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

2022-02-21 00:56张长思杨建营张长念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优秀传统文化

张长思 杨建营 张长念

摘    要:为了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園,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研究表明: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分为武艺、游艺、养生三大类教育传承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别运动项目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可设计出1~9年级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建议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丰富课外锻炼和竞赛活动,构建传统体育“学、练、赛”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落实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保驾护航;突出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体系;组织专门培训,支持外聘专业人士和传承人授课;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体育;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武术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 807.03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o enrich and improv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sports into campu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and experts interview to study the aims, content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aims of passing down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mainly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enrich their relevant cultural knowledge, to enhanc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cultivate their national spirit and t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2)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martial arts, game playing activities and health keeping sports. Thus, four main periods of traditional sports education are designed for 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eatures, rules of skill formation in different sports and the“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P.E. curriculum design. It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traditional sports lesson and textbook system which is the main channel to teach tradtioal sports in school education; to enrich students’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competition events, and construct“learn, practice and compete” three-in-one traditional sports system; to promulgat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highlight the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bring it into the content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organize special trainings and invite traditional sports experts and successors to give lectures; and to cultivate special talents and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traditional sports; campus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inheritance; introducing Wushu into campus

教育部于2014年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传统体育等进校园[2]。可见,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而传统体育则被赋予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并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身体文化,在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形成了诸多观点,例如:将校园武术的教育价值定位为“培育刚健自强的精神”[3];构建“以简单的对抗类技术为主体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4],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文化和相关文化”[5]。以上观点为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然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是一项体系化的工程,在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上要涵盖不同类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还要考虑参与主体的差异性,因此,需要从教育系统整体来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适应性方案。为此,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系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和方略,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参照。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目标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活动结果的预期和设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活动既要有中西方体育文化教育的共性目标,也要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个性目标。共性目标是实现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前提,个性目标则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

1.1  共性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尽管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但仍然是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因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应该首先具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发展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标。

1.1.1  使中国青少年增强运动能力和增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凭说教和知识传输,而是要依托技术动作教学,使青少年学生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涵[5],即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和身体运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对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而言,其首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学生练就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同时要学懂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前者无需赘言,因为体育课的首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来发展运动能力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而要加以重视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技能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着眼于运动能力的发展来传授运动技能,而不是为了达到运动技能标准而进行教学[6]。对于后者即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承而言,则既应有概括性的、统领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介绍,例如,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特征、功能、文化内涵等,也应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具体项目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某一个项目的起源、发展流变、价值功能、文化内涵等。当前,在跆拳道、空手道等其他国家的体育项目风靡当下的情形下,我国一些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还较模糊,甚至将中国武术同跆拳道等其他国家的对抗性运动项目混淆起来。这就使得增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这一目标的实现显得更为迫切。

1.1.2  促进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

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是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就曾明确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多部门也曾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而联合颁布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劃》(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中就提出:鼓励各地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式摔跤、赛马、龙舟等项目的青少年比赛、交流、展示等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8]。《计划》既反映了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价值的高度肯定和殷切希望。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文化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是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区别于一般传统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1.2  个性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一些共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不仅要有身体教育目标,还应担负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树立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

1.2.1  培育中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质的总和[9]。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思想支撑和文化灵魂[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观和精神特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体现和使命担当,《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更应“一马当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具有身心互动、精神塑造功能而成为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首要选择。正因如此,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12]。这充分说明中国武术可以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在培育中国青少年勤劳勇敢、刚健自强、团结一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2  增强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传承和创新[13],既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14]。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明确要求之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偉大复兴[15]。而中国的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中国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及信念,不仅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而且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强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以身体实践表达国族记忆的重要文化形式[16],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向心力,增强中国青少年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将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使青少年学生在心灵与情感上获得洗涤与熏陶,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相互联结,进而能“自然”且“自发”地产生对家乡的眷顾、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归属感[17]。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深远的、长久的目标应着眼于培养民族精神与增强文化自信,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增强中国青少年文化自信这一个性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内容体系

2.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内容选择与分类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既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18]。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项[19],其中有676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20]123。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有必要对进入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甄选和分类。结合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将适宜在中小学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价值功能分为武艺、游艺和养生三大类。

2.1.1  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

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是指具有攻防对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包括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具有文明对抗形式的推手、长兵、剑艺(短兵)、摔跤等。武艺项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从现代运动训练学角度来看,武艺是一个项目群概念。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这个项目群分为不同的子项目。为了适应学校武术教学实践的需要,本研究依据习练内容将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分为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文明对抗武术(见表1)。

