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晖
[摘 要] 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只有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性地将劳动和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这为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从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来看,劳动是美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教育有育美的功能。美育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促进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和良好劳动文化的形成,对劳动教育形成有机补充。同时美育还可以对抗异化劳动给人带来的对立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类课程中选择开展兼具审美和劳动双重特点的课程内容,可收获更好的育人成果,能有效促进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
[关 键 词] 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美育;劳动教育;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01-03
在美学领域,对美之本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在众多哲学家看来,美是生活、是愉悦、是完善、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马克思,创造性地将美和劳动联系到一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论述。提出是劳动创造了美,人对美的感知是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劳动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正是劳动使人区别于自然和动物,是人本质对象化的一种实践。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起源,劳动创造了美也是马克思劳动美学的原点。而马克思将劳动与美学的结合也就是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给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一、现实意义:相互融通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育一般解读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美育工作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成果。同时从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
劳动教育在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被定義为“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而包括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如何开展、以何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的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这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实践,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德智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1]想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解决我国当今教育“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发展不均衡问题。而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美育和劳动教育又是较为薄弱的两环。美育的课程范围比较狭窄,局限于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在长期的唯分数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虽然随着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但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不仅能够拓宽课程内容,还能够整合相关资源、相互促进。以劳育美、以美化人,使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能收获更好的育人成果,共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学科融合理念,进一步探索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路径,才能将五育并举的要求落到实处,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以劳育美:劳动是美育的实践基础
当今美育工作的现状主要是以艺术类课程为载体,以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为核心,并没有注意到劳动教育同样可以成为美育课程的手段与实施路径,且具备无可比拟的育美功能。实际上个体的感受能力是美的初始条件,依据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个体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获得美的感受,因此,是劳动创造了美。“人通过劳动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的类实践,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美作为人与人之间合乎人性的联系,劳动是其中最基本的关联性中介。”[2]同时,也是劳动即改造对象世界中,也就是人化自然中,完成了人本质的对象化,使人区别于自然、区别于动物,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就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也正因如此,人在劳动中确认了自身、肯定了自我价值,获得了美的感受。即“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体现”[5]所以,以此来说,劳动不仅仅是需要重视的美育手段之一,劳动更是美得以被感受、被实现的实践基础。“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目的。”[6]
不仅如此,美的规律亦是蕴含于劳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的所属的那个种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53。这就指出了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在劳动中创造的。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对美学进行解读的朱光潜更是直言“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起源于劳动”。因此通过对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分析,以劳育美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更应该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比之在艺术类鉴赏课程中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感受到的美更为直接、更为真切,是更能体现劳动者之美的美,也是更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所以在美育课程设置与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重视艺术、只讲审美。要开齐开足适合不同教育阶段的实践类课程,在劳动实践中丰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审美格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以美化人:美育对劳动教育的有机补充
依据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人在劳动中确认自我,是劳动使人成为审美主体,从而个体可以从劳动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也是正确劳动观得以树立的心理基础。在劳动实践中才能感受劳动的不易,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并且人的劳动使劳动本身也成了审美对象,通过以劳动、劳动者、劳动作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行为,促进了积极的劳动精神与优秀的劳动文化的形成。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志愿者”“最美白衣天使”等最先在网络中人们自发称赞、冠以“最美×××”称号的现象,就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审美对象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文化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美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劳动教育发挥了十分有益的补充作用。通过劳动文化的形成和劳动观的树立,实现美育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实现以美化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当劳动不是自觉自愿的时候异化劳动就会产生,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废除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劳动。所以鉴于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阶段异化劳动的情况还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而异化劳动使劳动对于人成为和动物的生产无甚差别的谋生手段,从而让人觉得自己只是个动物,使人丧失了优越性。“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7]50,显而易见,异化劳动会压抑人的审美感受,如马克思所言“憂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7]84。
所以为了对抗异化劳动对人产生的这种和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劳动的对立力量,美育和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应当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8],异化劳动只能通过消除私有制才能彻底根除。但通过美育恢复对美的感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解异化劳动带来的对立力量。通过对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的学习,能够充分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明确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彻底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自觉劳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四、实践育人: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通路径
从课程设置上看,美育与劳动教育都是由理论课加实践课两部分组成。美育课程一般是艺术理论课加艺术实践课。艺术理论课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实践课可以学习艺术基本技能乃至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劳动教育课是劳动理论课程加劳动实践课程。劳动理论课程旨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劳动实践课则是学习具体的劳动技能。也就是说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中都具有实践类课程,而实践类课程不失为美育与劳动教育融通的一种路径。在实践类课程中选择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内容,比如以艺术实践工作坊、非遗传习场所体验等方式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实践类课程,这种以体验学习手工艺、制作手工艺品为主的课程既是美育也是劳动教育。手工艺品既富含审美价值,学习过程区别于通常开设的音乐课、美术课,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手工艺品无疑也是劳动的产物,制作过程亦是一种劳动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劳动区别于单纯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它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以自我意识为主导,是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劳动,在劳动的全过程中都彰显着劳动者即创作者的主观愿望。所以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要素相结合的实践绝非是异化劳动,这是属于劳动者本身的一种劳动,这种具备审美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了人的高级功能。让人不再因异化劳动感到“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7]51。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51,能够使人重新成为人。同时,在实践课程中学习体验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可以更好地体会工匠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这类传统手工艺品中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增强文化自信能够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并且,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要素相结合的实践,其优势在于,因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在养成中,如果只是进行偏向体力劳动的实践课程或直接单纯的技术技能类学习,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发生劳动的异化,而此类实践课程则不会。与美育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单调重复劳动的抵触心理,同时具备了创造性劳动的特征,让实践课程内容的学习变得自觉自愿,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在劳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在美中自由自愿地劳动,充分发挥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效果。
在实践课中将美育要素与劳动教育要素相结合,这意味着对承担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每一育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五育并举,关键在‘并’。这里的‘并’并不是简单的‘并列’的意思,而是‘融通’‘贯通’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在五育之间做‘加法’,而是要在五育之间做‘乘法’,以形成五育的整体倍增效应。” [9]。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提出的要求,也涵盖着五育并举、五育融通的育人目标。要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通,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到学校的教育体系搭建都要发生变革,但这种要求和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需,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所以只有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十大育人”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育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5-14.
[2]相雅芳.“劳动美”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9):67-73,10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2-5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5]刘纲记.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2.
[6]何平.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理论的现代意义[J].河北学刊,2007(3):12-15.
[7]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0-311.
[9]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9(9):27-31.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