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灵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复存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课堂主要的授课模式。而优质的课堂提问,也成为了物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他可以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正确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原则及优化进行探讨,对于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课堂优化
前言
高中物理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具有着知识量大且复杂的特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觉到物理的枯燥。所以为了让学生打下更好的物理基础,对物理产生兴趣。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及改革,而课堂提问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方式便能很好的起到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
一、课堂提问原则
(一)科学性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提问时一定要具备认真严谨的态度,讲究物理的科学性。如在进行物理規律及物理公式的学习时,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要完全正确,对于物理专业术语的运用要完全准确。不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混淆,有不清晰,不明确的情况出现。如把长度和距离的定义注意区分,学生更好的理解复杂的物理知识。
(二)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叫一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而是要面向全体同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知识点设计问题。要让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更深入的探究,而基础差的同学也可以处在思维活跃的状态。获得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将定律的概念问题交给基础较差的同学,将欧姆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交给基础更好一点的同学。当所有同学在课堂上有参与感,有回答问题时的喜悦,因此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
(三)趣味性
高中学业压力较大,而物理的课程难度较高,就会让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不利于物理成绩的提升,对物理甚至具有抗拒心理、抵触心理。这时面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会做出逃避。这种情况下,老师应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通过活泼,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趣味性。
(四)启发性
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应该从“明白了吗?”“懂了吗?”变成“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做到的?”等带有引导性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
高中生在学习方面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是高考,而高考大部分题目皆是以教材为主导,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并通过教材中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坐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车里,将手中的笔向上抛出。笔会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小组交流,了解学生们的看法,并拓展学生的思考角度,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了解的程度。教材中挖掘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问题提出要结合生活
物理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在进行物理课堂提问时,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充电学生做出探讨及理解。老师可以选择进行情景式教学,学生带入进场景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
如在学习重力加速度时对于重力的复习,学生经过教学已经明白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便可以搭建出生活情景,并提出相应问题:“在该生活场景中,什么地方是对于重力的展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脑海中对生活场景进行搭建复原,再寻找出答案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三)问题要有延展性
高中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而对于问题本身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需利用学生这一特性,提出带有延展性的问题。物理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规律,所以在学习完某一节的知识点时,老师应提出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或者是在学习某一节的知识点之前,老师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进行知识上的复习。提高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更加了解,做到通过提问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提问上,要做到结合实际生活,以教材本身为基础,提出具有延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桂祯.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 教育革新. 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