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课堂存在的工匠精神培育实施策略系统性不强、操作方法欠缺、养成评价困难等问题,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切入点,践行赛教融通,从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组织实施、考评方式及激励机制等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健全学岗合一的职业能力养成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实践技能;通过扩充教赛协同的职业能力培育手段,开展学习过程竞赛化教学实施,塑造学生工匠品质;通过多元育人主体正面宣传、实践引导,助推工匠技艺和精神的传承,推行学习竞赛机制全程化、全员化、常态化发展,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落地实施。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04-03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此后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1]等重要文件均指出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大量解读,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品质的体现,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共性内涵[2]。
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
工匠精神是我国实施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价值向度和时代使命,是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和促进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3]。
职业院校将课程教学作为工匠精神培养方案的落脚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4]:一方面,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等课程建设的总体纲领和结构体系研究,目前存在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足,没有完善的培育措施和方案,难以落地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强调在专业课教学、竞赛训练等教学过程中的培育研究,这些研究多数只强调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缺乏具体实施策略和操作方法,仍停留在个例研究阶段,缺乏凝练和升华,存在研究不聚焦、不深入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新要求
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关联,在制造强国新时期,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既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要满足时代发展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5]提出:“高职教育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这一新时代使命,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德技并修,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聚焦职业教育内涵与教学载体,寻找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嵌入价值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将工匠精神培育分解为可操作的环节,通过细枝末节的教学实施将宏大的价值观念凸显出来,让职业教育课堂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李克强总理曾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希望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6]。这为新时期职业院校探索以“树匠心、育匠人”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职业教育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策略
本文借助世界技能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广泛开展的良好形势,针对智能制造新形势下,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工匠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发挥技能大赛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将技能大赛竞赛目标、竞赛内容、考核标准、竞赛機制等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组织实施、考评方式、激励机制等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健全职业能力养成内容及培育手段,探索、实践职业教育课堂中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大力推行学习竞赛机制全程化、全员化、常态化发展,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工匠技艺”,有力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一)对接职业岗位,重构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工匠技艺
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技能人才的标准是和岗位任务相联系的。培养技能人才,不仅要帮助学生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生产岗位的实操训练起着重要作用,能否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学习训练内容及方式,需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新设备的应用而变化。
以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为主线,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岗位的针对性、培训过程的动态性以及技能提升的渐进性等特点及规律[7],重构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具有选择性、连续性以及完整性特点的“三步四阶N岗”实践课程体系,即以知识结构构建“认知—设计—开发”的三步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设计阶段学习目标;以知识技能提升“基础应用→典型案例→综合开发→特色发展”的四进阶应用需求,设计阶段学习项目[7];提出“以岗位建课程,以项目撑岗位”的思路,按专业N种典型岗位组织实践教学,以自动化类专业为例,其“三步四阶四岗”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学生通过项目任务的逐步逐级实施,以及多阶段、多岗位的实践训练,形成完整的岗位知识结构。
项目设计过程中,打破基于学科体系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瞄准职业岗位,一方面强调知识对于操作技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操作技能的实践应用,确定胜任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以“呈现典型工作过程、依照职业岗位标准、考量职业核心能力”为原则,引入大赛案例,分级、分类梳理出赛项任务所考查的知识点、技能点,开发多层次教学项目,实现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的转换;教学组织中,将训练中暴露出的技能水平、技能规范等方面的缺陷反馈到教学设计环节,动态调整教学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形成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向反馈促进机制[8],实现大赛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
(二)聚焦教学环节,践行学习过程竞赛化,塑造工匠品质
借鉴技能大赛的训练经验、考核标准以及競赛机制,在实践教学中完善“两化”的学训要求,构建“两考”的考核机制,开展“两改”的技能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工匠品质的养成。
1.贯穿企业标准,完善“两化”学训要求,培养坚韧严谨态度
职业技能大赛各赛项主要参照行业、企业规范确定考核评价标准,十分重视每个环节操作效率及质量标准的达成。备赛训练时,需要师生在实操中通过严格的训练不断尝试、总结、改进及练习,塑造了顽强坚韧、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
借鉴技能大赛的训练经验及训练要求,研究日常实践教学“两化”的学训要求及实施策略。一化是以“熟练度达到自动化”[6]的要求训练技术水平,固化操作技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进而优化操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二化是以“规范度达到机械化”的要求锤炼技术实力,职业教育应将岗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入实践教学,制定流程化的、标准化的训练规程,强化规范和标准意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凝心聚力的专注态度。
2.引入竞赛考评,构建“两考”考核机制,塑造精益求精品质
职业技能大赛各赛项除重点考核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考核,要求竞赛过程操作符合安全操作规程、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符合企业质量标准,并满足绿色生产要求等。
引入技能大赛的赛项考核要求,在实践教学设计中研究、设计、构建“两考”的考核机制。一考是“构建多元化考核指标”,突出“有计划、重安全、细操作、求高效”等评分环节,培养学生注重操作流程的安全意识、追求完美的质量意识、有计划有出处有去向的节能意识等职业素养;二考是“构建发展性考核规则”,引入“相对权重”的评价规程[9],注重对学生努力和进步的考核,形成相对和绝对效果结合的考核结果,减小差距积累造成的心理影响,塑造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
3.借鉴竞赛机制,开展“两改”实践评价,激发创新进取精神
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战略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大赛的落脚点必须是实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
借鉴技能大赛竞赛机制,提出实践教学环节“两改”的改革思路,将竞赛引入日常实践教学,赋予实践过程以竞赛的形式以及为荣誉而战的内涵。一改是“改实践测验为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实践教学竞赛体制全员化、常态化发展;二改是“改考核达标为评奖评优”,竞赛体制全员化、常态化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制定岗位技能成长手册,记录技能水平提升过程,同时开展实践创新作品竞赛,以两者为依据,为学生颁发专属于岗位实践技能的荣誉,激励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进取精神。
(三)拓宽育人主体,推行学生身份学徒化,传承工匠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历练了师生刻苦思索钻研,勇于探索创新,力争求新求异、求准求精的职业品质,以及精湛的技能水平和分析、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引入大赛获奖选手、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案例进行宣传,将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推动其思想意识的内化;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以自身的良好职业品质树立形象,切身言传身教,同时聘请大赛获奖选手及企业工匠参与到实践操作指导中,发挥技术攻关、技术推广和工匠技艺、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传承的作用,让学生具有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从形式上助推、心理上养成自觉推崇并继承和践行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内心的工匠精神思想意识外化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实践操作,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总结
本文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形势下,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工匠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聚焦专业实践教学,践行赛教融通,研究分析大赛反馈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从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组织实施—考评方式—激励机制等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三步四阶N岗”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突出“以岗位建课程,以项目撑岗位”的实践教学组织特点;完善“两化”的学训要求及实施策略,构建“两考”的指标体系及考核规则,实施“两改”的实践技能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促进学习竞赛机制全程化、全员化、常态化发展,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0-04-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EB/OL].(2017-5-25)[2020-04-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25/c143843-29299459.html.
[3]郭瑞娜.“中国制造”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路径研究[J].2020(4):72-74.
[4]徐巧宁,俞雪钰,杜学文.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20(5):4-8.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19-04-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6]王晨,叶鸿霞,孙华.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109-112.
[7]党媚.技能引领 乐学创新型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41-42.
[8]白丽红,刘萍.基于世界技能大赛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7(29):93-96.
[9]邓月.发展性评价理念对混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的启示[J].大学教育,2020(7):13-16.
[10]金璐,任占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9-62.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