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摘要:亲子阅读是指父母和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亲子阅读是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是指家长围绕绘本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个别化的阅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开拓幼儿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等,更重要的是,给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以及增进彼此间的情感。然而在亲子阅读实践中,很多家长缺乏亲子阅读互动方法,只会照本宣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亲子阅读的有效性。文章通过探讨亲子阅读互动策略的优化,进而帮助家长和孩子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亲子阅读;互动策略;优化
随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很多家长都纷纷意识到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身到实践当中。然而,我们能够看到,由于家长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使得亲子阅读的实际效果参差不齐,很多家长知识简单地与孩子一起读一读故事书、识一识汉字,并没有对其中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阅读也较多的以文本阅读为主,缺少良好的互动手段,这也使得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到绘本阅读所带来的成长助力。此外,在亲子阅读中,部分家长缺乏良好的指导意识,不懂得针对不同的绘本内容挖掘绘本故事中的价值,通过多元巧妙的方法共读。因此,本文对幼儿亲子阅读互动方法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
一、读前准备
家长平时在家里和幼儿一同进行阅读之前,建议家长们要做到的是先熟悉绘本故事的内容,在了解图画书的特征之后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拿到绘本的时候,心中要有意识避免在阅读时一味识字,先了解画面内容可挖掘的信息,思考可引发幼儿观察的内容、描述语言,以及可探寻故事前后线索等,然后预设阅读目标重点。每个绘本都有许多潜在的教育价值值得阅读,每一次的阅读不要着急着一次就把所有信息都灌输给幼儿,一次有一个侧重点,让孩子在每一次的阅读中有新的发现,逐步完善对画面的理解。让幼儿更深入的了解绘本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价值。
二、读中互动
(一)观察解读,理解绘本
绘本书籍主要由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开本、折页、散页及其他构成。绘本故事内容不仅仅是在正文中,在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等画面里提供着绘本中很多的信息量。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上有什么?有谁?在干什么?激发幼儿学会观察,猜想、设疑,调动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带着猜想和疑问具体了解故事内容、找寻答案。
例如,佐野洋子的《五岁老奶奶去钓鱼》的封面上绘有一个坐在椅子上的老奶奶,她手头戴一顶花帽子,手里拿着一个鱼竿,身边还站着一个可爱的小猫咪。在阅读这一绘本时,可以先指引孩子对封面展开观察,然后猜测其中可能出现的故事内容。同时,可抛出一些提问,如“老奶奶怎么会只有五岁?好奇怪!”这时,孩子也会立刻被标题和封面所吸引,进而怀揣兴趣和好奇心,投入到阅读之中。又如,在《爷爷变成了幽灵》这一绘本,描述的是一个叫艾斯的小男孩与病故爷爷沟通的故事,在与孩子们一同阅读这一绘本时,家长们一定不可直接阅读,而是要懂得让孩子去分析题目,观察封面绘画,从而引发他们内线的阅读情感。具体来说,家长们可以跟幼儿一起先观察封面封底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再阅读正文来证实并深入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在阅读绘本正文中逐步理解内容。
(二)选择读法,欣赏图文
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里说到“一本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片: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家长可以了解图画与文字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方式阅读。
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当中,绘本画面并未对古诗内容进行充分讲解,因此,该绘本阅读应当先从图片新式开始,再结合其中的文字与孩子一同于阅读思考和总结分析。《跟着小鱼去散步》则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如果只是针对文字来进行阅读的话,很难把握其中的内涵趣味,这时家长们要注重“图片欣赏”的作用,与孩子一同欣赏图片分析文字,进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收益。又如,在《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当中,故事讲述的是孩子梦中憋尿的故事,其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等修辞手法,这里,家长要与孩子们一同结合图片,对其中的文字进行分析,如其中在孩子尿床的瞬间,绘本将文字以“水柱”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时,可与孩子分析其中的乐趣,通过这种图文结合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们不再只看图片或者只读文字,而是懂得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进一步放大亲子阅读的作用,让孩子读的快乐,读的开心。
(三)深情共读,调动兴趣
在松居直的書籍《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说道:“如果没有以声音为载体的文化,就没有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家长饱含深情的语言,可以打开幼儿的心灵,培养心智,萌发想象力。因此家长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运用夸张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进行绘本阅读,年龄越小的幼儿,在这样生动的共读中,越是能够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对阅读的兴趣。
