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营 刘春强 张科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在大肠呈现弥漫性分布,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中患者多起病缓慢,但急性爆发起病者病情较为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自身的优势,根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可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2]。本课题组经临床辨证论治发现,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患病数量上占比大,且病情重,病程长[3]。基于此,课题组使用真武汤加味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此型患者,并与传统治疗方案比较,取得了更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依据《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确立中西医诊断标准和证型[4]。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主症包括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纯下黏冻或为黏液脓血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少纳差。次症包括腹胀肠鸣;脐中腹痛,喜温喜按和神疲懒言[5]。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典型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于3分;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发生急性严重并发症患者;年龄小于18周岁或大于75周岁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病变患者及脏器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5~59岁,平均(47.75±6.85)岁;病程1.5~7.5年。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7~57岁,平均(48.25±5.43)岁;病程2~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及患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处理:注意饮食、营养、休息的把握,必要时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上海爱的发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64),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不要咀嚼,进餐时温水送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组成:熟附子10 g,茯苓15 g,生白术15 g,白芍15 g,赤石脂25 g,干姜10 g,木香10 g,鸡内金20 g,黄芪20 g,党参15 g,甘草10 g。每日1剂,早餐、晚餐后半小时温服。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6-7]。
1.5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炎症消失。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检查显示炎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未减轻,结肠镜检查显示炎症未得到改善[8]。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软件数据包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不符合上述统计学方法要求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与DAI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两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与DA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与DAI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20)对照组(n=2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17.68±1.02 5.95±0.83*△17.71±2.00 9.69±1.18*DAI评分8.59±1.73 3.05±0.90*△8.22±0.98 6.05±1.69*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IL-4、IL-10则显著上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比较,治疗组TNF-α、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μ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μg/L,±s)
组别 时间TNF-αIL-1βIL-4IL-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n=20)对照组(n=20)28.78±2.41 10.20±1.99*△28.28±3.77 17.10±1.26*8.40±1.52 3.52±0.64*△8.94±1.72 6.17±1.14*2.95±0.56 9.06±0.86*△3.07±0.38 5.93±0.62*4.23±0.57 9.28±0.57*△3.95±0.61 6.88±0.69*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直肠黏膜,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是其重要特点。中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腹痛”“痢疾”和“泄泻”等范畴,临床以脾肾阳虚型多见[9]。现代医学一般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在肠道黏膜中的含量以控制炎症程度,缓解患者临床表现。但本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引起肝肾损伤、出血体质患者不宜使用、溃疡患者禁用、2周岁以下儿童及孕产妇哺乳期不宜使用等[10-11]。
中医药治疗结肠类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更为明显。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真武汤加味方用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兼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12-13]。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真武汤加味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疗效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增加中药治疗后,临床疗效确切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和DAI结果提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探寻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炎症反应的指标进行检测。免疫炎症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1β分泌增加直接介导结肠炎初期阶段炎症的发生;TNF-α做进趋化作用,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在结肠黏膜炎症区域加重黏膜的损伤,两者为重要的促炎因子;IL-4和IL-10则是重要的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处于平衡状态,如分泌减少则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使局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炎症毒性反应,形成组织损伤[14-15]。药理学研究发现真武汤高效液相色谱图谱中5个主要化学成分去甲乌药碱、芍药苷、白术内酯Ⅲ、6-姜辣素、去氢土莫酸具有调控炎症因子作用,从而发挥临床药理作用[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有明显改善,说明联合真武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调节肠道黏膜炎症发挥治疗作用。
相较于本领域内前期研究者结果,本研究结论与其一致[17-19]。因此笔者认为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真武汤加味可以通过改善肠道炎症程度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