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丽丽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作文专题,我执教三个板块的第一个板块——《“一件奇怪的事”故事接龙》。这看似是一节写作前的活动课,以激趣为主要导向,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但通过几次磨课,我发觉这不是一节简单的活动课,活动只是一种手段,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问题、基于问题提炼方法,并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领略想象类作文的本真,才是本节课的应有之意。
此类作文课的起点应该在哪里?怎样在活动中将方法贯穿课堂?如何评价写作方法的有效和有用?随着磨课推进,我不断地深入思考这三个问题。
一、以学定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一致
在备课时,我们习惯把教学设计里的目标称为“教学目标”,把学案里的目标称为“学习目标”。大多数情况,我们在编制学案时,会直接将教学设计里的“教学目标”置换成“学习目标”。
可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真的可以直接转换吗?
最开始备这节课的时候,根据第六单元的单元重点“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不同的风景”,从“联想与想象”出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总结接龙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接龙。教学流程分为四步:首先,布网联想,由一张网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由一张网可以想到什么;然后,明晰定义,得出想象和联想的概念;接着,活动得法,进行开火车接龙游戏,由此归纳总结接龙的方法;最后,展示评议,组织小组接龙,接龙后小组进行展示和评议。
冯善亮老师看完这个教学设计后问了三个问题:1.联想和想象的概念是否需要用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解?2.七年级的学生写想象作文和五年级的学生写想象作文在方法上有没有区别?3.学生是不知道联想和想象,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联想和想象?
三个问题,醍醐灌顶。“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我们准备好了一桶水,需要舀哪一碗水给学生?而学生需要的又是哪一碗水?我们给学生的那碗水是学生需要的那碗水吗?
确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们要教什么,更需要去思考学生需要学什么。
其实在备课时,我一直在追问自己,这节课的重点是要教什么,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故事接龙,还是教学生如何发挥想象和联想,找出“奇怪”的要素?我一直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我认真梳理学生作品,将学生在授课之前的接龙故事逐一分析。分析发现,学生不是不理解“奇怪”,学生作品里有各种奇怪的人——黑影、机器人,奇怪的地方——秘密基地,奇怪的事——老师长了“骷髅头”、机器人上课,也就是说学生是能够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品呈现的共性问题就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没有关联,导致了接龙的故事不合情理没有意义。基于学生作品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寻找关联,使想象的故事合理而有意义。
基于学生作品的问题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与学习目标一致,只有教学目标与学生目标一致,才能将课程目标真正地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有效的课堂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学生,学生真实的需求确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
二、以教优学——活动策略与解决问题的一致
一节作文课,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支架。基于学生在写作中呈现的问题,结合课程目标,提炼出一个有效实用的策略,是作文课的重中之重。
对于本节“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故事接龙,集体创作一个奇怪的故事”,我对提炼的方法一再修改,但始终无法让我满意。第一次提炼的是“人物的偶遇、时空的转换、情节的反转、历史的新赋”,可是在第一次磨课时,板书有些凌乱。我非常清楚,凌乱的板书,说明思路还不够清晰,或者说提炼出来的策略生硬而不自然。也正因如此,在不同的班级试课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班级很快就接龙出了令人惊叹的故事,而有个别班级却始终很难生成很好的故事。
虽然,有的班级可以接龙出优秀的故事,但我明白,这不是源自我的写作支架,而是学生自身的高素质。一个真正有效的策略,在普通班级应该更容易体现,也是对策略最好的检验。只有让大部分学生有了好的生成,才说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次磨课时,一个小组接出这样一个故事:学校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老师长了骷髅头,同学们长了长长的鼻子,穿着灵异的衣服,然后他们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这个故事现场接龙出来后,同学们说他们逻辑不清,情节混乱。当时我灵光一闪,立马给这个小组接了一个结尾——那天是万圣节,万圣节是我的生日。同学们恍然大悟,我也茅塞顿开。学生的作品是缺少关联,我的教学目标也明确为“寻找关联,使故事合情合意”。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空洞谈策略,应该在活动中用学生的作品暴露学生的问题,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才能实现以教助学,以教优学。
于是,这节课的写作支架很快就完整连贯了起来。活动生“奇”,先来一个接龙游戏,学生感知接龙和“奇怪”的要点;对比生疑,呈现三个学生作品,表露学生的问题——没有关联;举例释疑,用两个学生的例子“万圣节”和“终于不用写作业了”;总结得法,从老师对学生作品的再接龙得出“从奇怪的要素里找到一个使故事‘奇而有理,怪而有意’的关联”。
活动的内容源自学生的作品,方法提炼源自作品的问题,活动过程呈现问题的解决。由此,学生的作品贯穿整个课堂。不唯活动,却赢得了活动;不唯策略,却赢得了策略。
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对的策略才能解决真的问题,才是有用有效的。
三、以评导学——展示评价与学习策略的一致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于是,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成了课堂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学生如何评价才是有意义的评价?或者说,学生如何评价才能在一节课堂里体现这个环节的教学价值?
第一次磨课,展示小组评价时,同学们都比较注重是否有表现力,说话是否连贯,故事是否有趣。大家更多关注组长的个人表现,却没有回到接龙的故事用到了哪些策略上来,而问题出現的关键在于学生评议时,我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向和明细的指标。
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环节而环节,这就导致了评议与策略的不一致。
学生在进行作品评价时,需要老师明确评价方向或者指标,让学生围绕习得的写作方法,对照运用方法后升格创作的作品,来检验方法策略的效度,而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评价。于是,我将小组接龙给定了一个关键词“黑影”,也是最开始呈现的有问题的三个作品之一。小组围绕着学生作品进行接龙再创造,给学生作品的提升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路,同时在作品评议时,我在PPT上再次呈现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方法,对比原文或比较展示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议,这样就更有比较性,更具针对性。
展示后的评议是对方法运用、问题的解决的检验,更是对方法运用的又一次巩固和深化。运用方法,是一种能力;用方法来点评作品,是能力的内化。同时,使整个课堂从确定目标、提出方法、解决问题到再提升方法,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整体。
作品升格能看出写作方法的效度,学生评价能提升写作方法的用度。
磨课如同磨镜,每一次打磨,都会让镜面在亮度、柔度、效度上增一次色。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领悟了故事接龙对学生整体思维和连贯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要备好一节课,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以学生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用学生作品贯穿整个课堂。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学教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