(四)有意设问,激发想象
绘本故事内容中有很多适合设问,来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对故事的想象。每次设问都可以有侧重点,初次阅读可以设问猜想情节和内容,带着悬念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再次阅读时,可以深度提问一些故事中的知识点、道理和感悟。
例如,《好饿的毛毛虫》,家长可以让幼儿一起观察封底和封面,封底上有一片什么?(叶子),叶子上有什么?(洞和毛毛虫)再对比观察下封底上和封面上的毛毛虫有什么区别?(一只小一只大)可以引发幼儿猜想故事内容。再次阅读时,可以设问一些有学习价值的内容,认识时间,学习量词,掌握词语的搭配,了解科学常识,蝴蝶是毛毛虫变来的。毛毛虫通过怎样的生长过程蜕变成蝴蝶的。
(五)品味语言,学习积累
叶圣陶认为:“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绘本的语言具有简练性、韵律性、趣味性、形象性、重复性等特点。幼儿在阅读中能够感受绘本语言的魅力,积累词汇,句式。
例如《好饿的毛毛虫》中,量词的学习,“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激凌甜筒、一条腌黄瓜···”重复句式学习“可是...还是...”,家长们可以先示范仿编,再让幼儿初步尝试用故事中句子仿编,然后根据幼儿学习理解的能力逐步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句式,为以后小学学习句式造句做好前期铺垫。
(六)重复阅读,挖掘价值
重复阅读对年龄小的幼儿非常重要。幼儿听自己喜欢的绘本时,时常也会提出“再听一遍”,正是绘本语言世界带来的最高境界快乐。反复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感受。在这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一本绘本可以进行反复多次的阅读,可以读几天,采用不同形式进行阅读。不同的人进行阅读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妈妈感性,爸爸理性,爷爷奶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统文化,可以拓展很多绘本画面以外的故事情节。帮助孩子们学会将绘本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也能帮助孩子们拓展思维,大胆想象。
例如,佩特·哈群斯的《母鸡萝丝去散步》,萝丝是一只大大咧咧的母鸡,这天它在农场兜了一个大圈子,却不知道后面始终跟着一只垂涎三尺的狐狸。阅读第一遍时,只能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当阅读第二遍时,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扉页就是母鸡萝丝的一张散步地图。对照地图重新带我们走过故事的场景,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狡猾的狐狸是在哪里踩到了钉耙,是在哪里栽进了水塘……第二次阅读可以带来不同的阅读乐趣。
三、读后延展
(一)联系生活,感悟内涵
之所以在阅读绘本中孩子能对绘本内容产生共鸣,源于绘本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将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能给予幼儿启发、引导和感悟道理,使幼儿的情感获得升华,并且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与品质。
例如,《小猪变形记》里描述小猪总觉得自己不幸福,认为做一只小猪很无聊。于是,他把想尽办法把自己装扮成长颈鹿、斑马、鹦鹉等,可是都不成功。由此,它遇到了很多滑稽搞笑的事情。最后,发现还是做小猪最快乐,可以在泥里打滚,滚得越脏越快乐。故事也传递着一个道理,做自己,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在听完故事后,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小猪的大胆、勇敢,不怕嘲笑、不灰心寻求快乐的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用模仿别人,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二)延展想象,发散思维
绘本故事常常会预留很多想象空间。有的绘本在正文中没有结局,家长可以结合绘本内容引导幼儿编故事。编故事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图写作一样,我们生动有趣的语言、条理清晰的故事会为孩子以后的初步写作积累基础。有的绘本将故事结局留在环衬和封底,家长可以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创编。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学会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例如,宫西达也的《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蛇是一条贪吃的小蛇,它一路上见什么吃什么,先后吃了苹果、香蕉、饭团、葡萄、菠萝,最后你猜它吃了什么?它竟然爬到一棵长满了苹果的大树顶上,“啊”的一声张开大嘴巴,从上到下吞了整棵大树!这下它惨了,不要说尾巴变成了苹果树的形状,连眼睛都打上了叉。看到这里小朋友会担心,这只蛇最后怎样了?到这里其实故事还没结束,看看环衬,前环衬上比后环衬上多了一棵长满红果子的大树,后环衬上比前环衬上多了一条笑嘻嘻的小蛇。你看它不是还嬉皮笑脸地扭过头来,告诉我们:“啊——真好吃。”要是漏看了它的后环衬,我们真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來!像这类在正文中没有结局的绘本,家长们可以在阅读完正文后让孩子大胆地想象一下结局,然后再让孩子们观察环衬或者前面说的封底知道结局。
看似简单的绘本却蕴含大大的学问,简单的亲子阅读也具有多元巧妙的互动方法。只有家长真正理解亲子阅读价值,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多元的互动阅读策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从中获得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如何给孩子读绘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王丽娟.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202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