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吴喜锋
(张家港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苏州 2156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呼吸困难、桶状胸等,是全球范围内第四大致死疾病。 调查显示,我国COPD 的发病率为8%~10%,每年急性加重为0.5~3.5 次[1]。目前,药物仍是COPD 治疗的主要手段,虽能控制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 但患者仍不可避免地出现肺功能下降,可引起运动障碍、肌肉萎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因此,在COPD 稳定期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建议将肺康复治疗作为COPD 稳定期患者治疗的主要内容,以运动训练为主,可有效改善其健康状况,减少急性发作[3]。 也有研究指出,进行针对性肺康复治疗,可缓解COPD 稳定期患者的喘息、呼吸困难症状,预防肺心病、呼吸衰竭,提高呼吸肌耐力,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张家港市中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2 例COPD 稳定期患者为对象, 分析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张家港市中医院收治的72 例COPD 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处于稳定期;(3)根据 GOLD 分级标准,属于 GOLD 1~3 级;(4)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处于急性加重期者;(2)营养状况不佳者;(3)患有严重皮肤病者;(4)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5)患有精神疾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 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36 例,男20 例,女 16 例;年龄 54~76 岁,平均年龄(63.23±4.04)岁;病程 1~11年,平均病程(7.62±2.01)年。 对照组 36 例,男 19 例,女 17 例;年龄 53~77 岁,平均年龄(62.90±4.62)岁;病程 2~12年,平均病程(7.32±1.98)年。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给予患者抗炎、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并对其进行营养指导、饮食指导,嘱患者多摄入水果、蔬菜,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必要时应给予其低流量吸氧。 干预8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肺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运动训练。 ①上肢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起坐训练、伸展运动训练。②下肢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步行、慢跑、床上脚踏车等训练,训练时应注意患者心率及血氧变化,以轻度气促、心率加快为宜。 ③整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协助其取仰卧位,双腿屈曲,伸髋、抬臀,使臀部离开床面,腹部顶高,维持几秒后反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抗阻训练及耐力训练,嘱其练习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每次30~45 min,每日2 次。 (2)呼吸肌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以锻炼呼吸肌力量、耐力,注意吸气快速,呼气缓慢、深长,经鼻吸气,经口呼气,每次15~20 min,每日 2 次。(3)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坚定其康复信心,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4)健康知识宣教。介绍肺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强调吸烟危害,指导患者戒烟;介绍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介绍健康饮食原则,教会患者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介绍呼吸道感染预防知识,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干预8 周。
(1)肺功能指标比较:干预前及干预8 周后,使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的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 秒率(FEV1/FVC)及最大吸气压(MIP)。 (2)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程度比较:干预前及干预8 周后,采用6 min 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并采用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COPD 评估测试量表(CAT)评估其呼吸困难程度,分值越高,患者呼吸困难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FEV1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 两组的 FEV1、FVC、FEV1/FVC、MIP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FEV1、FVC 均大于对照组,FEV1/FVC、MIP 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FVC(L)治疗前 治疗后1.58±0.43 1.57±0.52 0.089 0.909 2.48±0.54 2.12±0.56 2.777 0.007 FEV1(L)治疗前 治疗后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0.75±0.22 0.77±0.18 0.422 0.674 1.34±0.26 1.17±0.30 3.174 0.012 46.02±3.23 45.76±3.70 0.218 0.752 57.72±4.24 55.02±4.96 3.402 0.015 MIP(cmH2O)治疗前 治疗后6.33±0.89 6.29±0.90 0.190 0.850 7.42±0.43 6.72±0.58 5.817 0.000
治疗前, 两组的 6MWT、mMRC 评分、CAT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6MWT 长于对照组,CAT 评分、mMRC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呼吸困难程度比较()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呼吸困难程度比较()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6MWT(m)治疗前 治疗后mMRC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288.89±27.45 290.02±26.64 0.177 0.860 381.82±24.60 341.02±27.92 6.579 0.000 3.78±0.54 3.80±0.62 0.146 0.884 2.20±0.14 2.52±0.20 4.972 0.000 CAT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20.02±4.23 20.01±4.17 0.014 0.989 12.02±2.08 15.45±2.71 6.024 0.000
肺康复治疗是COPD 稳定期治疗的重要内容,其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过程,通过综合运用肺康复治疗措施,可增强呼吸肌力量,减轻患者肺部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对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常用的肺康复措施包括呼吸肌锻炼、运动训练、营养干预、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等。其中,运动训练对患者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是肺康复治疗的核心,其训练内容较多,包括间歇训练、抗组训练等,且训练项目也较为丰富,包括步行、慢跑、蹬自行车等。 其中上肢训练主要为腰部、肩部肌肉训练,可扩大胸腔,促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加氧气吸入,对缓解呼吸困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5]。而下肢运动训练主要为行走能力、运动耐力训练, 在肺康复训练中推荐等级为1A 级,其可改善患者运动过程中的呼吸困难程度,减轻下肢疲劳的主观感觉,提高运动耐力[6]。耐力训练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对心肺功能改善有重要意义。 有证据表明,抗阻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肌耐力与肌力,对缓解患者肺部症状有重要意义[7]。
除运动训练外,呼吸肌锻炼也非常重要,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能有效锻炼患者吸气辅助肌及膈肌,对改善其通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8]。COPD 患者的呼吸多浅而快,通过呼吸训练,可改善呼吸深度、持续时间,使其能够维持缓慢、均匀的深呼吸,降低呼吸频率,提高吸气流速,并逐渐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缓解呼吸肌疲劳,从而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9]。 此外,健康教育与社会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 COPD 患者因病情迁延,病程较长,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康复信心不足,治疗依从性较差。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10]。 而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明确肺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引导其自觉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学会自我管理,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VC均大于对照组,FEV1/FVC、MIP 均高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CAT 评分、mMRC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实了肺康复治疗可改善COPD 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对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COPD 稳定期患者接受肺康复治疗能促进其肺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