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内在契合逻辑

2022-02-26 11:16俞科
理论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凝练,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方法论的指引,其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唯物主义世界图景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价值本源与实践归宿的统一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锤炼纯洁政治品质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间深刻的内在契合逻辑,是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感染力与持久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力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2-0103-07

作者简介:俞科(1996-),女,贵州安顺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伟大建党精神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自觉信服和高度尊崇,将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遵循,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所蕴藏的内涵实质与信仰力量,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中去感悟。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同的科学世界观支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引,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历史必然性的把握,既遥望理想的彼岸又致力于现实的奋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奋斗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基。

(一)把物质世界作为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础,在能动实践中“坚持真理”

真理何在?真理存在于物质世界,来源于实践活动。要使真理的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首先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使真理在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上实现统一,并进一步把真理融入现实社会,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134,才能让真理真正“改变世界”。

“坚持真理”要从现实的物质世界出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绝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态度。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作为历史任务,从中国现实出发认识和把握真理,明确前进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分析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革命的对象与动力,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前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分析把握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国际环境形势新变化,是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前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学分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开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坚持真理”,从国内外环境形势出发,理性思考、认清时代态势、把握发展趋势,更好地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坚持真理”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动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真理问题中,人的主体性绝不仅体现在主观的思想形式上,还特指人能正确认识真理、运用真理,使真理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正效应的自觉能动性。对历史必然性、人民主体地位、共产党历史地位等真理的把握,使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可以通过不懈奋斗实现,极大调动起自身顺势引导历史、聚势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植作为先进政党舍我其谁的担当情怀和甘愿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对真理的笃定、对选择的执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局势、各样斗争、各种实践中从不迷信客观条件的优势,从不因客观条件不利而熄灭斗志,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化被动为主动、转劣势为优势,越过重重难关、创造种种奇迹,重塑了中国大好山河,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要继续把“坚持真理”作为激发主观能动性、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动力引擎,既不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也不得过且过、无所作为,主动解决好主观上“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的问题,以踏平坎坷的奋进姿态走好新征程。

“坚持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真理问题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拒绝“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2],拒绝理性的评判标准,坚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34。近代以来,无论是“经世致用”“中体西用”还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些往日的、他人的“真理”纷纷在中国失去灵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但是,由于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出现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也几经曲折。历史深刻地表明,中国的昨天不能成为中国的今天,他国的今天也不能成为中国的明天,任何“真理”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被中国实践检验后才能展现力量。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3],要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既不趋时奉势、按图索骥,也不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中、在前人宝贵实践经验的汲取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实践中“坚守理想”

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的目的与其他哲学不同,不在于自我意识的思辨,而在于消除人的生存异化状态,“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直至共产主义大同之境。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过去、现在、未来所追求的一切真理、所从事的一切实践,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崇高理想而服务的。

“坚守理想”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后,经过对社会发展动力、过程、主体等内容的深入剖析,推导出人类社会终将发展到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社会必然走向。基于对这一论断的理性认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决捍卫“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逾山越海、负芒披苇,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断适应时代巨变,把稳历史坐标、战胜打击回应诘难,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优势的发挥,探索丰富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科学路径。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人因为共产主义这个“山顶”尚不能“眼见为实”,而否认我们正在“登顶”的沿途[4],被动裹挟于时代变迁、多元思潮、功利主义等各种风气之中,陷入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来发现共产主义的踪迹,以历史长河的规律来衡量共产主义的到来,真正对共产主义理想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坚守理想”要把握好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信仰,并不意味着一个既定性、事实性的完美社会,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这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实践,必须正确认识其实现的必然性和过程性。在党的历史中,不论是因忽视最高纲领破坏党的独立性而犯“右”的错误,还是因罔顾客观情况而犯“左”的错误,都是由于没有正确把握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关系。要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5]。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追求远大理想、实现共同理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为矢志不渝、更加奋进笃行。

“坚守理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复兴梦想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高度契合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奋斗主题,也切实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呼应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强烈期盼,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内容。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并走好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提炼且践行了符合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共同理想。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道坦途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复兴梦想;只有强化对共同理想的认知、认同、践行,才能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伟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同的实践价值取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阐释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

(一)“践行初心”要强化价值引领、增强使命自觉

“无论是一个政党、一个集体,还是某一个体,其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即是初心的彰显”[6],初心是体现使命的崇高性、方向性的价值根源。

“践行初心”要坚持“人民幸福”的价值本源。追求“全社会”的人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正义目标。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目的不在于社会本身的利益,也不在于少数人的利益,而在于“人民幸福”。党在革命与建设的道路上,始终葆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感,带领人民推翻压迫、赢得独立,战胜贫困、走向富裕。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只有紧紧围绕“人民幸福”的价值本源,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精神定措施、作安排、抓工作,真正把发展思路和实践成果落实到“人民幸福”上,才能提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汇聚人心民力、实现伟大梦想。

