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懿,王建国,李 哲,周 沛,张 翌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与创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既往研究表明,国内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艺术现象较为普遍[2]。为此,课题组对医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旨在了解高职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与需求、选课与教学情况等,以期对医学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8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个班中,随机抽取6个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选课情况、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需求、课程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评定。以班级为单位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学生匿名填写,当场回收。数据和资料分别通过问卷调查、资料分析、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得。
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 20.0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个班共有287人,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91%。学校面向2018级学生共开设艺术类课程11门,包括音乐类(歌唱技巧训练、世界器乐演奏欣赏、音乐治疗)、书法类(汉字书法)、影视类(电影与人生)、美术类(素描)、舞蹈类(舞蹈鉴赏)、戏剧类(小品话剧表演)、D V制作、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等,均为选修课。总学时216学时,其中理论194学时,实践22学时。
在校期间(两年4学期)有201人选修了艺术类课程,选课率为71.53%,其中男生73人,女生128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05)。具体选课情况:按选课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书法类(45.26%)、音乐类(27.74%)、影视类(24.09%)、美术类(2.19%)、戏剧类(0.73%)。关于“为何选修艺术类课程”,学生的回答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兴趣爱好(28.21%)、增长知识技能(23.15%)、提高自身艺术修养(22.37%)、修学分(19.07%)、跟风(3.70%)、其他(3.31%)。有 129人(64.18%)选择有实训或实践教学的课程,72人(35.82%)选择无实训或实践教学的课程。
未选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在回答“以后如有机会是否会选修”时,87.50%的表示会选修,12.50%的表示不会选修。关于“未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原因”,学生的回答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没时间选修(61.25%)、不知道有艺术类课程(15.00%)、不喜欢艺术类课程(10.00%)、对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意义不大(8.75%)、学医不需要艺术类课程(2.50%)、其他(2.50%)。
问卷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必要性、艺术教育是否有意义、艺术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和喜爱的艺术类课程的认识与需求比较一致,选课与未选课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喜爱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是否参加大学生文艺社团,选课和未选课学生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选课和未选课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与需求比较[n(%)]
调查显示,对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的有76人(37.81%),比较满意的有97人(48.26%),不满意的有28人(13.93%)。
学校有取得选修课学分的规定,但没有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分规定。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理论考核,疏于考核艺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部分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均未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医学生艺术类课程选课率较低,与教育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或“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的规定差距较大[3]。《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没有对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做出具体规定,许多院校人文艺术类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呈无序状态,随意性强。医学院校总体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远远没有综合性大学学生多,这使得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专业文化知识与其必备的文化素质形成较大反差[4]。公共艺术类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需要的艺术类课程体系。
本调查显示,除音乐治疗课程外,其他艺术类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缺乏有效对接,影响了人文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受制于短学制和繁重的医学课程学习压力,高职医学生不可能过多选修学时长、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医学院校应根据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加强艺术与医学相交叉的课程建设,如医学美学、行为医学、艺术治疗、康复医学美学、美容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美学、医学审美心理学等[4],发挥艺术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融入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等《中国医师宣言》的核心精神要素,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
本研究表明,艺术类课程实践学时仅占10.19%,明显偏低,这与师资、场地、资源不足等不无关系。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没有实践应用,导致学生缺少深层次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因此,医学人文艺术教育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实体性的雕刻、诗词、歌赋、美术工艺品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发挥学生文艺社团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课外活动、才艺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渐渐接触,慢慢浸润,感受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景养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仅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86.07%)对艺术类课程教学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然而,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了解到艺术类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或不足。如艺术类课程数量有限,学时较少,在众多的选修课程中(同期开设各类选修课程42门)部分学生是为完成规定的学分或跟风选修艺术类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多数课程授课时间为晚自习,有的课程为网络课程或选修其他高校课程;艺术类课程教学资源不足,无实训室和教学设施等。因此,要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艺术资源,用美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言传身教中感受人文艺术素养和职业精神,受到熏陶、成长成才[5]。
本调查显示,艺术类课程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未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医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方面更有价值。因此,可以将医学生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社团等取得的成绩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评价依据,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探索建立医学人文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化评价制度。
长期以来,功利化的教学以及就业导向使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艺术教育边缘化,导致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趋于弱化,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6]。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医学人文艺术教育要勇于作为。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难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何有效加强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既是医学院校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7],对整个医学教育来说,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