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土文化情结,在传承中创新

2022-02-24 02:40倪立文 张士伟
教育界·A 2022年35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倪立文 张士伟

【摘要】“无锡泥玩具—蚕猫”是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市级研究课题“泥趣律动:艺术创造课程的校本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程案例从“泥趣律动”的内涵和特性分析入手,建立实践操作样态,并于2021年5月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省艺术特色课程展示活动中成功展示,受到与会专家和来自全省近300位美术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文章以科研论文方式对该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并结合该校美术教师对该课程案例的进一步研究,进而提炼形成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泥趣律动”;惠山泥人;美术教学;蚕猫

作者简介:倪立文(1973—),女,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张士伟(1986—),男,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一、案例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 今天张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和我们一起上美术课,它就藏在这个动画片当中。(教师播放动画片)它是谁呢?

生:蚕猫。

师:对。(教师板书:蚕猫)关于蚕猫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略)

(二)学一学,赏一赏

师:这只蚕猫跟现实中的猫有何不同?哪里吸引你?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

师:黄色欢快又明亮。猫身上的黑色线条表现的又是什么?

生:猫身上的毛。

师:民间艺人画得真细致,黑黄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搭配更加华丽,让蚕猫看起来精神抖擞!这是惠山泥人中常见的一种纹样,增添了蚕猫的装饰性!它的动作又是怎样的呢?

生:蹲坐。

师:我们试着学学它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蚕猫神态和眼神的模仿)

请两位小朋友到台上来表演一下吧!(两位学生模仿蚕猫进行对比)我们来看看哪个模仿的蚕猫更

精神?

师:大家学得真棒,猜猜蚕猫为什么坐得这么端正呢?为什么蚕猫的眼睛瞪得这么大?

生:……

师(总结):老师把这只传承了几百年的蚕猫请到了现场。

(三)感受体验

师:哪个小朋友想来抱抱它?什么感觉呢?

生:重。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泥、塑料……

师:它是由无锡特有的惠山黑泥制作而成的,是无锡惠山泥人的经典形象之一。蚕猫属于惠山泥人的哪种类型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成荫爷爷的工作室,去探寻一下吧!

师:蚕猫属于惠山泥人中的什么?

生:粗货。

师:惠山泥人有粗货与细货之分,粗货又称耍货。蚕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无锡泥玩具之一。(教师板书:无锡泥玩具)

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其实,它是用模具压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拍泥片—压模—脱模—修坯,蚕猫的造型就完成了,民间艺人还会给它涂上颜色。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它的双胞胎弟弟呢!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只外形相似的蚕猫有何不同?

生:黄色的活泼欢快一点,黑色的更古朴一些。

师:猜猜哪个更重些呢?

生:黑色的重。

师:为什么?

生:胖,大一些。

师:猜猜这只蚕猫是用什么做的呢?

生:轻黏土、塑料……

师:对,这只蚕猫弟弟是用轻黏土制作的,蚕猫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材质去创作,表现不同的美感。

(四)方法引領

师:你想不想做一只你心中的蚕猫呢?请你用手中的轻黏土大胆试一试吧!

1.尝试用轻黏土创作一只新蚕猫

师:这两只蚕猫有何不同呢?(教师展示两只不同的蚕猫)同样是蚕猫,两位小朋友创作的蚕猫不一样。一位小朋友用捏的方式将蚕猫的头和身体区分开来,另一位小朋友把蚕猫头部和身体用两个圆球粘在一起。大家在做的时候要抓住蚕猫的特征,让尖尖的耳朵竖起来,再添上一条灵动的尾巴。

2.把创作好的蚕猫扭一扭、扳一扳,变化动态

师:快看,这只蚕猫动起来了。(教师拉长蚕猫的脖子,扳出动态)你看,这只蚕猫的脖子怎么了?

生:变长了。

师:它伸长了脖子要去看老鼠呢。呀!老鼠跑到它身后了。(教师扳动蚕猫的头部朝向身后)老鼠要跑了,蚕猫伸出爪子扑了过去……

师(总结):当我们扳动蚕猫的四肢、头部、背部时,它就可以呈现各种动态。

学生们尝试扳动蚕猫,教师巡回拍摄作品照片并展示。

师:小朋友们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动态各异的蚕猫。(教师展示所拍摄的四张图,并请学生介绍)怎么样让蚕猫变得更漂亮呢?

生:颜色。

师:刚刚我们创作了很多形态各异的蚕猫(教师板书:形),现在我们可以给它们进行装饰(教师板书:色)。

3.讨论蚕猫的色彩,给蚕猫穿上与众不同的衣服

师:每个小组都有了一只蚕猫朋友,它给大家带来了挑战书。请组长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迎接挑战。“能找到我身上的装饰图案规律吗?(蓝)”“能猜出我身上的装饰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红)”“觉得我的色彩搭配好看吗?为什么?(绿)”“你发现我身上的奥秘了吗?猜一猜,我趴着在看什么?(紫红)”

师:最后,请大家打开信封里老师准备的各式胡须,自己探索给蚕猫添上最关键的胡须。

(五)拓展

师: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还记得刚才播放的动画片吗?那是我们泥趣工坊的学员们用做好的蚕猫形象,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创编的。大家课后也可以试试!创编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蚕猫新故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二、教学点评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泥趣在学生手中律动,快乐在学生心中流淌。学生自创的歌谣在校园上空荡漾,乡土文化情结渐次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一)他们品泥人,品出了内涵

