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珊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凝结的革命精神血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新时代中小学生成长和前进。中小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探析加强中小学生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红色基因;教育传承
红色基因包含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信仰,凝结着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意志、开拓创新的智慧及牺牲奉献的无私与担当。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近年来,中小学校在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红色基因传承在教育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红色基因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的现状
(一)学校的红色基因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目前,中小学校对红色基因资源的开发通常仅停留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和学习书本党史知识的基础上,对红色基因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挖掘不够彻底,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有效性。红色资源是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物质和人文载体,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重要革命文学作品、相关历史资料及革命旧址遗迹等,又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如,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文化思想形态、政策纲领等。中小学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学校红色基因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不充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红色基因教育传承形式单一
据调查了解,中小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专题教育讲座和思政课学习等,这类红色理论学习教育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忽略了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红色理论“灌输式”教育形式过于保守、单一,在新时代教育中已不适用,如果一味地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抵抗情绪,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中教师引导力不足
教师是中小学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要加速推进中小学红色教育的传承,教师队伍的力量是关键。目前,部分学校主要以思政课教师为红色文化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发动和发挥其他教师的职能,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红色教育组织队伍。其次,大多数教师对红色基因的内涵认识不深刻,理念滞后,红色传承教育引导能力不足,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还影响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中小学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策略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传承红色文化,做红色传人,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传承教育,在实践中将红色基因发扬光大。
(一)充分挖掘红色基因资源,使红色基因能“亲眼所见”
国家一直大力支持红色基因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功能,对加强中小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中小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思想萌芽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对传承红色基因尤为重要。针对学校挖掘红色基因资源不充分的现状,学校可以积极调整教育方案,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其一,建立学校与红色革命基地双向联系机制。通过与红色基地进行沟通,形成双向协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
其二,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基地和革命人物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熏陶。结合本地的革命文化,充分发挥广州烈士陵园、花都区花东镇花县农民运动陈列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本地革命历史,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发挥本地革命老兵战士的榜样作用,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例如,我校在开展校园红色基因传承活动时,邀请了广州市花都区红棉老兵赵燕清与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学生认真聆听了赵爷爷从从军参战到国庆阅兵的种种革命经历,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英勇无私及中国共产党的强大。过去,学生只是从书本上和影视中看到战斗故事,如今听到当事者的亲口讲述,学生都感到格外的激动和震撼。
其三,学校阅览室可以采购革命文学书籍和红色文化绘画作品。例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文学书籍,中小学生红色革命绘画作品集等,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浏览,逐渐熏陶了学生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等,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
其四,学校建立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创新传播红色文化方式。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小学生越来越喜欢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上呈现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短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使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
(二)优化校园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文化氛围,使红色基因能“亲身感受”
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在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下,促进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的吸收和内化。 (下转第27版)(上接第26版)
1.布置校園红色文化环境,推进红色文化校园建设
通过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营造校园环境的红色教育氛围。在学校教学楼和运动场等醒目的地方布置条幅标语,在升旗台下放置革命英雄人物的雕像和文字介绍碑,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革命先烈主要事迹、红色革命书画和红色格言警句等。除了在校园操场和教学楼等大环境下宣传红色基因,还可以在各班教室小环境下布置,如,在班级墙上出一幅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黑板报或创建“班级红色图书角”,使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始终贯穿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闲暇之余一起观看、学习和讨论,从隐性教育中陶冶情操,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
2.加强校园红色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除了校园红色环境建设,校园的红色精神文化建设也同等重要。校园红色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优良传统、文明的校园风气、创新开放的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建设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潜移默化地对师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例如,可以在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广播站”,通过课余时间播放民族英雄故事、播放红歌、讲讲校园红色基因传承中发生的趣事等,营造校园内浓厚的红色氛围。还可以借助“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对红色精神文明的宣传,奏响校园文化主旋律。
(三)增强课程中红色基因的渗透,使红色基因入“心”
充分发挥学科课堂的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作用,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红色基因,更好地推动中小学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学科课程中进行红色教育,属于间接德育,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获得爱国情感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学科课程渗透红色基因符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要求。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识,还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不同学科的课程发挥着不同的红色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熏染。例如,在语文课中,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事迹、在革命榜样作用下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促进对红色精神的吸收;在音乐课中,通过唱红歌获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加深对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道德实践,将红色精神发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起到初步传承红色基因的作用。合理利用各科课程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四)开展形式丰富的红色实践活动,使红色基因入“行”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传承和践行红色基因精神。例如,在国庆节时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朗诵比赛或“我爱祖国”征文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学校可以在建党节或建军节时,举行“小小讲解员讲红色革命故事”“小小歌唱家唱响革命红歌”等比赛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甘于奉献、不畏困难的红色基因精神。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红色书籍、诵红色主题诗歌、练红色主题书法、演红色主题故事小品、绘红色主题绘画、开展红色基因主题讲座等多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渐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增强红色精神信念,让红色基因在学生的一次次活动实践中得以传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学习,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加强教师的红色传承教育引导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学校师生红色基因的传承。加强家校合作,发动家长和学校一起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营造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氛围,鼓励家长做好榜样引领作用,和学生一起读红色教育书籍,和学生一起布置家里的红色文化环境等,通过“家-校”“亲-子”的红色基因传承,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吸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应通过充分挖掘红色基因资源、优化校园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科课程对红色基因教育的渗透、开展形式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学习等路径,加强中小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让中小学生在红色基因中汲取积极奋进的力量,为民族的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娜.红色基因的文化学考察[J].人民论坛,2015(12).
[2]温金英,张爱萍.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5).
[3]时玉柱.传承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5).
[4]時玉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5(5).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