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医药语言误译探析

2022-02-23 23:56
现代英语 2022年23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命门

龚 谦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一、研究背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保健养生、防治疫病、医治疑难杂症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青睐。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海外,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传播手段与媒介。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中医翻译工作者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翻译研究与大量的翻译实践,产出了中医药翻译精品。然而,由于中医药语言晦涩难懂,译者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出现了不少中医药误译,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接受,阻碍了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进程。

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创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生态智慧,以“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整体综合为特征[1],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高度契合。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适应选择论,翻译被认为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对文本移植进行选择的过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集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基于生态翻译学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医药语言误译就是在中医药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适应原语与译语语言生态,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

二、中医药语言误译现象分析

文章主要选取权威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体现中医药语言特点的部分术语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译者忽视中医药语言重意合、文学化与模糊性的特点导致的中医药语言误译现象,并分析其成因,提出减少中医药语言误译的对策。

(一)忽视中医药语言重意合的特点

英语“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而汉语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3]。中医药语言凝聚了中国古代经典哲学、中国医学与中国文化,具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中医术语言简意丰的特点尤为突出,一个字就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医术语内部往往隐藏多种逻辑关系。中医术语不借助显性的词汇手段而是依赖词语内部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实现连贯。中医术语表达了复杂深奥的中医学概念,但是几乎很少能在其中找出表明内在逻辑关系的显性标记。译者必须透过中医术语的表层结构,分析其隐藏的语义和逻辑关系,从而将其精准地翻译出来。如果译者不能将中医术语隐含的逻辑关系翻译出来,译文的准确性无从谈起,便会产生中医术语误译。

1.忽视隐性因果逻辑关系

阴虚阳亢yin deficiency with yang hyperactivity[4]47

yin deficiency with yang hyperactivity[5]70

阳虚阴盛yang deficiency with yin exuberance[4]48

deficiency of yang with exuberance of yin[5]71

“阴虚阳亢”和“阳虚阴盛”指的是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使其相对偏盛。可见,“阴虚阳亢”中,阴虚是阳亢的原因,阳亢是阴虚的结果;“阳虚阴盛”中阳虚是阴盛的原因,阴盛是阳虚的结果。“阴虚阳亢”“阳虚阴盛”内部前后两部分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两个国际标准都将其译为with,而with表示的是伴随状态。显然,译者忽视了隐性的因果逻辑关系,没有适应原语语言生态,导致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出现了失误。由于汉英民族逻辑思维上的差异,中国人习惯前因后果的表述方式,重心在后;西方人习惯前果后因的表述方式,重心在前。译者应适应译语语言生态,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先译出结果,再用due to或caused by等短语译出原因。阴虚阳亢、阳虚阴盛可分别译为yang hyperactivity due to(caused by)yin deficiency;yin exuberance due to(caused by)yang deficiency。凡是内部成分之间是因果关系的中医术语都可这样翻译。

2.忽视隐性目的逻辑关系

疏肝理脾soothe the liver and regulate the spleen[4]218

soothing liver and regulating spleen[5]199

活血化瘀activate blood and resolve stasis[4]219

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stasis[5]212

“疏肝理脾”是一种治法。指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治法。适用于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导致的泄泻、月经不调等疾病[6]407。这是五行相克规律治疗疾病在临床上的运用,抑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疏肝理脾适应证的病因在肝,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因此,疏肝是理脾的手段,理脾是疏肝的目的。两种译文都将这种逻辑关系译为and,而and表示的是并列、承接的逻辑关系。显然,译者忽视了隐性的目的逻辑关系,没有适应原语语言生态,导致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出现了失误。英语不定式to do sth.或介词短语for doing sth.常做目的状语,译者应适应译语语言生态,用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的表达方式译出目的逻辑关系。“疏肝理脾”可译为:soothing liver to regulate spleen/soothing liver for regulating spleen。凡是内部成分之间是目的关系的中医术语都可这样翻译,如:活血化瘀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activating blood for resolving stasis等。

(二)忽视中医药语言文学化的特点

中医药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产物之一具有普遍的隐喻特征[7]。中医药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脏象学说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病因学中的“六淫”“七情”;中药学药物的“四气五味”;方剂学制方原则遵循的“君、臣、佐、使”;中医治法中的“釜底抽薪”“增水行舟”“提壶揭盖”,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中医药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中医药语言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文化,其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特点,中医药语言中存在大量委婉与借代的修辞手法。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用“尽终”与“去”委婉地表达死亡,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死亡的恐惧与避讳。“水火之脏”指中医的肾,肾在五行中属水,为人的先天之本,内寄有命门之火,故以“水火之脏”指代肾。如果译者对中医药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特点不了解,就不能适应原语语言生态,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出现偏差和失误。

