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首先提出“文化堕距”概念,他用此概念来说明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较快,而制度与观念等变化则较慢,二者间因迟延产生差距的现象。[1]这种因社会各部分发展速度不同导致的“堕距”也见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相对快速的技术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发展滞后。在技术“反塑”作用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与外部环境失衡及内部各要素间失调的问题,应结合校情和学情对此开展研究,弥合其间的“堕距”,促进教学各环节达成衡平,从而获得均衡式发展。
“文化堕距”理论指出文化不同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2]相应的,在技术发展之影响和作用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与社会发展间也存在协调性降低问题,或曰“堕距”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依托教材而展开,其稳定性和系统性对建立良好教学秩序和教学体系等安排极为重要,其优势和必要性需得到肯定,但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公共课属性,要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全校非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其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并不能全面、精准契合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语言水平也是一个事实。另外,随着信息社会到来,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对此,课程教学内容原有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时常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逐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和激活,削弱其课堂学习体验及学习投入度,并且也影响其课下学习习惯的塑造和学习行为的持续,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势必将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最能体现教育技术的作用。[3]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一直在更新迭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会孕育并反塑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比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等,不一而足。从教师端来看,传统教学方式的资源依赖和路径惯性仍然很大,其转型较为缓慢,二者之间的“堕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势必会导致相关教学理念无法及时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相关教学效果和有效性也不断弱化。
从学生端来看,当前的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其学习行为和学习风格正在不断被信息技术所重塑,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和新趋势,比如,互动式学习、移动式学习、读屏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其技术适应性和高效性的一面,但也有其固有的强烈时间焦虑和专注力缺失等问题。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相关的教学改革虽在不断推进,但与新型学习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发展速度不同而导致的“失衡”问题和“堕距”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技术发展在上述“堕距”的产生和加剧方面起到催化作用。[4]但在实践中,相对技术快速迭代,教学模式由于本身的系统性和制度化而具有先天的滞后性,其转型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很多新机制和新资源的辅助和支撑,因而探索建立盘活教学资源存量并不断吸纳教学资源增量的机制很重要。
“堕距”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及文化功能整合理论基础之上的,“文化堕距”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社会整合和社会改革而缩短。[5]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教与学的“悬浮”和“错位”问题需要通过整合性的教学调适着力弥合,建立一种“衡平式”教学模式,以达成大学英语教学的“衡平式”发展。
1.围绕“有料”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延展机制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思考在国内教育界早已启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技能导向外语教学导致的问题,CBI(内容依托教学)被引入我国语言教学,此后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其关注已远超CBI范畴,国内相关教学内容改革已从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上升到内容语言融合的教育探索(CLI),并显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6]有鉴于此,文章认为需要围绕“有料”的原则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库,并进行持续扩容,即本着教材为中心,结合校本课程改革的现实局限,带动周边内容延伸,建立教学内容扩容机制,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扩展性。而良好的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建设需沿着“自下而上”的路径持续积累,尤其要着力应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时差”问题,不断充盈贴合实际并可与课程进度相连缀的新内容,并平衡相互间比重。
2.围绕“有用”原则,增强教学资源的合用性
目前,大学英语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海量资源为教学提供有益辅助,但也增加了信息过滤和筛选的成本,同时这些资料合用性往往不佳,尚需经过筛选、整理,逐步建设合用性更好的二级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库、教学案例库、教学交流库等,有助于实现课堂翻转的落地和推广,并生成相关教学的新理念、新设计和新思路。例如,将平时教师滤过资源和查找途径进行管理,增加相关教学资源查找效率;通过定期交流进行补充和更新,提高教学资源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和适配等。另外,要处理好教学核心资源和扩展资源之间的平衡,在课内教学、课外知识、考试准备、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间达成动态平衡。
