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蓓
[摘 要] 上海近年的产业规划与发展重点,体现出对数字经济的高度重视,其中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世界级产业群作为数字经济的引领性技术高地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一项对2021年上海市生源招录情况的研究,分析上海市高职专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情况,总结上海高职教育在专业布局、机制建设、专业群建设、专业吸引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上海高职教育服务于数字经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数字经济;上海地区;高职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142-03
一、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1]。数字经济包括两大部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即信息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主要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业、互联网等,包括但不限于5G、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行业。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通常指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带来的生产量和效率的提升,包括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业态。
数字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2019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产值达到8.63万亿,占全国总量的28%[2]。新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必须借助数字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
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在产业规划方面展现出庞大的数字经济潜力。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新技术、新方式的代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亮眼部分,重點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核心产业群与世界级产业群,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六大重点产业[3]。其中,世界级产业群是数字经济中引领性技术高地,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以智能、交互为特征,上海将聚焦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实现在线新经济发展,与现代生产制造、文娱消费、商务金融、教育健康等进行深度融合。
三、上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为聚焦上海区域经济,明确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研究目标,以下分析所采用的数据范围为2021年招录上海本市生源的上海院校高职高专专业,不包括招录其他地区生源的上海院校高职高专专业。
根据《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上海市共计33所院校发布高职专科招生计划,其中公办独立高职院校12所,公办高校(含本科的学院)8所,民办独立高职院校9所,民办职业本科1所,民办高校3所。
(一)专业类别情况
33所院校共计招录159个专业、408个专业点(统计不包括提前批次艺术类招生),涉及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土木建筑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新闻传播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共计13个专业大类,34个专业类别。其中公办招录138个专业、223个专业点,民办招录77个专业、185个专业点。
公办招录专业大类中按照专业点数量与占比排序,前三位是电子与信息大类(数量37个,占比16.5%;格式下同)、装备制造大类(36,16.1%),财经商贸类(29,13%),第四位至第八位是交通运输大类(23,10.3%)、教育与体育大类(19,8.5%)、土木建筑大类(18,8.0%)、旅游大类(16,7.1%)、医药卫生大类(13,5.8%)。
民办招录专业大类中按照专业点数量、占比排序,前三位是财经商贸大类(42,22.7%)教育与体育大类(39,21%)、装备制造大类(25,13.5%),第四位至第八位是电子与信息大类(25,13.5%)、旅游大类(15,8.1%)、医药卫生大类(13,7%)、土木建筑大类(11,5.9%)、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6,3.2%)。
公办、民办院校招录专业点最多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18个),其次是大数据与会计(16个)、计算机应用技术(15个)、护理(14个)、应用英语(11个)、现代物流管理(11个),然后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电子商务、学前教育、国际商务、大数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点数量范围为5至9个。
(二)高职专业与数字经济的关联
上海高职专业中体现数字经济元素的共有49个专业、153个专业点,占专业总数的30.8%,占专业点总数的37.5%。其中,15个专业、50个专业点与数字产业化相关,占比分别为9.4%、12.3%;开设专业点最多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其次是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然后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其中,34个专业(占比21.4%)、103个专业点(占比25.2%)与产业数字化相关,高于数字产业化的专业开设比例;开设专业点最多的是大数据与会计,其次是现代物流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电子商务,然后是数字媒体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跨境电子商务。
面向上海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情况:院校共设有23个专业、59个专业点,对应上海六大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占到专业总数的14.5%、占专业点总数的14.5%。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8个专业、29个专业点面向信息通信行业;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医疗装备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医用电子仪器技术4个专业、6个专业点面向高端装备行业,大数据技术、密码应用技术2个专业、10个专业点对应新兴数字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6个专业点对应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应用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2个专业、6个专业点围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1个专业、2个专业点对接人工智能产业。
