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珍
摘要:美术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美术独有的创造性,发挥其丰富性和多元性,帮助高中生提升审美能力,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美术学科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学实效性较低,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具体渗透路径展开探究,以期能够在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核心素养,最终推动学生实现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A 文獻标识码:A
新的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成效。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学习上的自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借助学科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在自主探究意识的带动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美术学科中,能够在养成良好学科素养的基础上,从多个领域出发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必要能力。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素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教学中,高中的课堂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美术的教学可以结合声音和美术作品的展示,为学生呈现立体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美术学科素养,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课堂中,笔者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在素描水平上得到更高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准备了一些世界大师的著名作品。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展示,比如《凯撒大帝的头部》《祈祷之手》等等。笔者与学生们一起重温这些经典作品,感受素描在美术创作中能够达到的艺术高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美术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下,对美术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二、注重对比欣赏, 发展学生美术学科素养
鉴赏能力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点的内容,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价值。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品味到作品所具备的艺术价值,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不同的作品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对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
例如,笔者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中,选取了两幅不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创作形式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上的差别。一幅的中国传统画作《秋江渔隐图》,而另外一幅则是米勒的《拾穗》,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对两幅作品进行观察,之后分享自己对两幅画的认识和看法。学生分享之后,可以将名家对两幅作品的赏析,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他们可以在名家的解读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品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在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素养
美术学科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将教学工作局限在课堂内,就会限制学生的吸收效率。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在实践的应用上进行消化吸收。因此,高中的美术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之后,开展与教学内容相符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主题下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学习。
比如,在素描教学中,笔者讲解线的运用之后,便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进行写生素描。学生在实践场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地形和设施布置进行观察,记录在自己的写生本中,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笔者要求在作品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作品需要运用到单排线、单排线加深、长直线和爬格等。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创作中时,会发现与认为中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问题予以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美术知识得到具体的体现,增强他们的学科运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美术教师而言,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比需要加强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对比赏析以及开展课文实践活动等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在熟练掌握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增进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创作能力,最终为推动高中生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基伟,徐祖德.浅谈高中美术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J].参花(下),2020(07):103.
[2]钱丽丽.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课教学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9(0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