传说五百年前,天真的孩童被惠山脚下凶残的青毛狮吞噬,于是人们捏出泥人来祈福,并取名阿福、阿喜,这是惠山泥人的起源。而蚕猫意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江南农村自古为丝桑之乡,蚕怕老鼠,于是人们用泥捏制蚕猫逼鼠。蚕猫也成为儿童喜爱的玩具,其大多双目圆睁,蹲坐守职。蚕猫更是一种象征物,《杭俗遗风》有言:“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可以说,蚕猫寄托了人们朴实、纯洁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待,蕴含了人们对毫无纷扰、简单静美生活的热爱。

乡土泥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爱上了泥人、爱上了蚕猫。

(二)他们赏泥人,赏出了大美和匠心

学生们在欣赏中了解到惠山泥人有细货和粗货之分。细货在塑型过程中手法复杂,有“手捏十八法”之说,该手法分别为搓、揉、捏、印、拍等,粗货则一般用模具印制,有压泥片、压模、脱模、精修四个步骤,像阿福、阿喜、蚕猫属于粗货。粗货制作简单,趣味性强,更适合孩子。

学生们还发现惠山泥人的塑型大多用模具印制或浇制,手捏细纹则可用印段镶手的方法,使制作难度降低,但是其在用笔和上色方面却要求基本功非常高,比如勾线要“落笔如飞,厚薄均匀”“直线要直,曲线要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被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动,正是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尝试和创新,才有了惠山泥人“远看颜色近看花”的绚丽色彩。

(三)他们捏泥人,捏出了传承和创新

蚕猫形象固然经典,但若学生基本未接触过蚕猫,就不了解蚕猫的内涵,以致把“蚕猫”写成“馋猫”。如何让学生认识蚕猫这一家乡传统文化惠山泥人的代表,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贴近他们的生活,赋予蚕猫更宽泛的现实内容。

1.传承发扬惠山泥人文化,完美契合校园文化

2018年“非遗进校园”项目让“泥趣律动”艺术创造课程进入学生视野,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也成为中国泥人博物馆首个传习基地。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创办于1914年,秉承“至诚明理”的校训,构建“泥趣律动”项目化学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与现代艺术文化相结合,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五大转变让学生继承乡土文化,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转变一:从十块钱一个小泥人到艺术无价的转变(图像识读)

学生们通过搜集惠山泥人资料、参观泥人博物馆、拜访大师工作室,了解到一个小小的泥人,如临街小铺里泥人阿福、阿喜十块钱一个,大一点的二十块钱,它们都要经过绘图设计—制作泥坯—压模成型—彩绘上色等系列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件作品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由此体会艺术无价,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转变二:从只知惠山黑泥到认识泥的多样性的转变(美术表现)

通过“泥趣律动”项目化学习,学生们体验了黑泥、白陶泥、油泥、超轻黏土等泥人制作,感受到不同的泥性实现造型艺术的多样性,从而体会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1]。

转变三:从彩色泥人到原色泥人欣赏的转变(审美判断)

在学生们捏制的作品中,有些留有原色与肌理效果,即使不涂色彩,也有一种传统之美,这使学生们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用艺术的眼光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

转变四:从泥人形象的写实到想象的转变(创意实践)

写实的猫—拟人化的猫—想象的猫。写实的猫来源于生活,擬人化的猫具有人物的动态与表情,想象的猫则带领学生进入天马行空的世界。传统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转变五:从传承传统文化到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转变(文化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传统技法创造出新的文创作品:蚕猫挂件、蚕猫笔筒、蚕猫鞋子等,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创新能力。

3.主动创新材料选择,以更适应小学教学

惠山泥人的传统取材是惠山黑泥,该泥质地柔软细腻,干而不裂、弯而不折、搓而不纹,很适合“捏塑”。然而,日常教学主要介绍的是惠山泥人的粗货,对手捏细纹的讲解和实践相对有限。同时,惠山黑泥受限于自身泥料,其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不太可能的。而有没有什么材料可以作为惠山黑泥的替代品,既能保证每一块泥的湿度相对固定,又可以保证泥的可塑性和可上色性呢?于是,教师想到了超轻黏土,超轻黏土在捏的过程中更舒适、不粘手,不会留下任何的残渣,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造型[2]。

4.贴近学生生活,创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阿福、阿喜以及蚕猫都是惠山泥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教师在给学生们介绍完惠山泥人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后,让学生尝试将传统惠山泥人粗货的技法和上色的技巧,运用到制作一些较为生活化的物件上,如水杯、笔筒等;让学生用绘画或者剪贴的方式,完成特定的主题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创编各自喜爱的小故事,并完成绘本故事,定格动画……这体现了公共精神下的“泛”参与式课堂理念。教师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创新表现形式,让学生们多维度地了解、掌握并且参与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3]。

数百年来,惠山泥人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其古风犹存的技法、流传久远的故事,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通过《蚕猫》一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传统蚕猫身上、惠山泥人身上汲取文化创新的养分,展现心中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教材编译中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2]万梅.核心素养本位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超轻黏土”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5):187-188.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议新课标下美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体验时间沉淀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