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症状评分的影响

2022-02-21 08:16郝姜蕾郭丹丹魏娟张健斌蔡秀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颈性尼莫地平动脉血

郝姜蕾 ,郭丹丹 ,魏娟 ,张健斌 ,蔡秀娅

(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神经科检查室,江苏南京 210000;3.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江苏南京 210000)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部病变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眩晕, 以头晕或伴颈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引起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复合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阶段,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多以扩张血管、 改善脑供血不足等为主,尼莫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循环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 但长期使用尼莫地平可能出现低血压、头昏、头疼等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故临床还应考虑综合疗法。 坐位拔伸微调法是通过对患者颈椎进行拔伸,发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颈部扭挫伤、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为对象,旨在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 13 例;年龄 29~68(36.79±3.18)岁;病程:12~40(25.21±4.13)d。 观察组: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29~69(36.83±3.21)d;病程:15~45(26.17±4.14)d。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存在眩晕、恶心、呕吐伴颈部疼痛等症状,且经颈椎磁共振检查确诊为颈性眩晕;智力正常、意识清楚,且依从性较高;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经系统检查存在小脑、脑干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患有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其他类型眩晕者;对尼莫地平存在过敏反应者; 颈椎关节受损严重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及推拿治疗者;患有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给予患者尼莫地平片(亚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3188,规格:20 mg)口服,30 mg/次,3 次/d,连续治疗 1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坐位拔伸微调法治疗。具体如下:(1)颈椎掌托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康复师在其身后用双手拇指顶按其枕骨下方风池穴处,用双手掌根合力夹住患者下颌两侧以帮助用力,然后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2)颈椎肘托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康复师在其身后一手扶住患者枕后部,用另一侧肘弯部托住下颌部,手掌扶住患者对侧颜面部,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对颈椎进行牵引。 (3)四指归提法:患者取坐位,康复师站在其身后,拇指指腹放在患者耳后风池穴,中指指腹放在太阳穴,并以虎口对准同侧耳垂,然后四指同时用力,向内挤压而向上提,持续着力。 20 min/次,3 次/周,共连续治疗 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记录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2)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采用本院自拟的临床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眩晕、耳蜗、自主神经等症状进行评分,每项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颈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采用颈部残障指数(NDI)[4]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括10 项,每项0~5 分,满分50 分,得分越高表示颈部功能越差。 (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对患者进行评估,共8个维度36个项目,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 且观察组均快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左侧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右侧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基底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26.42±5.13 26.53±5.16 0.086 0.932 30.29±2.12*34.41±2.19*7.646 0.000 27.35±5.07 27.41±5.09 0.047 0.963 31.18±2.14*35.27±2.33*7.313 0.000 40.15±5.26 40.17±5.31 0.015 0.988 43.47±2.18*48.29±2.21*8.783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眩晕、前庭功能受损、耳蜗症状、自主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眩晕治疗前 治疗后前庭功能受损治疗前 治疗后耳蜗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自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6.57±1.25 6.55±1.21 0.065 0.948 4.14±0.48*2.13±0.16*22.473 0.000 6.48±1.33 6.42±1.26 0.185 0.854 4.25±0.53*2.27±0.37*17.328 0.000 6.45±1.41 6.43±1.38 0.057 0.955 4.21±0.53*2.18±0.21*20.143 0.000 6.53±1.38 6.51±1.37 0.058 0.954 4.29±0.26*2.07±0.13*43.202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N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ND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NDI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NDI 评分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治疗前 治疗后20.26±3.13 20.15±3.09 0.142 0.888 10.25±1.28 7.17±1.13 10.204 0.000 t 值 P 值16.745 22.317 0.000 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SF-36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 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 SF-36 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 SF-36 评分对比[(),分]

组别 生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身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总体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20.24±5.03 20.33±5.12 0.071 0.944 45.32±4.22*48.67±4.32*3.138 0.003 3.46±1.03 3.69±1.56 0.696 0.489 6.24±0.21*6.43±0.31*2.871 0.006 10.26±2.17 10.35±2.18 0.166 0.869 20.21±2.07*22.35±2.19*4.017 0.000 4.07±1.21 4.13±1.26 0.194 0.847 7.52±1.18*8.37±1.26*2.785 0.007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 论

颈性眩晕的病因复杂, 一般认为与血管闭塞、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6],椎基底动脉周围存在大量的交感神经网,当其受到刺激或压迫时, 会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或血流速度减缓,导致血供不足,故引发眩晕。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颈性眩晕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给人们造成极大困扰。

尼莫地平属钙离子阻滞剂, 可改善局部脑供血,保护脑组织, 并可抑制和减轻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从而缓解颈性眩晕症状[7]。 但长时间使用尼莫地平的不良反应较多,可能会加重患者头痛症状,且长期使用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故需联合其他治疗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 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及N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治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颈劳”“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多为虚实夹杂证,外邪、颈部久劳、情志内伤、饮食不调等引起肝肾亏虚、经络不通、肝胆失调、气血不足、血不上行,血不能上承、局部失养、脑海空虚,而致眩晕[8]。坐位拔伸微调法通过颈椎掌托拔伸法、颈椎肘托拔伸法、四指归提法对患者的颈椎进行调整,能正骨理筋、解痉通络, 通过增大椎间隙并纠正椎小关节错位,促进颈椎的解剖生理曲度和力学平衡恢复,从而改善颈部功能。 此外,坐位拔伸微调法还可降低颈椎间盘髓核内压力而缓冲其向周缘的压力,并解除或减轻神经根、脊髓、血管等受到的刺激,从而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 可有效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临床症状,加快颈部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颈性尼莫地平动脉血
勘误声明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