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妍,段笑那,周艳艳,刘建春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紧迫。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占38.5%[1],在躯体化、焦虑 、抑郁 、偏执、强迫、社会退缩6个维度的症状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2]。医学实践表明患者的转归、康复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在治疗中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疏导能力对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未来医疗将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主。这需要医生既要有健康的心态,又要有专业心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以提升医学生心理素养和专业胜任力为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的优势不断凸显,学生和教师均已具备信息化素养[3]。为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资源限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共享资源与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据调查,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使用通用教材,教材内容范围广,主要包含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在情绪、人际关系内容中未充分体现医患共情、沟通、医患关系处理等医学生专业心理知识,导致教学内容偏于趋同化,精准度不够,对于医学院校学生面对复杂人群与环境起到的心理引导效果较弱。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开始探索使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4],也有研究者提出翻转课堂[5]、实践式教学方式[6],但因为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课程仍以讲授为主,笔者调查显示师生互动不足20%,生生互动不足5%;有85%的学生希望开设更多体验课程,强化理论教学效果。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技能目标转向心理素养目标,从学科课程转向经验课程,从文本教学转向实践教学。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也应作出调整(见图1),同时应用多平台、多维度、多模式创建“资源共享+体验教学”的新模式,提升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
图1 “资源共享+体验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体验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共享资源的学习方式为主,体验教学以体验[7]、行为训练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细化共享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配合线下行为训练,巩固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自我意识章节讲授中,增加学生自我剖析的原理、目的、方法及效果的教学目标体系,学生进行资源学习时目标更清晰,知识点掌握更全面,在实践教学时更有条理性和目的性,有助于缩小知识与应用的差距,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活学活用的教育理念,最终提升医学生心理素养和专业胜任力。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医学生专业心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注重技能训练,缩小知识与应用差距,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估方式,教与学动态调整,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资源限制。
理论教学内容采用资源共享式慕课、微课等形式,课堂教学以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主。将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干预等8个模块内容制作成慕课、微课等共享资源,将相关行为培养、体验内容以课堂教学方式进行[8];心理素养、专业能力教学内容,比如自我意识章节将自我概述、自我发展、人格结构、自我结构等理论知识和案例建立1学时的慕课资源,1学时的课堂教学则开展“我是谁”“人生价值拍卖”“自我暗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体验—分享交流—自我反思中认识自我,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自我认识度提升30%,课堂参与度提升23%。
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计18学时,8学时为共享资源教学、8学时课堂教学、2学时考试和总结,每个内容版块1学时线上+1学时课堂教学。根据内容教师设计好共享资源内容和目标,邀请校内外专家录制慕课、微课等共享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采取以参与式、体验式为主的模式[4]。鼓励学生参与备课,丰富教学资源,师生共同设计教学环节,采取“案例启发+体验学习+分享交流+反思内化+学习迁移”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9]。课程开始前,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共同讨论确定理论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参与引发心理体验,让学生体会、感悟、思考,在课堂中就具体问题进行感悟分享、讨论和磨合,引发学生反思并对心理体验进行加工和内化,布置实践作业,最终实现知识迁移。比如,情绪管理章节,课前先抽取班级代表开展讨论,确定理论课程内容为情绪产生、种类和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及案例等,体验课主要围绕“医患沟通”主题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剧等;课中开展朋辈感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情绪识别、共情及情绪管理能力;课后让学生完成“给自己情绪写信”“感恩拜访”等作业,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与传统授课相比学生课堂满意度提升8%,在访谈中学生和教师反映知识迁移度、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均有提升。
共享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的特点[10],整合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实施体验式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形成程序性记忆,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考核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资源共享方式学生学习自主、灵活,考核显得尤为重要,采取“学习时长—章节测验—知识考试”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可借助网络技术将学生学习时长作为考核指标[11],每个版块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设置章节测试,测试合格进入本章节理论课程;同时将闭卷考试作为重要考核手段,建立题库,学生在线自主完成理论考试,其中学习时长占30%,章节测试占30%,理论考核占40%(满分50分)(见图1)。如职业生涯规划章节慕课学习时长、章节测试共计4分,50分钟慕课课程,学习时长达50分钟可获得2分,不到50分钟计0分;章节测试得分<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99 分别计 0、0.5、1、1.5、2 分,理论考试全部章节综合计分。
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学生参与度和素养提升,因此采取“参与度—行为和技能考核—朋辈反馈—教师反馈”四位一体的形成性评估方式[12],其中课堂参与度占30%,行为和技能考核占30%,朋辈反馈占20%,教师反馈占20%。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断根据4个考核指标调整教学设置,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见图 1)。
总成绩中,线上占50%,线下占50%。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保障了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为教师提供参考,调整教学设置,保障课程教学的精准度。经过1学期的实践,学生期末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成绩提升6.3分,课堂参与度提升23%,课程满意度提升8%。在访谈中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反馈学生心理素养和专业技能显著提高,学习态度、德育成绩及学业成绩均有积极变化。
共享资源式理论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缺乏互动交流机会[13];课堂教学全程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等非结构化教学模式,提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学生高阶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和线下均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成绩考核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更看重学生课程参与度、知识体系、行为训练情况等[14]。资源共享教学能记录学生学习时长,单元测试能了解学生对章节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教学中课堂参与度重视学生课程投入情况、朋辈反馈和教师反馈,这种考核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授课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从而调整教学设置,提升教学精准度。
课程内容设计中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等章节增设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增设危机事件中病患心理危机常见表现、识别和处理等内容,提升医学生专业胜任力,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
资源共享打破时空、课堂限制,学校可将985、211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医院等社会机构的专家资源引入课堂[15],发挥专家理论、实践优势,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有效弥补教师资源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缺陷。资源共享可使教师有更多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资源共享+体验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实现心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心理保健方法和技能培训、心理知识迁移,改变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的方式等,是未来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当然,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仍有不足之处,比如缺少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共享模式不够成熟,没能在更多高校推广和体验等,因此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继续加以完善,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