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英 台 杰 刘俊娥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临清 252600)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因冠脉供血不足所引发的以胸痛、胸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脏病,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递增,如未给予适当治疗易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现代医学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多推荐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但单纯西医治疗易产生耐受性以及症状反跳现象,并且远期疗效欠佳[2]。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胸痹”“心痛”等范畴,“血瘀”“痰”“湿”为其常见证候要素,瘀血痹阻是基本病机,治疗应以行气活血、通脉止痛为主[3-4]。系统评价显示针刺可有效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及心肌缺血[5]。三七丹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定悸的作用。针刺联合汤剂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效果已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6-7]。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自拟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联合三七丹茶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痹阻证)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符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8]标准。瘀血痹阻证断参见《针灸治疗学》[9]标准:心痛如刺,痛有定处,伴胸闷,心烦不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2)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20~65岁;Ⅰ、Ⅱ、Ⅲ级稳定型心绞痛者;心绞痛发作每周≥2次且每日≤6次;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伴重度高血压以及心肺、肝肾严重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无法完成治疗疗程者;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响疗效评价者;过敏体质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 55~64岁,平均(62.01±7.71)岁;病程2~7年,平均(4.41±0.52)年;心绞痛分级[6]:Ⅰ级6例,Ⅱ级30例,Ⅲ级8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53~65岁,平均(61.93±7.93)岁;病程 1.5~6年,平均(4.33±0.55)年;心绞痛分级:Ⅰ级7例,Ⅱ级31例,Ⅲ级6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6]:(1)非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以及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2)药物干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调脂稳斑,如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59),每次100 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685),每次20 mg,每日2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80],每次20 mg,每晚1次。硝酸甘油片(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2,规格0.5 mg/片),每次1片,必要时舌下含服。2)对照组:予三七丹茶治疗。组成:三七5 g,丹参3 g,玫瑰花茶3 g;每日1剂,先加水250 mL煎煮三七、丹参至水沸后,滤渣取汁,用药汤冲泡玫瑰花茶10 min后即可饮用。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取穴:膻中、内关(双)、郄门(双)、血海(双)、膈俞(双)。患者取适当体位,穴位局部消毒,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膻中平刺0.3~0.5寸,内关、郄门直刺 0.5~1寸,血海直刺 1~1.5寸,膈俞向内斜刺0.5~0.8寸;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两组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心绞痛发作情况: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2)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10]:按照正常、轻、中、重对心痛如刺、胸闷、心烦不安分别记分为0、1、2、4分,得分越低改善越好。3)血液流变学指标:运用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
1.5 疗效标准[10]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瘀血痹阻证症状总分减分率≥7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瘀血痹阻证症状总分减分率≥30%但<7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瘀血痹阻证症状总分减分率<30%。瘀血痹阻证症状总分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均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且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期比较,△P<0.01。下同。
组 别 时 间 发作次数(次/d) 持续时间(min)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2周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2周观察组(n=44)对照组(n=44)2.57±0.33 1.53±0.19*△0.93±0.12*△2.61±0.34 2.21±0.27*1.44±0.18*4.73±0.58 2.25±0.28*△0.99±0.14*△4.79±0.61 3.04±0.39*1.64±0.22*
2.2 两组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2周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2周心痛如刺3.09±0.36 1.94±0.27*△0.93±0.14*△3.13±0.37 2.63±0.33*1.40±0.18*胸闷3.07±0.35 1.99±0.29*△0.90±0.14*△3.04±0.36 2.51±0.30*1.33±0.17*心烦不安3.05±0.34 2.01±0.27*△0.87±0.11*△3.01±0.34 2.55±0.29*1.30±0.18*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6.51±0.75 4.91±0.56*△6.44±0.72 5.33±0.59*全血低切黏度18.36±2.61 10.53±1.41*△18.44±2.65 13.03±1.71*血浆黏度2.43±0.31 1.46±0.17*△2.49±0.33 1.71±0.2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位在心,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心血瘀阻型多见,病机的关键在于心脉痹阻[11]。《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多因患者的气血亏虚,或者脏腑阴阳失调等,加之外感邪气、饮食劳倦、寒冷及情绪失调等因素诱发引起气机不畅、心脉瘀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心痛[12]。因此,中医治疗当以行气活血、通痹止痛为主要治则。
本研究中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取穴膻中为心包经之募穴,气会膻中,针刺该穴可行气通痹,振奋胸阳。内关、郄门为心包经之经穴,针刺可益心气、通心阳。膈俞为血之会穴,针刺可活血通脉,配血海助膈俞活血化瘀之功。诸穴合用可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使之趋于平衡,临床收效显著。三七丹茶中三七甘、微苦,温,可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丹参味苦,性平微寒,主要入血分,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玫瑰花茶可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药理学研究表明[13],三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能通过过氧化物增殖剂激活受体α激活基因表达、ABC家族蛋白介导转运以及核受体转录等途径。丹参提取物制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具有抗氧化应激、减轻心肌缺血损伤、抗炎等作用,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促进患者预后改善[14]。玫瑰花含有黄酮、香茅醇、苯乙醇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调节血脂等作用,能够营养心肌、增加心肌血流量[15]。运用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联合三七丹茶可起到调节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本研究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联合三七丹茶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瘀血痹阻证)的疗效明显,可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
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促成因素之一,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使动脉管腔变窄,引起血流不畅及心肌供血不足[16]。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继发性引起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如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等[17]。文献报道,血管内径压力梯度和血液流变特征是冠状动脉系统宏观和微观的流量血管阻力和组织灌注的决定因素,血液流变学异常尤其是全血黏度增高常作为心肌梗死先兆的客观指标[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联合三七丹茶可进一步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