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2022-02-24 20:55王和
教育界·A 2022年3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

【摘要】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落实教学改革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其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内涵,获得综合发展。聚焦于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明确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其次分析当前历史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导入设计、情境创设、平等互动、史料展示等方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积极表达的空间,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和(1987—),男,临夏市第二中学。

问题意识是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保证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实践人才。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明确传统“灌输式”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不再一味讲解历史知识,而是鼓励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由讨论、思维碰撞的方式来理解历史知识内涵,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实现自我成长[1]。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概念

所谓问题意识,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不会完全顺利,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此期间产生探究、焦虑的心理,他们会提出这些疑惑并自主探究或邀请同伴共同解决,这一过程就是人们问题意识产生的具体体现。人们可以透过不同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实际情况、理论知识,实现思维的多元和创新发展,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当前教育改革阶段,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视为重点任务。究其原因,第一,初中时期的学生的思想朝向多元化、成熟化发展,他们的主观意识日益强烈,对所学知识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并且能在积极思考中探寻正确的三观,故而教师在教学期间要积极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师生、生生的有效交际、互动中构建高效课堂。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用引导法教学后,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读就不会再片面化,而是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等多元因素进行深层次思考,学生也逐渐敢想、敢问、好学、乐思,进而深化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单一

虽然现代教育改革形势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关注,但是还有部分教师未能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仍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课内很少向学生提问,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仅机械式地记忆知识内容,学习形式化严重。这样不仅难以增强学习效果,也难以达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3]。

(二)评价缺失

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应经过完整的目标设立、过程分析、总结概括、评价说明等过程,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评价这一环节,未发挥其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达标,也未能使学生在明确自我认知后改变学习方法,故而其学习效率与质量也远达不到预期标准。另外,即使教师能及时评价,也会将评价聚焦在成绩、考试之上,缺乏对学生能力、态度的分析,这样学生更习惯于机械化学习,其问题意识始终得不到良好发展[4]。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导入设计,多元巧思设计问题

良好的導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经常以历史时间线为轴来展开教学,具体分析其中典型性的事件和重要人物,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只能通过刻板记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由于缺少趣味性、生动化的课程导入,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内集中注意力,缺少基本的思考与辩论,对知识产生的印象不深,这不利于其未来学习与成

长[5]。基于此,教师需要优化课程导入设计,通过呈现生活故事、影视片段、形象化资料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针对性选取材料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实现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设置课程导入环节,在正式授课前积极查找网络资料,搜集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图片,并配合代表盛唐繁荣的音乐《霓裳羽衣曲》来完成导入视频制作任务。课堂开始播放视频,教师利用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官,让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并帮助他们生成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地代表中国特色的地点都叫‘唐人街’,而不是‘汉人街’‘宋人街’?”“为什么唐文化能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产生浓厚的问题意识,他们会对“唐代”产生浓厚探究意愿,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真正走进繁华、绚烂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完美的课程导入中构建高效课堂。

(二)创设情境,生动展示引领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很多“为什么”,并基于此进行深度思考。由此,教师应在课内积极创设生动化、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自然生成问题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以及良好学习氛围的渲染下,学生能积极进行深度思考,既能结合历史故事、人物小传来深度分析,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进行联想讨论,在情境中完成知识深度探索的目标,在情境留白和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实现高效学习,深化知识记忆[6]。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课时,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与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由此,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播放《枉凝眉》《葬花吟》等歌曲,引入主题教学,然后借助教材解析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介绍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此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深化教学,向学生呈现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共读西厢”的片段,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理解这些人物在家长专制的封建年代中努力反抗的社会意义,也能明确作者曹雪芹想要借此传递的思想和精神,学生会在情境中产生代入感,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明确《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同时,学生还能自然生成问题意识,思考“他/她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样的做法会损害当时哪些人的利益?”“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哪些除刻板印象以外的认知?”等,不断提升历史解读能力,实现个体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平等互动,激发学生提问勇气

互动是教育改革的必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借助真实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故事展开拓展教学,打破学生对某一时代、某一人物的刻板印象,使其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内鼓励学生提出自身观点,并以鼓励的态度引领其他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探索,让学生能畅所欲言,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可以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去审视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还能在产生思想碰撞的前提下了解历史的多元化特征[7]。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红军长征过程、明确长征原因和遵义会议内容、探索红军长征顺利的意义三个部分,教学全程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索、观点分享的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目标。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重点展示在博古等人错误领导下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并开启长征之路、遵义会议召开、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地区四个片段,让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产生一定认知,并借助视频留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授课期间,针对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关于“遵义会议意义”“长征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对现实生活的拓展思考”等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集中讨论,表达自己对遵义会议机构调整、重新确定革命目标的看法,也可从不同角度分析遵义会议召开与中国革命胜利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际生活中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故事说一说对“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敢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的思考,并在讨论中扩大学习范围,明确我国从弱小走向强大与“长征精神”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讨论中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并且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内化,提升自身历史素养。

(四)史料展示,探究思考共议问题

在教育改革新阶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无限潜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生成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参与课内活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内涵,并在问题探索、交际互动中开阔眼界。因此,教师应在课内为学生指明学习和探索的方向,采取多元化史料展示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史料中隐藏的问题成为连接学生思想与课内重点知识的纽带,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8]。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在不偏离教学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呈现开放性、辩证性较强的史料,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然思考“为什么”“怎么做”“这样是对的吗”,产生主动表达的意识,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展示自我,与其他同学进行交际互动,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抗美援朝原因”这一教学板块展示下述史料。

第一,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個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第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

史料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展示能够更好地向学生说明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使其明确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国家发展、国际和平的重大意义。基于此,学生可以对“是否应该出兵?”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可以展开辩论赛,学生可以在课内各抒己见,从经济发展、世界和平、领土主权维护、后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析。教师在辩论过程中继续展示凸显抗美援朝基本情况的史料、视频,既能让学生结合结果对问题深入分析,也能借此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让他们在讨论中内化知识,在辩论中深入了解历史。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历史知识包含大量的人文思想,教师如果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则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不仅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此,教师应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角度出发,全方位优化教学模式,借助导入设计、创设情境、平等互动、史料展示等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达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90-291.

[2]旦知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63-64.

[3]路红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21(11):140-141,177.

[4]胡捷.问题意识,创新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20(09):73.

[5]马文举.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J].才智,2020(10):191.

[6]廖国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才智,2020(17):186.

[7]庄丽玲,吴上善.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初中历史辩证思维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56-57.

[8]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56-57.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应对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