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义方 向娇
摘 要: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2-011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研究”(21CDJ014);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传播视域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21SKGH06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虚无主义批判研究”(2021YC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仰义方(1986-),男,安徽安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巴渝学者·青年学者,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向娇(1997-),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中华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近年来,以否认中华传统文化、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革命精神文化为特征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扩散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批判包括文化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文化观,正本清源,有力地维护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一、样态透视:文化虚无主义的多维表征
文化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呈现形式,是一种主张歌颂西方文明、贬损民族文化,崇拜普世价值、否认革命精神,推崇娱乐至上、否认价值追求的错误社会思潮,表现为“去民族化”“去历史化”“去思想化”“去主流化”等多重面相。
(一)“去民族化”: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
文明是文化的、物质的、精神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成体系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文明之间相互依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258。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4]351然而,文化虚无主义宣扬的“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等错误论调,模糊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背离了人类文明的基本潮流。当前,“去民族化”成为文化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掀起“以洋为师”的价值主张。文化虚无主义是中西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交融、交流、交锋过程中不断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变种。西方国家倚恃其科学技术优势,到处灌输所谓“先进”“科学”“文明”等价值观念,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认为“西方是文明的化身,西方的才是文明的,非西方的即野蛮的、落后的”[5],并以此为标尺,极力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史。另一方面,推崇“以洋为美”的价值参照。文化虚无主义极力推崇西方文明“中心论”,抵制多元“共生论”,以傲慢的姿态无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冲击文化的历史根基,动摇文化的民族特性,使洋文化成为一切真、善、美的最高衡量基准。
(二)“去历史化”: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积淀与孕育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形态,沉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義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6]文化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通过否认革命文化、革命精神,达到否认党的历史,以此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其一,在价值层面虚无历史。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文化虚无主义鼓吹革命文化“过时论”,肆意抹黑革命、歪曲事实、否定其崇高价值,以片面、静止、孤立的视角诠释革命文化,无视其时代性与存在感。其二,在内容层面解构历史。文化虚无主义以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以碎片化、娱乐化、间断化的表现形式,“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嘲笑民族英雄、讥讽革命先烈、侮辱人民领袖、洗白反面人物”[8],破坏革命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三,在传承层面割断历史。伴随西方文化渗透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文化虚无主义打着革命文化“无用论”的幌子,借机散播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错误观点,试图中断革命文化的现代弘扬途径,企图达到“去历史化”的阴谋意图。
(三)“去思想化”: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
娱乐身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文化虚无主义以文化消费的表现样式,混淆文化思想性与娱乐性边界,使文化贴上“消费”“享受”“物质”等符号标签,日渐以娱乐化的形态呈现于大众视野。近年来,资本力量加速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极力推崇娱乐享受、快乐刺激、潇洒自在等价值观念,试图掩盖文化塑造人、滋养人的崇高价值,加快文化享乐主义蔓延,达到“去思想化”的险恶目的。譬如,为了博取网络热度和满足快乐刺激的消费心理,不少网络“大V” “博主”“美粉”“UP主”等,借助网络空间肆意制造谣言,以粗鄙搞笑的文字和图片非议、丑化、抹黑历史英雄人物,掩盖事实真相,传播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与此同时,为了获取丰厚的物质利益,收获所谓的点击率、收视率,文化虚无主义者一味迎合公众感性欲望和消遣需要,不惜放弃价值立场,出卖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利用“标题党”吸引流量,以网络文字、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等形式肆虐曝光各种刺激、敏感事件,使“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9],不断博人眼球、扰人心智、迷惑人心,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丧失理想和情怀。
(四)“去主流化”: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风貌。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33然而,文化虚无主义的“去主流化”倾向搅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方向,使社会不断滋生出无序化、自由化、复杂化的价值观表象。其一,倡导“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满足对资本的逐利追求,文化虚无主义极力散播人性自私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演变成纯粹利益化的活动,不断消解社会的、集体的、大众化的利益,使得“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不顾他人利益、摒弃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四处蔓延。其二,呈现“愚昧主义”的价值表现。文化虚无主义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常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价值表现,不断被各种“拜金风”“奢华风”“打杀风”“戏说风”所湮没。文化虚无主义通过美化错误价值观点,虚化是非、善恶、美丑界线,将一切社会价值观囊括其中,使庸俗风在文化领域肆意横行。
二、生成逻辑:文化虚无主义的成因反思
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扩散,极易引起文化与价值的分离,拉大历史与现代的鸿沟,阻断文化价值的正确传播路径。正因如此,深刻把握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环境,深度剖析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逻辑,对于提高人们抵御该错误思潮的警惕性与警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维度:少数人存有错误的文化认知
