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神通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借鉴性,并且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被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广泛借鉴和应用,获得师生一致好评。鉴于此,本文阐述德国双元制在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实施本土化改造的实践策略和实践探索,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 德国双元制 本土化改造 策略与探索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升级。众所周知,德国实行双元制教育堪称德国经济在二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和腾飞的一个重要教育决策和教育秘密武器。当前,我国众多职业院校大力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但并未全面推广与应用双元制教育制度。
就中职模具制作专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借助各类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优秀模具制造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引入和应用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与人才创新化培养模式,成为中职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解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所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通常指的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在各个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全新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中的“一元”通常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则是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相对接的培训企业。接受教育的学徒不但要在学校学习各类理论知识,还要在德国各企业以及企业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习各类实用操作技术,每一名学生自身都具备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德国相关的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不仅规定了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应履行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也规定了每一名受训者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权利和义务。
二、德国双元制和中国职业教育的两大差异
(一)两者之间具有一定文化差异
德国人普遍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具有工匠精神,并且在做事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大部分德国企业极为重视对员工的日常培训,因为企业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将每一个新员工培养成技术精湛、能够熟练操作的技工,才能够拥有适合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优秀人才,让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部分中国企业更青睐的人员和对象是技术熟练、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工人,或者技术“成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各大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加,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对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两者存在教育制度差异
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德国职业人才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德国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与支持,各大企业能够按照不同主体对自身员工全面开展带薪培训,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受到企业的欢迎。相比之下,中国职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经常会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较为重视“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时期中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虽然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并且培养了较多的专业人才,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学校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整体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等。各大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过于看重学历,导致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去报考职业学校。
三、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中职模具制造专业教育本土化改造的有效策略
(一)全面创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中职模具制造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进行本土化实践,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期待的实践效果。笔者认为,中职院校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并且结合本地中职院校已有教育资源和相关政策,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精心筛选试点合作企业单位,明确整体实施方案,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联动的先进制度,创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即在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以行动能力为主要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以中职学生的岗位能力目标为教学基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全面培养学生模具制造基本技能为教育教学核心,加强学生方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使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系统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职院校應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整个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在行业以及企业专家共同协助与指导下,全面开发模具制造专业课程的全新体系与教育内容。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以科学化、完整化的模具制造工作流程为主体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及产品制造为教学载体,进而创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综合水平和助其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其将来毕业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传统中职模具制造专业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枯燥且单一,通常都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在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双元制教学体系的教学优势,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主动尝试各种中职模具制造专业教学的全新教学方式与策略,打破专业课程之间的具体界限,让所有课程知识都能够融入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主体教学内容,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与工作水平为教育核心,以实现学徒终身持续发展为主要教育依据,不断加强学生职业性与发展性的双重培养,使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合企业各个岗位的复合需求。此外,中职学校也应当加强校企合作,在学校全面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让企业积极参与中职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各个计划的方案设置过程,形成学校即是企业,企业能够“办”在中职学校中的格局。这样就在真正意义上完成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了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四、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中职模具制造专业本土化改造的实践探索
(一)尝试进行双元制的本土化改造,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受益于双元制模式,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于2016年开始尝试双元制的本土化改造即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德国双元制中,学徒必须拥有普通中学毕业证书,否则必须接受全日制职业学校或“基础职业培训年”的职业基础教育。
借鉴双元制模式,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试点校企“共同招生”,将合作前置到学徒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在模具制造专业实施“招工与招生同步”的招生模式,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试点招工与招生同步进行,录取学校新生等同于录取企业的准员工,在校企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共同育人。
(二)摸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脱壳于德国双元制的双主体育人,其本质特征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同为人才培养主体,相互渗透于学校内外各自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共同履行的职责与义务。通过校企双主体深入合作,共同建立具有“实习+教学”特征的学校内外专业教学点,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此模式中,学校教师负责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负责对学生进行“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指导;企业师傅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向学生传授行业最新技术和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与此同时,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还把学徒制班级分成A、B两个小班。第一学期,A、B班所有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学期A、B班学生分别轮流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实习,其中A班学生在第二、第四学期到企业跟岗实习,第三、第五学期在学校学习;B班学生在第三、第五学期到企业跟岗实习,第二、第四学期在学校学习。第六学期,A、B班所有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边学习边实践的工学交替教学,既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合,又能让学生在企业岗位上提升专业技能和锻炼职业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主体育人。
五、小结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在中职模具制造专业改革中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本土化實践的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中职院校的管理层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必须继续发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不断创新,真正让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和中职教育教学进行完美融合,促进中职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实践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05).
[2]刘芳武.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6(01).
[3]周汉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成人教育,2014,34(1) .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