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

2022-02-22 01:38陈琦
经济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培育

摘 要:随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培育新青年的奋斗精神有著重大的价值意蕴。高职生作为新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奋斗精神的培育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意志薄弱、有效实践欠缺等,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培育奋斗精神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奋斗精神 培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208-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一个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境遇和挑战。新蓝图的实现,势必要新青年不懈奋斗。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以下简称为“高职生”)是新青年的重要组成,培育高职生的奋斗精神,引导其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新时代高职生奋斗精神培育中的现实困境,其教育路径的分析与思考也显得颇具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在新时代,奋斗精神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激励行动主体克服困难、冲破桎梏、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所谓奋斗,不仅指的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实干的实践过程,更指在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品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新青年的砥砺奋斗,因此,培育高职生的奋斗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奋斗精神,实现国家复兴梦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的繁荣发展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成果。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艰苦奋斗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奋斗的精神内核却不该被忽视。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蛊惑下,有些高职生不愿奋斗、不想奋斗,只图眼前一时轻松,“躺平”中得过且过,遗落了奋斗的精神面貌。应明确的是,不论将来美好生活的构建还是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基于奋斗。新青年需要牢记党的历史,传承并发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使奋斗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振兴的精神力量。

(二)发扬奋斗精神,做到青春不虚度

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生活和高品质幸福。但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行不通,坐享其成更不可能,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与此同时,部分高职生却处于没有人生目标、整日混混沌沌的状态中,“将自我实现等同于个人欲望的满足,以享乐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将人生的意义赋予吃喝玩乐之中”[1],本应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可避免地被物质化、利益化、低俗化。高职生需增强自己的社会使命感,明白为何奋斗、如何奋斗,进而成为时代的搏击者、建设者。青春不虚度、岁月不蹉跎,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复兴梦紧密结合起来。

二、新时代高职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境遇

新时代高职生奋斗精神培育成为了迫切的教育问题,而此项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外部因素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形成,其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角色认知不清、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朋辈群体环境不佳以及网络信息繁多冗杂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精神形成也面临着主体素养需要增强的问题[2]。从心理学视域来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家庭、同伴、社会等因素是外因,而其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内因起决定作用,以下将从高职生的知、情、意、行四方面分析培养高职生的奋斗精神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理性认识不足,易受不良社会思潮侵蚀

奋斗精神的理性认识是培养高职生奋斗精神的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消费主义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驱动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为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树立起虚假的、物化的评价标准。部分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潮的蛊惑,不愿努力奋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一方面,将各种目标转移和投射到庸俗的物欲满足的过程中,如何“更快更多”地积累财富和获得感官娱乐,做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白日梦;另一方面是消极避世,有“佛系青年”“丧文化”“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肯定轻松”等话语为自己的颓废、懈怠的行为来“粉饰”和自我安慰。

(二)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情感认同不高,自身内驱动力有待激发

拥有奋斗精神高认同度的人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发展的目标,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事物,而部分高职生本身对奋斗精神缺乏认同,常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认可宿命论观点的有14.7%,认为“理想是空谈”这样消极的观点有21.9%,仍然有“8.1%的高职生表示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3]甚至有高职生认为“奋斗无望”,没有考上本科已经是失败者,即使努力也无法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对将来在就业市场也不会有太大作用。这部分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信心缺失,对奋斗精神的认可度低,此因素很大程度地弱化了他们奋斗的内驱力。