3.围绕“有趣”原则,建立教学资源的选类机制
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果要达到有趣,需要从其情感性、审美性、新鲜性和探究性等方面发力。首先,根据相关脑科学原理,情感唤起和情感反应可以加深情绪和记忆,因而需要重视具有情感唤起作用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选类和积累。其次,如果可以用人、事、物的自身的美感和魅力去吸引学习者,会显著调动其学习兴趣,并增强其良性学习体验,因而要着力挖掘并积累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后,教学内容和资源要有探究价值和延伸性,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探求兴趣和知识获取的“心流”体验。总之,需要着力探索并建立教学资源积累的持续性和可操作路径,实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全面连接和延伸,缩小并弥合课内教学与当前社会现实的“堕距”。
传统的课堂学习被认为是正式学习,日益受到非正式学习的“反塑”和影响,需要围绕“四平衡”原则进行教学方式适配化转型。
1.结合新的视听接受习惯,调整课堂教学呈现方式
随着5G技术不断成熟,其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为实现人、机、物互联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丰富的音视频资源塑造着人们的屏幕阅读习惯以及视听接收习惯,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与之出现错位和脱节,需要在教学中实践加以平衡。例如,需要针对学生的“读图”和“读屏”习惯,充分借助短视频和“微课”等资源来提高教学的可视性和黏着度。再如,针对视听化信息本身的浅层性和瞬时性,加强课程复盘和课程总结技术研究,以应对学习者听完就忘或看完就忘的问题。一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适度视听化呈现,以契合当前的新型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这种契合并非过度迎合,新技术“反塑”作用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需要达成一种动态平衡。此外,还要针对交互式学习、泛在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等新趋势探索建立线上学习社区和学习共享和共创的交流机制等。
2.结合新的时间使用习惯,建立课堂教学时间模块管理机制
海量信息及其筛选所带来的时间焦虑和专注缺失对课堂时间的管理提出较高要求。时间焦虑指对时间过度关注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干扰专注力的情绪波动。而满足人对事物的控制感,有助于有效缓解其时间焦虑。这需要建立时间的模块化管理机制,即针对信息过载导致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趋势,注重课堂时间模块调配,比如,将单位教学时间(如,45分钟/课时)按照专注力从强到弱的一般分布规律设置为不同时间模块,学习者预先被告知相应的学习板块所需时长,提高学生的时间控制感,同时各个时间模块切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调整,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效用发挥到最大,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让每一分钟都更有价值,提高学习者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
3.结合新的信息接收方式,建立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匹配管理机制
基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完整性和可控性,这里以线下课内教学内容匹配管理为例进行阐释。从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上,需要结合现代学习者的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选并细化教学内容,将其转化并制作成小颗粒组件,如“微课”视频等内容板块,并根据浅显、一般和艰深等难度标准进行分类,或按照新进和滞后的时间维度、周边的或外围的空间维度等标准进行分层,同时对不易内化的内容进行易读性改造。然后,依照重要性等级把教学内容与相应专注力的时间模块匹配,呈现出时间和内容协调配置的梯度性课堂教学设计。
4.结合新的反馈需求,建立即时反馈与及时反思的平衡管理机制
即时通信技术带来的反馈需求和反馈期待使得教学者需要重视反馈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即时反馈对学习者专注度提升和控制感增强的微妙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作文批改机器人及各种学习平台提供的社交功能等反馈资源,给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的快速多级反馈,努力形成反馈闭环体系,以帮助学生根据反馈循环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及时反馈的学习提示下实现学习行为的持续。目前,相关校本课程所使用的多种学习平台[如,“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批改网”(pigai.org)等],都为师生提供了PC端和手机移动端的多元测评和反馈系统,但由于平台众多而各有优势,目前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探索灵活且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达到既有效辅助教学,又不对学生进行“电子摊派”的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教育现实间“堕距”发展及弥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寻求破解之道。而达成技术和教学的“衡平”关系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即相关教学调适着眼于适应社会现实和教育发展需求而非对其简单迎合;相关教学调适追求匹配新的学习趋势而非与其屈从;相关教学调适强调下沉式的实践而非悬浮的形式主义;相关教学调适追求教学环节的衔接而非断裂;相关教学调适强调达成教授者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协作而非离散;相关教学调适强调教学主导技术而非技术决定论。
综上所述,在宏观层面上高等教育面临深刻转型,在中观层面上教育信息化改革方兴未艾,在微观层面上学习者和学习行为呈现新特点的复杂背景下,教育者需要结合技术“反塑”作用下的教与学的新趋势,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研究新型学习者的知识诉求、信息获取方式、知识学习以及内化途径等方面的变化趋势,进行教育与现实的适配化转型探索。既要盘要活存量资源,又要探索增量资源,既要着眼于宏观发展趋势,又要兼顾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与学”的“悬浮”和“错位”的不配适现象,以弥合大学英语教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堕距”,打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师间、学生间及师生间各个环节,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的“衡平式”调适机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诸多理念和举措切实落地,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