“践行初心”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其历史使命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在“践行初心”中克服每段过程中存在的“理想使命同它的现实前提的矛盾”,需要在“践行初心”中实现每段过程具体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百年的奋斗积累,使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期,创造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阶段,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要着眼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践行初心”,不断克服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矛盾,不断创造“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不断积累“民族复兴”的有利条件,继续精心描绘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历史画卷。

“践行初心”要弘扬“人类文明新形態”的价值愿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下,“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1]166,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是共产主义。“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7]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难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共产主义信仰的实践者、奋斗者、先行者,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格局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彰显“践行初心”的价值升华。要从世界人民的发展和幸福出发,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前进,推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认同、共同拥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答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时代新答卷。

(二)“担当使命”要坚持科学行动指南、明确实践路向

资本家的使命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至消灭阶级,创造崭新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展望共产主义大同之境的行动指南。

“担当使命”要以历史思维为指导,增强担当动力。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深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跨度中进行整体性分析,理解好为什么要复兴、为什么不可逆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担当起使命等重大问题。就中华文明史的跨度而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创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后,怀抱复兴梦想、走上复兴之路,这是一个历久弥坚的文明古国自我成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继续向世界传递文明之光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理由、有底气、有自信实现复兴梦想,也必须实现复兴。就中国近代史的跨度而言,从第一声“振兴中华”响起,直至今日,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拥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汇聚了力同心的中国力量、形成了进步成熟的理论指导、积累了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了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已经成为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就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跨度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只有共产党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带领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只有用这样的“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规律,才能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才能以历史观照现实、远观未来。

“担当使命”要以战略思维为指导,增强担当底气。“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都要靠战略思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内外大局相互交织,风险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历史时期愈是特殊,客观形势愈是复杂,风险挑战愈是严峻,就愈要提底气、增自信、讲战略。中国共产党人要在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奋进中提振底气,要在中华民族日就月将、欣欣向荣的现实中增强自信,要在实现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大同的实践中加强战略思维和战略谋划,着眼于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应对风险矛盾、把握机遇化解难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担当使命”要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增强担当本领。把握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民情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8]在新的历史阶段担当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在守好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好长期执政积累的经验财富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思辨能力,准确把握好各阶段“过河”任务是什么,强化求解思维、增强担当本领,搞清楚靠什么“船”和“桥”过河,提高创新能力、拓宽创新维度,促进更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同的革命斗争意志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155今天中国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情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革命情形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是具体时空的有限性所决定的。所以,今天再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理论,不能拘泥于具体的“革命形式”“革命内容”,而是要感受其超然性维度,把握其本质是在从实然的“此岸”世界航渡至应然的“彼岸”理想社会的全过程中不断与造成险阻的事物相斗争。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9]。习近平提出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正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原初语境的科学认识与继承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把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延续到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来。

(一)要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0]形势越是向好,越要持盈守虚、毙而后已,对攻坚克难的“担子”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对风险挑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

要辩证分析革命形势,做好斗争准备。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来看,“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1]。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认清发展方位。既要纵向对比看进步,对自身历史成就、发展前景信心百倍,也要横向对比看差距,清醒看待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坐井观天、自欺欺人,秣马厉兵、砥砺前行,拉高标杆、接续奋斗。另一方面,要保持忧患意識、树牢底线思维。要深刻认识到,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而言,不论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隐患矛盾、可预见的还是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都可能带来致命性、摧毁性的打击,要保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忧患意识,着眼于“两个大局”,做好斗争准备,掌握战略先机,确保先发制人。

要砥砺革命意志品质,凝聚斗争精神。完成使命的道路上必定荆棘丛生、变数无常,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接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时刻准备为维护人民利益作出牺牲和奉献。要增强中国自信、民族自信,鼓舞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团结士气。要全方位宣传好党的精神谱系、奋斗历程、伟大贡献,讲解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推动全党全民将对党的认同笃信、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自信转化为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奋斗动力。要激发全党全民作为历史主体的主动性,自觉关注中国由大向强发展道路上的复杂形势,对任何可能威胁伟大事业的事物保持应有的警惕,敏锐察觉、趋利避害,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发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隐患,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社稷与家园。