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客观的,也是发展的、动态的、可被改造的。在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中,文化虚无主义常常以“反思”“重评”“还原”历史为由,对文化进行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传播,诱导人们不断陷入文化认知误区,跌入虚无主义泥潭。其一,错误的文明判断。近年来,一部分虚无主义者将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以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价值为参照标本,通过各种影视APP和社交平台散播所谓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恣意破坏民族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其二,错误的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对资本的利益追求,使得文化消费主义在文化市场肆意横行。他们不断进行功利化的文化宣传,推销商业化的产品,放大人们片面追求的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促使奢侈风、拜金风、享乐风成为文化产业的典型标配。其三,错误的内容认知。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争先入驻网络空间,再加上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助长了民众随意发表言论、意见、观点的心理,各种“丧文化”“佛系文化”“落后文化”开始扎堆抱团,不仅加剧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难度,也降低了人们识别文化内容真伪性的辨别能力,极易造成文化内容的失真失传。
(二)环境维度:西式“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倚仗其经济技术优势,不断打着“维护世界和平”“规范世界秩序”“共建地球家园”的幌子,使人们不自觉地成为“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的传话筒和发声器,以达到维护自身超级大国地位的霸权意图。一方面,经济霸权的实力需求引发西化思潮入侵。文化反映的是特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样态。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驱使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企图获取同等地位,这种文化帝国主义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文化全球扩张和文化霸权意图,常常潜隐于文化产品销售和文化产业开发之中,往往以经济合作为幌子,正大光明输入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试图垄断他国文化市场,使西方文化成为其经济霸权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内在联动需要助推西化思潮入侵。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区域间的时间空间隔阂被逐渐打破,贸易与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反华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进行政治围堵、经济打压与文化否定,他们极力宣扬美式自由民主主义社会思潮,竭力丑化中国形象,打着“文化霸权”的如意算盘,借助全球化浪潮妄图恢复昔日“一强独大”的国际地位。
(三)技术维度:网络信息泛滥衍生的文化解构
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日益成为文化虚无主义成长的“乐园”和“温室”。在网络空间内,各种腐朽、庸俗、落后的价值观往往结伴而行,不断浸染着文化的网络生存环境,加剧了文化虚无主义的蔓延。其一,网络的开放性消解一元价值导向。互联网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方式,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混淆视听,消解了传统主流舆论话语权,构建了新型公共话语权,从而促进了文化虛无主义的大众性传播格局[11],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使文化呈现出崇高与妩媚、低俗相容,先进与落后、腐朽并存的鱼龙混杂状态。其二,网络的虚拟性冲破文化传播规范。真实性是文化价值传播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规范。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是大数据时代文化传播的基本态势。在此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者以网络为新的驻扎地,凭借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肆无忌惮地制造网络谣言,随意散播各种垃圾信息、黄色流毒和“黑色烟雾”,打破文化传播传承的基本遵循,助长了文化虚无主义扩散的侥幸心理。其三,后台资本的操控导致文化日益功利化。文化与媒介的联姻使网络市场日益成为人们进行娱乐消费的新天地。网络传媒“创造着人们的欲望,刺激着大众的欲望,而且也最善于将这种欲望转化为一种心理实际需求”[12]。在网络市场中,后台资本抓住人们的心理诉求,变相兜售文化产品以谋取利益,使文化的存在不再单纯满足于人的精神需要,而成为资本与技术的附属品。
(四)历史维度:近代民族自卑论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从起源上看,文化虚无主义发端于近代,是继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之后,建立在民族文化自卑感无力感基础上的、以西方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32。换言之,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自立自强,首先要从文化层面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2伴随西方“器物”“制度”与“文化”的不断涌入,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洋枪洋炮、洋装洋袍,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仁人志士一直在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全盘西方论”,文化焦虑萦绕在一些知识分子心间,对民族文化充满自卑感无助感。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文化领域大做文章,叫嚣西方“文明优越论”,否定民族文化“共生论”;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无视文化发展“多元论”;不断摧毁民族文化的历史根基,试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阻滞我国民族文化向前发展。
三、治理进路:文化虚无主义的纠治路径
文化虚无主义动摇中华文化根基、削弱中华文化影响,极易引起人们的思想防线失守、精神价值崩塌,进而引发社会思想混乱、价值无序和信仰危机。为此,应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破”“立”并举,主动抵制错误历史观、文化观的传播蔓延,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
文化虚无主义颠覆文化信仰,不断腐蚀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蔓延。其一,要深刻揭示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本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指明各种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物质的、经济的根源,又承认文化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文化虚无主义把文化当作随意捏造的臆想产物,把人的精神本能化、物欲化、个体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价值取向,否认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和人民性,违背基本的文化发展逻辑,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为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陷阱,捍卫文化的历史属性和唯物特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其二,要大力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文化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持有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固执,宣扬民族文化“落后论”“无用论”,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先进论”等,冲淡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必须旗帜鲜明地批驳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坚定文化自信,批判西方文化中心论,从整体性视野出发,坚持用文化“多元论”“共生论”系统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以取其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做到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辩证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二)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自觉