面向世界级产业群的专业建设情况:2021年上海高职高专院校招录专业中,仅有3个专业、4个专业点紧密贴近上海世界级产业群“集成电路、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分别是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除对接数字经济(含战略新兴行业、世界级产业集群)之外,共计有10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6%)、252个专业点(占专业点总数的61.8%),占据整体专业点设置的大部分比例。
四、上海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专业布局方面,上海高职专科专业建设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对标上海数字经济建设规划与快速发展,专业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力度与效率不够凸显。通过分析上海高职专业设置与专业点招录、专业大类分布比例、面向数字经济的专业建设情况,现有高职专业对接数字经济的比例少于三成,服务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密切度不足。现有高职专业主要面向上海传统优势产业,与上海市重点战略新兴产业有关的数量占比仅为14.5%,反映出专业布局与战略新兴产业的贴合力度不足。服务于世界产业集群的专业为个位数,占比严重偏低。
(二)数字经济与专业建设之间缺少指引机制
数字经济行业类目、岗位需求类目暂未转化为对专业建设的实质性指导,高职专业的建设缺少数字经济的深度牵引。数字经济带来的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正在经历迅速变化,而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通常由具体院校、具体专业点进行调研、申报、落地建设。在机制建设层面,缺少对新形势下高职人才需求的研判机制与专业建设指导机制[4]。
(三)专业群建设方面,上海高职缺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其中以数字经济为导向的专业群尚未建立
目前上海市入选“双高”专业群只有1个,即上海工藝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美术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属于文化艺术大类,相比江浙地区双高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显得尤为单薄。基于数字经济导向的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等,未列入上海市“双一流”专业建设立项名单;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已列入市级“双一流”专业建设立项名单,但尚未形成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
(四)专业吸引力方面,专业设置的数字化特征不明显,人才培养的数字素养定位不够突出
一方面受到专业目录与办学情况的惯性限制,传统优势专业招生投放数量较多,包括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另一方面2000年以后的生源更关注专业的新颖、实用,缺少数字化特征的专业对生源报考的吸引力度不足。专业办学过程中数字素养与教育过程的融合,是吸引学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五、上海高职教育服务数字经济建设对策思考与建议
(一)产教融合方面,主动研究专业设置的数字化转型,提升转型效能,打造上海数字经济高地建设的人才培养特色
积极促进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与产业发展迅速的双重战略背景下,上海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应主动走进数字产业,贴近数字化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变革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丰富专业内涵,培养富有上海特色、具备数字素养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二)机制建设层面,实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与产业、专业与人才需求的动态数据匹配库,精细管理技能人才培养的准确性
基于大数据创建科学可行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立长期投入、持续运营、精准捕捉、高效反馈的机制运行模式。引导学校聚焦本市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学前教育、养老服务、数字场景与应用、数字化内容等产业领域,研究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新专业,打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以产业为牵引,动态调整专业退出目录,推动高校主动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培养质量不佳的专业。
(三)专业群建设方面,围绕上海市的重点产业规划,制定具有特色的“双高”专业群建设方案,在专业集群数量、规模、质量上实现突破
正视上海市高职“双高”专业群的短板问题,研究专业群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未来需求培养人才,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体量与能级的提升,形成点面结合、紧密聚合的复合型专业群,服务上海市的产业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
(四)聚焦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优化专业建设的显性与隐形特征,提升对新生代生源的吸引力
将数字素养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持续将数字素养的培养贯穿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面对成长在数字环境中的学生,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专业布局及建设内涵进行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对数字环境中教法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数据性科学性评价,对高技能人才的数字化能力培养进行深度挖掘。推进教育与数字产业的融合,将数字化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核心要求,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系统培养技能工匠、知识工匠、智慧工匠,不断提升高职专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R].2020.
[2]21世纪经济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打造全球数字经济高地:2019数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报告[R].2019.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Z].2020.
[4]张建新,刘伯莹,佘环丽,等.上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当代职业技术教育,2019(6):46-48.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