(三)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意志较为薄弱,外界因素干扰越来越多

顽强的意志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勇敢地迎难而上,而意志薄弱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畏畏缩缩,止步不前。一方面,高职生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当前一些学生受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影响,在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浮夸、急躁的心态,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学习,“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高职生的奋斗意志较为薄弱。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性,自我调控能力不强,极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对网络、手游、短视频等娱乐活动产生依赖。根据调查,78.5%的高职生认为自身奋斗精神总体上不强,把大量时间用于消遣娱乐占63.2%,不能勤奋学习占42.7%,也想过努力奋斗,打算通过学习、锻炼提升自我,但很少或没有付诸行动占35.4%[4]。缺乏抵制手机娱乐,尤其是游戏诱惑的抵抗力。由此可见,高职生自身的意志弱化、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对手机游戏等网络媒体自控力不足是影响其未形成奋斗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有效实践欠缺,遇到挫折容易轻言放弃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新时代培育高职生的奋斗精神的目的是推动其将奋斗精神外化为坚韧不拔的奋斗行为。自古以来,中国的道德素质教育就强调“知行合一”,奋斗的坚韧性,是指个体在奋斗过程中,总体能保持拼搏奋进的坚定性和持久性。高职生在奋斗行为的坚韧性这一维度又有着明显的短板。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多达七成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基本不具备吃苦精神,仅不到三成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基本具备吃苦精神。高职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44%的同学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易发怒、抱怨;34.3%的同学觉得很受打击,整天提不起精神,并且有71%的同学认为自己抗挫折能力一般;14.1%的同学认为自己抗挫折能力很弱[4],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三、培育现时代高职生奋斗精神的路径分析

(一)立足课堂,加深对奋斗精神的感知度

培育学生的奋斗精神离不开学校的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实际教学中一是要提升亲和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举办报告会讲述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奋斗故事,相似的背景和起点可以激发高职生的共鸣;二是立足理论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同时专业课也是德育的重要场域,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大力挖掘专业课蕴含的奋斗因子[5],以本专业领域突出人物的奋斗人生经历点燃学生奋斗的明灯。

(二)动之以情,提高对奋斗精神的认同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主动用奋斗精神引导人、教育人。针对网络上蔓延的“佛系青年”“伪奋斗”等不良现象,高校教师严守网络阵地红色本质,明晰是非,以正视听,确保始终以正确的奋斗精神教育学生,用奋斗底色为学生价值观润色添彩。例如,疫情之下,奋斗精神的具体意涵体现在白衣天使舍生忘死的奉献中;体现在中国军人奔向一线战场的义无反顾中;体现在中国工人夜以继日的建设中;体现在共产党员自觉担当、无畏生死的奋斗中;更体现在党和人民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拼搏奋斗中。伟大抗疫精神是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如此将“奋斗”精神阐述后,其精神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引发其内在认同感。

(三)有效专注,增加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

许多高职生把大量时间耗费于游戏、短视频等手机消遣娱乐上,抗干扰能力低、慵懒拖沓,对其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职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训练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自身奋斗的专注性。首先可从学会管控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和频率上着手,消除手机依赖,如在上课时、自习时将手机调成静音,专心学习,下课后或休息时再看手机。其次,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记下一天使用手机进行消遣娱乐的时长,与学习时长进行比对,逐步养成凝神静思,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有效专注的精神状态。

(四)持之以恒,增强对奋斗精神的坚韧性

高职生应增进自身奋斗的坚韧性,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如不少高职生总是挂科,原因较多,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或放弃。高职生增进自身奋斗的坚韧性,首先,可先从改变自己懒惰的学习态度,提升自己知难而进的毅力入手,可适时给自己设计小目标,如考级、考证等,使自己体会到奋斗的内在意蕴,感受到在学习上奋斗获得的喜悦。其次,学校应增加培育奋斗精神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多渠道磨练心智,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假期前往贫困、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支援受灾地区与群众,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展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也锻炼了奋斗精神的坚韧品质。

总之,培育高职生的奋斗精神有着深刻而重大的价值意蕴,面对奋斗精神培育过程的现实困境,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深化和完善培育路径,持续激发高职生奋斗精神的内在动力,激励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坚定的奋斗者。

参考文献:

[1] 张三元,彭歆格.论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20(1):31-37.

[2] 裴玉霞.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兰州大學,2021.

[3] 沈壮海等.中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白小光,王炜,刘珍杰.高职院校学生的奋斗力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52-56.

[5] 游敏惠,覃优军,何晗.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13.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0)

[作者简介:陈琦,硕士研究生,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