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
摘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当今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将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作为工作重点,立足现阶段学生发展需求,完善教学形态,积极开展多种教学资源与服务,提升课堂温度的同时,加快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步伐。基于此,本文立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广大学者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并在求“真”、求“实”的路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素质教育背景下,法治意识培养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对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渗透法治意识,不仅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其思维的有效碰撞。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引用真实案例,凸显法治要素
法治具有极强的应用意义,是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们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武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深入剖析,了解社会现实反馈法治的性质、特征、内涵与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架构,为后续学习、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以“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为例,开展教学前,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引入青少年犯罪案例,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围绕事件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探讨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案例如下:小樊和小宁两人为某中学学生,一天,两人在饭店喝了点酒,出来后遇到了小樊的“死对头”小马,于是二者借着酒劲提议一起教训小马一下,并随手捡起砖头、木棍殴打小马的背部、下肢等部位,持续追打致使小马昏迷、骨折。第二天,小樊和小宁酒醒后害怕坐牢,于是约定一起踏上逃亡之旅……
学生在对事件中每个人物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入“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并向学生询问:“如果小马进行反抗,该如何进行责任判定,如果失手杀人,责任判定又该如何进行?”同时,教师还可借助思维流程图,将案例过程进行分解,并对案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标注、补充,以此讓学生深刻理解了案例背后反映的问题,并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法律概念产生清晰的认知,实现了法治意识的有效培养。
并借助思维流程图帮助学生解析案件的始末,以此让他们知法明法守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法治体验
法治意识是学生了解社会,合理行使自身权利的重要素养。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情境,联动多方知识,提升课堂深度与广度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体验。
例如,教师可引入《民法典》围绕当下租房、借钱等热门话题创设生活情境,并通过角色扮演、议题教学等活动,提高自身辩证思维,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法治意识。以“租赁”为例,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并提取《民法典》中关于权益保护、权益约束的内容,并让学生围绕现有的法律规定,对情境进行分析、探讨,并思考租赁合同对双方利益保护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展示当下常见的租赁合同形式,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合同、法律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做到知法、守法、懂法,让日后的学习、生活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
三、立足实际问题,开展议题活动
除了运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指导外,教师还应利用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法治社会的功能,了解法律制度实施的流程,增强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使其肩负起社会责任与义务。
以“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为例,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角色的责任,如: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责任,交通警察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后勤人员对产品质量检测的责任等,以此帮助他们明确责任与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联动当地社区、政府,围绕“责任与角色”这一议题,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扮演社区志愿者、城市环保大使等角色,通过一天的实践,感受其背后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打好遵纪守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法律意识是教师培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初中学校不仅要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效果,更要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教育手段拓宽培育路径,提升教学工作针对性与指向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趣味具有现实意义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路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新智慧,2020(31):37-38.
[2]翁晓燕.呵护最美青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浅谈[J].科幻画报,2020(06):245.
[3]蒋绍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9(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