1.忽视隐喻修辞

君臣佐使 Monarch,Minister,Assistant and Guide[8]557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中的基本组方原则,以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喻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Monarch,Minister,Assistant and Guide与原文的君、臣、佐、使一一对应,貌似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其实不然,该译文只译出了隐喻的喻体,完全忽视了本体,而本体才是译文要传达的重点信息,这样的译文让没有中医药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虽译尤不译也。由此可见,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出现了偏差。译者应首先了解该术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适应原语语言生态,再在译文中运用比喻修辞将本体和喻体准确地再现出来,以完成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可将君、臣、佐、使 译 为:Chinese medicinals acting as monarch,minister,assistant and guide which respectively have the effects of leading,strengthening,assisting and guiding in a prescription.这样西方读者可以领悟到这是指“处方中具有像君主、臣僚、僚佐、使者一样作用的中药”的隐喻,从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可以知道这些中药各自发挥的作用。

2.忽视委婉修辞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Therefore,ancient people could keep their body united with their mind to enjoy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before they die.

原文用“尽终”与“去”委婉地表达死亡,而译文忽视了原文委婉语修辞的使用,将“去”直译为die。显然,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出现了偏差。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存在涉及死亡的大量委婉语,体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谈及死亡的忌讳。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pass away,kick the bucket等。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应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善用委婉语表达死亡的共性,用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体现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译文,成功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原文中的“去”宜意译为pass away。

3.忽视借代修辞

水火之脏zang-organ of water and fire[5]24

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层面逐字对应,似乎具有很好的回译性。但不具备中医知识的西方读者,看到这样的译文会疑惑不解,到底是怎样的器官能容纳水火?水火之脏是指肾脏。肾藏人体元阴、元阳,亦即真水、真火,故用水火之脏指代肾脏。为了适应译语语言生态,让译文易于被译语读者理解与接受,宜采用意译法译为kidney,以贴近译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对此类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借代修辞,西方读者不能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不妨用对应的西医概念进行意译,以提高中医药信息的传播效率。

(三)忽视中医药语言模糊性的特点

中医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水乳交融,使得中医药语言中含有大量的哲学用语,这也成为中医药语言一词多义的历史根源[9]。中医药语言言简意赅、简洁凝练,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中医药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模糊,体现在同一个中医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中医药术语语义灵活,一词多义现象在中医药语言中比比皆是。如“表里”在脏腑“表里关系”与“表热里寒”中的含义不同。脏腑表里关系是指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表热里寒是指热在表,寒在里的一种证候。“表里”在脏腑“表里关系”中偏重抽象意义,而在“表热里寒”中偏重具体意义。有译者将“心与小肠相表里”误译为: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are exterior and interior.译文会让西方读者认为心的位置在外,小肠的位置在里,这与西医解剖学描述的心脏和小肠都是位于腔体内是不符的,读者会感到疑惑不解。不妨译为: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are in exterior and interior relation.“虚”指气、血、阴、阳、津、精不足而出现脏腑功能衰减。“气虚”是指精微物质的不足,“心虚”是指脏腑功能活动低下,二者的内涵不同。李照国教授曾经指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10]。译者应适应原语语言生态,根据特定的语境对具体的语义进行适应性选择,将气虚译qi dideficiency;心虚译为heart asthenia,避免出现内涵模糊的译文,如qi asthenia,heart deficiency等。“命门”首见于《黄帝内经》,“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此处命门指眼睛。命门的另一语义见于《难经·三十六难》:“然肾二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自从“命门”之说提出至今,历代医家对其部位与生理功能争论不休。目前,“命门”的翻译较常见的有:life gate与mingmen。life gate为直译,从语言表层结构来看,与原文字字对应,似乎遵循了中医术语翻译的回译性原则。其实不然,该翻译并未译出术语的内涵,西方读者看到life gate无法获得该术语的意义。将命门译为mingmen,译文遵循了中医术语翻译的民族性原则。然而,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初期,大多数西方读者不理解中医术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译文无法保留和传递其丰富的内涵。译者不妨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上文中的“命门”译为mingmen(“life gate” where the innate essence and original qi are stored),这样既能传译出“命门”的医学信息,还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特色,易于被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结语

将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知识传播到海外,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译者只有深谙中医药语言的特点与英语语言的特点、英语的语法规范与表达习惯,才能适应原语与译语语言生态,成功地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减少中医药语言误译,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为中医药国际化助力。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命门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抓住“命门”练太极
浅谈命门学说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