1)传统武术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拳种为存在形态,以套路、功法、散手为主要身体活动内容,以单势、拆招、功法、格斗对抗等为训练方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宗旨,以技进乎道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武技、武道修炼体系。”[21]2)竞技武术则是由传统武术中的套路、散手、功法等改造而来的套路、散打、功法等竞技体育项目。3)文明对抗类武术是对传统武术中的短兵、长兵、推手等武技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摔跤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对抗性、安全性、文明性等符合当代体育项目发展要求的运动项目。当然,强调对抗性绝非是提倡打斗,也绝非要回归血腥残酷[22];倡导文明性也不是摒弃“打”,而是在“如何打”的基础上,展现格斗中的人类智慧和技艺[23]。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独特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且只有安全文明的技击对抗形式,才既符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要求,又利于培育民族精神[24]。

当前,许多人对武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武术套路层面,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也往往仅限于武术套路习练。其原因在于,对传统武术拳种的认识仅局限于套路运动形式,且只肯定其健身功能,否认其具有技击性[25]。各级学校开展了几十年的武术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至今没有形成清晰的技术体系[26]。实际上,中华武术是一种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具有一套周密的技术体系和修炼程序,主要是通过功法、套路、对抗等运动形式逐步形成技击能力的修炼过程。武术的健身、表演、教育等衍生价值均有赖于其技击功能。因此,要通过武术教学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就不能仅练习武术套路。

基于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问题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与任务,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传承要结合“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27]的教学理念,推动推手等具有安全文明性、攻防技击性、寓教于乐性、易学易练性[28]特质的文明对抗类武术项目进校园,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和武术教育传承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

2.1.2  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

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是指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可在陆地、冰上、雪上、水上等场地开展的游戏类、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赛马、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球类运动等。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对于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品德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依据运动场地将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分为陆地项目和水上项目两大类(见表2)。

近年来,在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一些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了学校体育课堂。然而,青少年学生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远浓于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29]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较西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吸引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中,就不能只涉及固有的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还应选入一些新兴的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贴近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式教育[30]。当今,有代表性且开展较好的游艺类新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有中华武龙、柔力球、柔一球等。其中:柔一球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杨建营教授于2019年发明的,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以单人、双人、3人进行隔网对抗比赛的,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球类运动项目。该运动项目能直观地体现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是参与者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2.1.3  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

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是以调养身心为目的,可在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下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传统导引养生术及在此基础上创编而形成的一系列健身气功(见表3)。

传统导引养生术也称导引术,是中国古代人为祛病保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创编的各种身体活动方法,例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马王堆导引术等[20]123。作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养生文化,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运动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鲜明的“自然观”“阴阳观”“仁爱观”,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能激发中国现代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31],对增强中国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健身气功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在吸收传统导引养生术不同流派优点的基础上,整理创编而成的系列健身功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为满足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又组织专家创编了校园五禽戏(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系列功法和健身气功·明目功(青少版)。可见,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而且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教材资源。

尽管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但是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进校园”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基于此,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特点和价值功能。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缺乏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的激烈对抗性和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性,但是在祛病保健、增强体质、运动康复、文化传承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改换教育路径,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立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也可以单独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中华传统养生保健”课。三是对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运动项目学习需求。

2.2  不同学段体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内容

2.2.1  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设计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内容是其关键所在。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时,既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规律、教育规律,也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才能激发其运动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挖掘其学习潜力,促进其享受体育文化学习和运动的乐趣,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从而促进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3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则方面,根据《纲要》中的要求,要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1]。基于此,本研究确立了以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内容,并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以及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访谈结果,设计了1~9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4)。

从表4的纵向上看,每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形成了有机衔接,并层层递进。运动技能掌握由易到难、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动作结构由简到繁、体育项目文化学习由浅入深。以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为例,1~2年级的小学生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的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和培养学习兴趣的对抗性游戏为主,例如:“摘星换月”;3~4年级的小学生在继续学习“摘星换月”的基础上,增设难度稍大但是仍具有游戏性和安全性的太极推手(徒手对抗)和中华剑艺(器械对抗);5~6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对抗技能知识基础,可较深入系统地学习太极推手、中华剑艺,并可增设运动强度更大、对抗更为激烈的中国跤;7~9年级的初中生对太极推手、中华剑艺、中国跤3个项目的学练继续深化,在对抗形式、竞赛规则、理论知识、武德礼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同一阶段的武术对抗技能,只选择一种对抗形式,待至下一学段,可继续学习或学习另一种新的武术对抗形式。

