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应用在生活当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当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微课教学能够进行有效解决,帮助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本文在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微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优化改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针对当前课堂上拖慢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的问题进行改善,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能力成长速度,全面推进教学课堂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知识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高,进行深刻理解需要学生拥有加强的系统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加快速地对语文教学课堂作出反应,跟随教师的思路继续深入学习。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抽象思维发展远远落后于形象思维,学生往往采用直观的思考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的身心不健全发展为语文课堂相关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比较无聊,学生常常会走神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心烦气躁,静不下心来学习,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缓。
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大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模式已经僵化,学生对语文课堂上教学的相关内容提不起兴趣,吸收和转化知识的效率比较低,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培养作用比较有限。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书本上的语文理论知识以及语文考试分数而不进行变通,并且以分数来对学生下定义,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考试技巧上,忽视了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最后,部分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微课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但是由于对微课教学的内涵和运用方式理解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低等问题,微课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培养优势。
二、运用微课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措施
微课教学又被称之为碎片化教学,且还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教师在制作微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比较方便,但其主题集中突出、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变化丰富,能取得较大的回报。每一堂微课用时短,知识容量少而精,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更不容易产生疲倦心理,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以新颖生动的方式来重点讲解学生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语文教学知识的生动情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来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为学生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提供更多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形式,以新颖的故事背景、工具手段以及亲切的生活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热烈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所要教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有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给予学生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丁香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花朵的图片如菊花、梅花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花朵都被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然后出示丁香的图片,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课文文本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知识点集中的特点。本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明白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知识点开展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微课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豁达乐观,养成积极面对人生中“结”的心态和能力。
(二)增强语文课堂互动和实践,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地位
微课具有特殊的性质,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微课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进一步加强微课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作用。
教师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进行微课课程设计的能力,先讓学生参与在教师微课内容的设计决策当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教师的微课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说出理由,发挥出微课教学更强的教学针对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微课教学,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设计一堂十分钟的课堂,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结语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端正态度,重新审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转变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微课的教学手段,推动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加快教育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潘冰 . 巧用微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J]. 小学生(下旬刊),2020(11):65.
[2] 赵磊 .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8(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