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22-02-21 04:54:15苏昭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苏昭海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起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主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指导学生画图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对于“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1至3年级)学段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提出,“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教科书安排了丰富的观察内容,需要学生去观察,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但这种观察无意性、情绪性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去观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在观察中去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而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第46页“解决问题”时,刚开始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观察是凌乱的、随意的。有的学生关注到的是蘑菇,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篮子,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兔子爸爸、兔子妈妈……在教学时,笔者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与顺序:观察图中的兔子,先看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就会发现: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两只兔子。笔者再问学生:“观察两批兔子下面有什么符号?”学生就会说:“有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线的下面有一个问号。”笔者又问:“你们猜猜有一条线把两部分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学生都说:“合起来。”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把刚才通过观察得出的数学信息提出来: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就这样,在教学时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并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能直观地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例6“解决问题”时,笔者让学生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小华,一个扮演小雪。扮演小华的学生说:“我套中了7个。”边说边在桌面摆出7根绿色的小棒。扮演小雪的学生说:“我套中了12个。”边说边摆出12根红色的小棒。笔者又指导扮演小雪的学生把红色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7根绿色小棒下面,一根一根地和绿色的对齐。就这样,通过摆一摆的方法,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学生就能非常直观地获得了解决“比多少”的思维方法。

三、创设现实生活数学情境,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1至3年级)学段目标的“问题解决”中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越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为学生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连加连减”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场景:学校举办的“跳蚤市场”快要到了,教师准备了8个气球去卖。“跳蚤市场”和“摆摊”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就沉浸到这样的情景中。笔者拿出准备好的8个球,让小刚买2个,小丽买2个,然后让学生说一遍。学生就会说:“教师准备了8个气球,小刚买了2个,小丽买了2个,教师手中还有几个?”解决这道题后,笔者又一一让学生仿照刚才的卖气球活动说出不同的内容。有学生说:“我有8支铅笔,卖给小红2支,卖给小丽2支,我还有多少支?”有的说:“我有8朵花,卖给小红2朵,卖给小天2朵,我还有几朵?”有的说:“我有8个玩具,卖给红红2个,卖给冰冰2个,我还有几个?”最后,笔者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字说一遍。有的说:“我有6个布娃娃,卖给小兵1个,卖给小胡2个,我还有几个?”有的说:“我有7个铅笔盒,卖给天天3个,又卖给欢欢2个,我还有几个?”在这样熟悉的场景中,学生积极参与,沉浸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通过指导学生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1至3年级)学段目标的“问题解决”中提出,“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识技能”中提出“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使抽象的数量关系更加直观、明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题意,更加正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例7“解决问题”时,笔者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自主尝试画图来分析题目。有的学生用圆圈代表一张桌子,有的学生用长方形代表一张桌子,并根据题目的条件画出来。第1小题,学生画了4排桌子,每排一共画了5张;第2小题,学生画了2排桌子,一排是5张,一排是4张。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图表示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回答:“第1小题我画了4排桌子,每排5张,就是4个5,算总数用乘法;第2小题我画了2排桌子,一排是5张,一排是4张,是5和4合起来,算总数用加法。”就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就能把数量关系理清,从而将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抽象的运算意义联系起来,使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画图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也让学生清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去尝试解决。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导入环节的探索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7:35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9:44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2:24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9:34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