要在斗争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历史时期都在进行不同层次、深度、广度的社会革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革命的主题。要紧紧把握科学技术这个最伟大的“历史杠杆”、最明显的“革命力量”,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为科技竞争抢占制高点、为未来发展积聚物质力量、为参与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话语权。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发挥制度优势与治理优势,不断拓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径,以“中国之治”的“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要在推进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同时,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创造更多有利于世界美好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要在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进程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坚持与时俱进,以“自我革命”牵引保障社会革命实践。革命事业在进步,革命者必须更进步,“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12]。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党的自我革命与制度优势、治理优势整体协同联动起来。以制度为先手棋、以纪律为硬手段,着眼于“自我革命”的实质要求、方式途径等内容,加强创造性、动态性、结构性设计,推动“自我革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确保党能够持续强化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切实提升对风险挑战的驾驭能力和斗争本领,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把握自我革命的导向性,以“自我革命”解决损害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无产阶级只有“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1]171,坚决与损害革命事业的因素作斗争,才能完成好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要以敢抓敢管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决心,坚决与那些装得很正、藏得很深的政治“两面人”作斗争,辨出队伍中的异己者、清除队伍中的“害群马”,确保全党意志统一、路向一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深刻理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常怀敬畏,摒弃私心、私利,做到“无私”“为民”,坚决与那些“群众利益”的漠视者、侵害者、蚕食者作斗争,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在这样一个以革命精神统揽“四个伟大”,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历史时期,要谨防革命队伍中出现一些“过客”“说客”“看客”,影响事业热情、进度、成效。

四、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同的政治品质

“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不是一分为二的精神表述,而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实践要求。只有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不出现代表“不同的利益”“特殊的原则”[1]413的异己者,全党忠诚于党的统一意志,始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党才能始终“代表运动的未来”[1]434,完成历史使命。

(一)在践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行动中实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统一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的革命任务,如果肩负这项任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3],革命活动也不可能组织起来,更谈不上为人民利益、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之所以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靠的就是全党意志和行动的统一。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体现在忠于信仰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出发,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源于把握社会历史必然、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其自身形成的意志都来源于人民的历史创造,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从而使自身具备权威。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首先体现在忠于信仰上,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高度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超越眼前、超越自身,执着于信仰、献身于信仰,将个人生命的限度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但求奋斗、莫问前程,以赢得人民的认可实现对党忠诚。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体现在忠于组织上。无产阶级之所以是社会历史中不可战胜的存在,是因为其不仅具备依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还具备承载“思想一致”的强大“物质统一”武器——组织[14]。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服从党的组织观念、程序、纪律等统一意志。只有靠坚强的党组织,靠有力的组织落实,党的先进思想、正确路线才能贯彻到底、发挥实效。中国共产党人要对党组织有强烈的归属认同,时刻以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党同心同德、严守纪律规矩、忠于党的组织,立场鲜明地维护组织的“强而有力”实现对党忠诚。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体现在忠于事业上。对党忠诚要体现在正确的事业观上,体现在为伟大事业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实践中。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幸运的一代,但是这种幸运不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而是党为每个党员提供了一个环境更优、视野更宽、前景更广的成长平台,更利于每个党员干事拼搏、实现价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个人的奋斗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学习“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与作为,心怀感恩、忠于事业,以推动事业的发展实现对党的忠诚。

(二)在践行人民主体观的行动中实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认为,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起决定作用,无产阶级只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能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自身解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試金石”[15],从“为人民服务”发展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表述,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践行给出了答案,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负人民。

践行人民主体观要体现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上。人类在社会历史中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内涵也在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华。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从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美好生活已经从人民的理想憧憬转变为真切需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紧扣时代、积极创新,充分调动人民共建强大祖国、共享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出更多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要紧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既重视指导思想、政策方针、工作力量等宏观层面的设计调配,也致力于提高具体环节和落实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微观层面的路径探索,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协调好人民群众关于美好生活的生理性、社会性、心理性各方面的需要,让人民利益更有保障、美好生活更有质量。

践行人民主体观要体现在走好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上。“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16]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家途径、看家本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统筹“两个大局”、把握“国之大者”,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走好、走实、走稳群众路线,以高超的群众工作本领,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赢得先决条件。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持续畅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间有机统一的关系,保障人民意志始终贯穿治国理政新实践。要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以自身作风建设为抓手,为密切党群关系创造良好条件、创新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真诚信任,凝聚群众的强大力量。要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创新制度,与时俱进地做好群众工作,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中国化发展。

践行人民主体观要体现在依靠人民智慧力量的实践要求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明确了人民在社会历史中兼具“剧中人”和“剧作者”的身份[1]227。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实践中之所以能够战胜种种险阻、获得种种胜利,都是由于始终没有离开群众的无限智慧,积极创造和主动实践。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践发展,必须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之源。要把党的理论政策研究与群众的实践经验、智慧结晶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增强群众认同、汇聚实践力量、发挥实际成效。要引导群众积极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时时想着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打造好干事创业的新空间、新平台,把群众的创新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1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8-04-25(01).

[4]胡乔木.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4-7.

[5]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1-12(01).

[6]张明.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三重逻辑: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三个关键词解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9-59.

[7]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11]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01).

[12]习近平.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9-06-26(01).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2.

[14]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5.

[1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

[1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6.

【责任编辑:何 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