丽的词藻,其结果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说服力和认同力,容易造成大学生不愿学、不愿听,难以入耳、入脑、入心。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会以叙事话语进行表达,可选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人事例,采取说案例、讲故事的方式,使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现场感强的朴实话语,像叙述故事一般,有板有眼、亲切自然、娓娓道来、铿锵有力、张弛相间、首尾相连,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专业概念融进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之中,做到既充满激情、条理分明、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又叙事言理、事理相融、言之有趣、言之有理。以叙事话语进行表达,变抽象为具体,变生硬为柔软,变尖锐为温和,就能更好地诠释理论、表达思想、指导实践,彰显出以叙事话语传播科学、解读理论、凝聚共识的话语艺术魅力。同时,坚持以叙事话语进行表达,还能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有效实现心灵沟通和感情共鸣,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这样大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去接纳、吸收新思想、新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实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网络已影响和覆盖了大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话语走向现代话语,就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主动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注重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学会运用网络话语,积极找到大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艺术地创设语境,将网络话语有机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度运用“网络热词”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恰当使用“网络热词”来调节、活跃学习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有热度、有温度,以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注意防止滥用网络话语的倾
向,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项铸魂建设、思想建设工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塑造人的,如果抛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魂”,一味去追求娱乐性、煽情性,也许会给大学生带来短暂的兴奋和瞬间的愉悦,却不能对其带来思想上、精神上更多的收获和学习体验。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网络话语必须坚持“适度”和“恰当”的原则,以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走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