从表4的横向上看,每一学段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了与之相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内容。3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难度适宜,并为同一学段的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依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建议以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进行大单元教学;以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和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为辅,进行小单元教学。

2.2.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课程内容创新——以太极推手为例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本研究以太极推手为例对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呈现进行了创新,从项目介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比赛与考试形式、适合学段及学时数等方面构建了课程内部结构,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结构布局与教学内容设置的创新示例。

1)项目介绍: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训练粘连状态下听劲、化劲能力的一个技术环节,将其单独提炼出来形成了一种文明高雅的太极拳技艺交流形式。目前的推手比赛有定步和活步之分,要求在规定时间和场地内比赛双方运用规定技术使对方倒地、脚移位或出界而得分。比赛时,双方相互搭手,不得主动脱离,不得拳打脚踢,不得撕扯擒拿,只能靠一定的技巧运用掷、挂、偏、拧等技法进行身体对抗。这种运动需要良好的身体感知能力、快速的化解能力、身体整体的发放能力,是极具技巧性、趣味性、观赏性的武术运动形式,也是一项简单易学、易于推广、适合在各级学校开展的对抗类武术项目。

2)学习目标:通过太极推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如封似闭”“白鹤亮翅”“海底针”等几个典型招法进行太极推手实战,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学习兴趣,养成敢于比赛对抗、冷静果敢、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遵守体育比赛规则的意识,增强身体整体协调性、灵活性、反应能力、把握进攻時机、攻防一体的运动能力,提高灵敏性、柔韧性、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3)学习内容:包括功法、招法和推手对抗3个部分。其中:功法是以围绕“引进落空”而展开的拔根练习,以及围绕“发放”而展开的前后、左右、上下几个方向的整体发力练习;招法包括:“如封似闭”“海底针”“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技法,如果课时量十分充足,可拓展学习“揽雀尾”“搂膝拗步”“玉女穿梭”“提手上势”“单鞭”“闪通臂”“上步靠”“抱虎归山”等技术;推手对抗根据学段可以选择练习并脚推手(游戏)、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

4)教学比赛及考试形式: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在推广太极推手时,初级阶段可选择练习并脚推手(游戏)和定步推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过渡到活步推手。活步推手比赛时可选在(1×2) m2或(1×5)m2的小场地,2 min一局,净推2局,累加计分。

5)适合学段及学时数:太极推手适合在小学中高学段(水平二、水平三)和中学(水平四)开展。小学3~4年级(水平二)可安排练习并脚推手(游戏),需设置2个单元(24~32学时);小学5~6年级(水平三)可安排练习定步推手,需設置2个单元(24~32学时);初一、初二安排在小场地练习活步推手,各需设置2个单元(24~32学时)。

3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方略

3.1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毋庸置疑,课程与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小学教育的育人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各科课程和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育人目标的具体呈现[33]。《意见》中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课程”就是要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框架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将以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和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必修必学内容,并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课时比例。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早已被列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下,单独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体系是一种必然选择。基于此,可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不同学段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课程内容,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体系,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知识、教学目标、技术理论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场地与器材要求等呈现在教材中。

3.2  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练、赛”体系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34]。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落地实施和可持续,必须依赖科学完善的“学、练、赛”教学体系。1)在“教会”方面,要通过基于体系化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专项教学,使中小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如此,学生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体育锻炼,并参与体育竞赛[35]。2)在“勤练”方面,首先是中小学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不同项目的社团、俱乐部或运动队。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专项教学与训练以及展示活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内在精神特质的理解,并形成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队文化”。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中独具特色的身体训练方法,并可借鉴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训练手段,增强“练”的效果。其次,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大课间等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根据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形式和教学组织特点,可以在大课间进行武术操、健身气功·八段锦、校园五禽戏等项目统一动作的集体练习,也可以进行抖空竹、滚铁环等项目的个性化动作的自由练习。3)在“常赛”方面,不仅中小学内部要建立班级、年级之间的常规化竞赛制度,而且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也要共同加快构建横向的校内外联动、纵向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竞赛项目上学、练、赛一致,学习主体全员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并要将当前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成绩纳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评级体系中。

3.3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范围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首先,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根本依据和制度保障。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和细化不同学段(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监督和评估中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方面的落实情况,并要考虑将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中考中。从国内来看,河南省以武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卓有成效,将太极拳纳入该省的初中升学考试中(合计10分)。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承。从国外来看,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将跆拳道相继列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必修体育课程[36],中学基本建立了跆拳道训练和教学体系。跆拳道在韩国的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高度强化。在韩国政府的相关文件和相关法律条文中就有关于青少年必修跆拳道的相关内容,并且还提到,韩国成年男子在军队训练和生活中必须接受1年的跆拳道训练等[37]。此外,韩国的中小学每学期末都会对学生的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升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基于此,中国应该对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引起中小学和师生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