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是自觉自然自在产生的,而须通过文化自觉活动的载体形式,以及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来实现。优秀文化作品能够充分展现文化的价值魅力,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感、亲切感,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人们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自觉性。其一,实现优秀文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符号表征,凝结着文化特殊的、深层次的价值内涵。要规范文化产品的制造、营销环节,保证大量优质文化产品占据文化消费市场,供给合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产品,持续发挥文化产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文化使命,不断清理文化虚无主义浅显化、片面化、无厘头的文化标语和价值阐释。其二,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呈现。文化因内容丰富而多彩,因形式多样而生动。习近平强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65针对文化虚无主义大众化、社会化的渗透倾向,优秀文化产品要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以多样化呈现形式吸引群众、服务社会,通过诸如诗歌、戏曲、话剧、影视、动漫等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不断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成为优秀文化产品的享受者、承载者与传播者。其三,促进優秀文化产品的社会化传播。文化产品的社会效应不仅取决于其思想价值,还受到传播渠道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多元载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形式,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发展趋势,阻断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让优秀文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三)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净化网络文化发展环境
从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从单向传播向扩散传播的双重转变,成为文化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这阻碍了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安全传播,销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3],要画好线上线下最大同心圆,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传播环境,最大限度挤压文化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渗透空间。其一,强化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的引领力。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人”,针对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言论的无理挑拨和肆意传播,要坚守网络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发挥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价值观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传递给广大网民,使社会主流思想成为引领网络舆论整体走向的指向标和导航器。其二,提升网络法律法规制度的治理力。受资本的操控,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带有明显的趋利性,极力推销“丧”“腐”“虚”型文化消费,不断扰乱文化发展的网络环境。为此,亟须加大网络空间法律法规治理力度,在及时填补网络法律漏洞的同时,推动法律法规横向延伸到网络空间各个领域,加大对网络空间的执法力度,严格管控负面信息网络传播,严厉追究信息传播主体的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其三,加强网络社会多元主体的监督力。网络文化治理要多管齐下,既要发挥政府行政监管的主导作用,构建政府、司法、市场、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监督格局,又要充分利用媒介监督具有的及时、快捷、有效等优势,发挥网络媒体、网民等监督力量,主动寻踪文化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轨迹,及时斩断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蔓延路径,持续净化网络文化生态。
(四)增强民族文化的弘扬力度,维护文化发展话语权
文化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与文化虚无主义关联的西方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日渐猖獗,引发现代文明的信仰危机,从根本上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其一,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当前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蔓延与中国话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国际话语传播格局紧密相连,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搭建微博、微信、博客等对外交流平台,以高度凝练、深入浅出、生动具体的语言文字,阐释好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增强对外话语的共通性、世界性,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其二,增强民族文化的话语吸引力。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155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谦和好礼、热爱和平、仁爱孝悌、诚信知报的优良传统,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内涵而言,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新时代要在商业贸易、政治合作、文明交流等对外活动中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打破文化虚无主义污蔑的民族形象,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他国文化产生文化共通、构成文明互惠、达成价值共识。其三,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感召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4]524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在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中孕育融合,在文化融合中取得进步,在发展本国文化话语力量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话语表达,以平等、谦逊的姿态与他国和平对话、文明交流、互利互惠、共担责任,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与公信力。
综上所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领域滋生的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矮化、对革命文化的质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与否定,从根本上冲击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历史根基,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严重阻碍着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揭露其本质,阻断其传播路径,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营造积极向上、清新明朗的文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郝永平,黃相怀.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47.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8]孙丽珍,李泽泉.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J].红旗文稿,2018(9):26-28.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王勇,许静波.新时代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理”和“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66-71.
[12]孙一.关于大众传媒与文化消费主义相关问题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6(11):1.
[13]王伟光.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的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5-8+159.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