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平
【摘要】在经济发达的省份,由于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不断涌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据相关调查,一所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几乎占了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性,存在一些共性心理问题。如何使这一群体与本地教育快速融合,是学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认真分析这类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做好入学后心理过渡期的引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压力,迅速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补偿教学;班级氛围;家访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障碍分析
1.学习环境变迁,导致交流封闭
在他乡求学,远离了熟悉的家乡,置身于一个全新世界,这类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产生各种不适应。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教材与教师教法的不同,自身学习基础的薄弱,都给他们以极大的压力。初来乍到,大部分学生常常念叨着家乡的教师与同学,不敢或極少与新同学交流,容易沉浸在个人世界或固守于一个小圈子,这种情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2.学习基础偏差,导致自信心不够
大部分外来生的来源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启蒙阶段得到的引导不足,加上流动频繁,学习能力偏弱,基础不够扎实,各阶段知识点之间严重脱节。比如,语文学科,部分学生汉语拼音不过关,有的连正确拼读都成问题;字词掌握不认真,错别字连篇;阅读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成了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陷阱”,加上学习环境不稳定等客观因素的干扰,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不力、注意力涣散、自我协调与自律能力不足。因此,在学习上跟不上,容易造成自信心的严重缺失。
3.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将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态度,限制学生的心理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因为其现实生活的特殊性,为了养家糊口,父母大多被现实逼得团团转,即使对学生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也较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或者只能任由学生顺其自然,或者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加上大部分家长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指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自制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与本地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当学习中、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所适从时,又苦于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由于多方面产生的“我不如人”的感觉使他们心灰意冷。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后心理过渡期的引导实践
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处于这种境况的外地学生往往容易孤立无援,他们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关心、帮助和同学的接纳、理解。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主动权,用“心”体会,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1)交心,走入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他们的思想世界。新学期伊始,教师应把握契机创造交心话题,在真心交谈中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重视。如,拉拉家常,了解以往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新学校和新教师、新同学等,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2)关心,细微处多留意,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教师组织和发动学生走近新同学,细心留意发现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进行帮助,在关爱中让他们认可教师和同学。如,来自湖北的小乐因父母临时改变工作时间和地点而无处吃饭,其他学生及时告诉笔者,笔者想办法帮她解决了问题。一个小小的插曲着实感动了她,她说:“这儿的老师好,同学们也好。”
(3)知心,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大家都是“自己人”。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友好交往,在良好的关系中让他们感受到“我们都是自己人”。例如,在开学初筹备的“欢迎新同学,说心里话”的主题班会上,笔者从正面引导所有学生,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开心心地走进大家庭,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4)恒心,撑起这些学生头顶那片“爱”的蓝天。教师爱学生,意味着责任,不能想当然,仅仅凭借一时冲动。由于这些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精力和爱,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多一些赞许的眼光,多一些亲昵的态度,日积月累,用恒久的爱心建立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心灵的呵护,将有效激发他们上进的潜能和情感,实现集体关系的大融洽。
2.挖掘积极因素,把握最佳教育时机
新的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因为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新的环境中好好表现一番。因此,新学期伊始,笔者就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连续进行了几次严肃而生动的入学教育:“我对你们的过去全然不知,希望你们在新环境中有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生命白纸上展现自己最佳的形象。一切从头开始,请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吧!”入学教育之后,笔者班级的几个外地学生虽然还很沉寂,但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上有很大进步。例如,来自四川的一位学生,在家读书时奶奶管不住她,她学习不努力,门门功课不及格,在顺德做快餐生意的父母把她带过来后,由于不适应陌生环境,很容易哭鼻子,严重缺乏自信。经过入学教育后,慢慢地,她平静下来,上课认真了,作业也写得特别工整。笔者当众肯定了她的进步,并告诉她:“老师很喜欢你。”日记中,她写道:“我不再害怕上学了,在这儿上学真好!”前段时间,街道举办活动,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纪念信封,让他们给亲朋好友寄信,没想到她却用这个信封给笔者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可见,只有不断挖掘积极因素,才能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
3.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学习基础薄弱,是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笔者就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补偿教学。通过课余师生补课、结对帮扶等形式,针对这些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注重灵活性和实效性,抓住关键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各科知识基础进行查漏补缺,并更多地从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4.组织各种活动,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要充分给大家正向激励,鼓励他们展示自己最可爱、最特别的一面,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上学期有一次,大多数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都玩得很快乐,笔者发现小林虽然也排在队伍中,但是当轮到他跳长绳时,他却悄悄地退到一边。笔者一问,他说自己根本不会,怕同学笑话,更害怕摔跤。笔者告诉他只要掌握了规律,跳绳其实很容易,并亲自教他,不一会儿他就懂得了跳绳的方法,跳得轻松自在,同学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感到很开心,从那以后他能和同学一起参加班级活动了。
5.主动联系家长,做好家校沟通工作
针对外来务工家庭普遍工作繁重、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无暇顾及孩子等现实,笔者往往主动联系家长,并进行家访,预约好时间、地点,准时到访。家访过程中,首先会与家长一起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消除家长的不安心理,帮助家长树立对子女的信心;在宽松友好的交流氛围下,家长往往也会主动提及子女表现不足的方面,并能主动配合教师一起尝试更好的教育途径;最后,请家长多挤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心理上给学生更多的滋养,和教师一起步调一致地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开学初,一个来自广西的学生因羡慕别人的学习机犯了“顺手牵羊”的毛病,笔者及时与家长联系,并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我们不能光顾追求物质,还要追求认真学习的精神、诚实做人的良好品德……”事后,笔者劝家长不要打学生,因为他已经知道错了。笔者也对学生说:“你改正了这个小毛病,老师还是那么信任你,同学们还是同样喜欢你!”所以,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调动家长育子的积极性,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转化、上进的有效保障。
三、结语
总之,要学生入学后能迅速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班主任必须在他们的“心”字上下功夫,在“理”字上做文章,真正做好心理过渡期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2]赖华强.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