3.4  针对体育教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培训,支持外聘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及相关人才参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指导者和决策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质量。本研究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尤其缺乏。从全国范围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校仅有19.06%,接近45%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处于初级水平。受访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在职前教育过程中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系统性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其在入职后难以胜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项化教学。基于此,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利用寒暑假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培训,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教学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以使体育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38]。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强化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运动能力,而且要结合当下的“学、练、赛”要求,着力提高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项化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在培训形式和路径上,可采取多元化的培训形式,例如:专题讲座、名师授课、学术沙龙、经验分享、教学比赛等,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化教学能力。此外,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从政策上支持中小学外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参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指导。

3.5  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渠道。当前及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匮乏及专项化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还需要发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作用,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培养能够胜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学的专业人才和师资队伍。但是,当前有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碎片化[39]等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培养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具体体现为,培养的体育教师无法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需求。对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依据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调整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必修、选修、主修、辅修的多层面课程体系,将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必修课程内容,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运动能力、专项理论知识以及“学、练、赛”教学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与中小学实际需求相匹配。

4   结束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增强中华文化辨识度和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在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方略进行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应以提高中国青少年运动能力、增长中国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促进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育中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为目标;应以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內容,并遵循1~9年级4个学段的体系化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课程教材体系和“学、练、赛”体系,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中考范围,通过组织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培训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落实。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化的研究,尚待学界进一步同心共谋。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瓶颈,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 (2014-04-01)[2022-01-1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4/t20140401_166524.html?ivk_sa=1024320u.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01-1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3]  杨建营. 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武术教育之价值定位:培育刚健自强精神[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3):293.

[4]  杨建营. 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20,40(11):20.

[5]  潘兰芳,孙庆彬,周家金,等. 论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2):207.

[6]  包国勇,葛春山,郑钟鸣. 刍议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J]. 体育教学,2013(10):29.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22-01-17]. https://news.12371.cn/2013/11/15/ARTI1384512952195442.shtml.

[8]  关于发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2017-11-28)[2022-01-17]. http://www.otcmoh.org.cn/info/152.html.

[9]  张阔海,陶蕴芳,余加宝副,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点精讲[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20.

[10]  倪愫襄. 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7.

[11]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EB/OL].(2015-12-31)[2022-01-1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99776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997763.

[12]  中宣部 教育部關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4):40.

[13]  郭建宁. 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2):57.

[14]  顾小璐,杨现勇. 青少年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5(6):59.

[15]  习近平: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2017-10-18)[2022-01-17].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19th/ywbb/2017/1018/71228.html.

[16]  王智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何以成为可能?——基于文化自信生成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的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19,40(1):28.

[17]  王瑜,陈晓琪. “文化自信”观照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内涵及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1):12.

[18]   曲天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的标准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17(28):25.

[19]  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20]  崔乐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1]  张长思,张长念,王占坤. 冲突与规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32.

[22]  杨建营. 中华传统武术技艺困境突破的具体方略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5):61.

[23]  邱丕相,杨建营.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

[24]  杨建营. 深陷困境的中华武术的发展之路——邱丕相教授学术对话录[J]. 体育与科学,2018,39(4):18.

[25]  杨建营. 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及体系化传承研究[J]. 体育科学,2018,38(1):34.

[26]  王建华,屈国锋. 实用的学校武术——思考与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14.

[27]  杨建营. 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探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128.

[28]  张长念,徐磊健,张长思. 论世界格斗武技的二元格局及对中国武术入奥的启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2):227.

[29]  夏明海,何国建,刘天宇.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进校园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及策略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6):69.

[30]  孙楠楠,吴谋林. 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14(8).

[31]  汤攀. 五禽戏对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2):102.

[32]  季浏. 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科学,2013,33(11):28.

[33]  张廷凯. 试论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1995(2):12.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EB/OL].(2020-09-23)[2020-12-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9/t20200923_489990.html.

[35]  翟建东. “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新模式[J]. 新课程,2021(37):167.

[36]  YANG HYUN-SEOK. The transition of taekwondo’s since the independence of korea(1945~2005)[D]. Seoul: Korea National Sport University, 2005.

[37]  崔民基. 跆拳道在中韩两国部分中学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8]   翁伟斌. 教师培训走向何方——对教师培训的审视[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3):73.

[39]  赵进,周武. 我国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 体育学刊,2016,23(5):105.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川东乡土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