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堂的应用初探

2022-02-21 02:50郑佩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新课标

郑佩丹

【摘要】本文以能力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设计中,力求其适用性和有效性。结合课例设计进行分析,归纳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合理分组,注重实效,目的明确,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有效性;新课标

一、问题的提出

1.因势利导,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新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要逐渐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的接受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保证学生能有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经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与“师生双主体”转变的要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模式不谋而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最终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阅读的深度与效度,是笔者思考的方向。

2.阅读理解的浅层性和无序性。在笔者之前所教的小学五年级中,从学生平时反馈的阅读感受和作业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浅层,反馈出来的信息没有条理性,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有时的交流甚至是“牵强附会”。反思现象,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极大的关系,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机会,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得不到刺激与发展。因此,小组合作形式,能弥补学生目前的阅读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走近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交流。

3.存在无效合作的学习现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无效合作的学习现象。例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认真、安静地思考问题,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很少,思想没有得到碰撞、升华,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弱,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指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師分组存在不合理性,分工不明确,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参与机会更多,而学困生往往成为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获取了已知信息,个人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4.形式上重“议”轻“思”,评价反思上缺少有效性、科学性。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合作学习既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各干各个的,没有形成合作氛围;讨论的问题价值不深,教师为讨论而要求学生讨论,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同时,有的教师认为课堂结束了,那么这节课的学习也就相应结束了,缺少评价学生与小组的学习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科学组织与应用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下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堂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理论依据

英国学者赖特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我国山东教科所的王坦教授和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分别认为:“小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旨在促进各类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据团体整队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主,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标准进行分组,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策略,促进小组公平竞争,奖励小组的一种教学活动。”纵观国内外专家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均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意义和含义,即: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是以小组活动为形式,是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为目的的小组成员互助性活动。因此,合作学习指的是基于小组活动的方式,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而实施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性活动,并且教师要对小组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与鼓励。

《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其实是为了落实语文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协作,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问题并建构新知。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案例

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和文献整理,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四个因素要考虑:沟通交流、小组构成、课堂支持和成就检测。沟通交流旨在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激发学生对新模式课堂的兴趣与期待。小组构成,其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则能使小组成员有可能获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并且参照学生的身高、性别、性格及能力进行分组,每一组5-6人。接着还要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小组成员进行组织培训,依据学生特点、性格、能力等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其中重点培养组长。课堂支持是指教师想要创设一节小组合作学习课时,需要考虑很多的细节,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需要融入不同的教学策略。再比如,课堂上需要向学生说明具体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并且让学习任务的结构尽量清晰。成就检测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成果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估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施评价制度,以奖励为主,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如,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及学生自评等。

可参考的小组合作分工表:

笔者在多次阅读课的试验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阅读效率。下面以课例《石灰吟》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模式如下:教师启动—个人自学—组内交流、合作探讨—组间交流—评价练习。

课例《石灰吟》:《石灰吟》是部編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石灰吟》是诗人借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板:1.初读,整体感知。教师先介绍诗人及《石灰吟》的写作背景,作为课堂启发学生一起走进古诗的学习。2.协作,共同学习。小组间交流预习情况,包括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说出诗意;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交流看法;整理未解决的问题。3.聆听,解决问题。各小组汇报组内学习成果及提出困惑。4.评价,反馈学习。学生依据评价表对汇报小组进行评价,并完成教师课堂上的任务单。其中,第二、三模板是课堂的重点,也是落实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环节。而第一模板采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四模板是提升及反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第二模块中,笔者发现小组之间的交流氛围很热烈,学生依据导学单交流预习情况。此过程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发现别人读错的地方,像“粉骨碎身”这个地方很容易读错,学生也不随意打断,能够等到同学读完之后再给予修正。这无形中养成了学生平等互助、积极参与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大体上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石灰;诗人为什么要赞颂石灰;石灰制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于谦要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问题的看法,同时,由记录员负责在小组成员都讲完观点后,梳理出刚刚记下的要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其他成员进行小结。

各成员提出问题、假设问题、提出观点,小结观点,并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便是模块三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在此环节,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更猛烈。比如,A小组汇报时说到:我们小组解决了“诗人为什么要赞颂石灰”这个问题。小组成员认为理由有如下几点:1.石灰锻造的过程很复杂,这和于谦一生的命运有暗合之意;2.石灰是白色粉末状的,这样的物象贴合于谦要表达的情感;3.于谦从小就志向高远,学习刻苦,生活中他懂得发现,善于思考,能在普通常见的事物上思考人生的真谛;4.石灰与于谦有着妙不可言的缘分,或许冥冥之中,在于谦处于低谷时,恰好遇见了石灰人,让他有了顿悟。但小组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清白具体指的是什么?

在第四模块,笔者借用评价量表1,让学生及时评价其他小组的汇报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以及备课时教师的预设,设置了任务单,适当点拨学生刚刚提出的问题,针对课堂未解决的问题,便留在了课下让学生继续探究,并推荐学生去阅读书籍《明史》《明朝那些事》及诵读于谦的古诗《入京》《咏煤炭》等作为研究学习的支架,留住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继续遨游,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在碰撞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的目标。

课后,笔者设置了一项常规作业,那就是让学生完成自评和他评的评价表2。这类问题虽然是非常简单的学习任务,但长期坚持下去,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鼓励他们不断思考和分析今后如何合作才会更有效。与其说是一项作业,不如说是为小组留出一些回顾、反思的时间,给他们一些为自己的学习鼓掌喝彩的机会。

监督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态度、表现的可参考性评价表:

四、结语

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倾向,转向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在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方向相一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促进学生群体发展为大前提,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实际上是一种导向分层教学,也是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反馈。因此,在导向分层教学的同时,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则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大学生进步的可能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教师贯穿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其有效的组织与调控非常重要。上文集中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堂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仅以一个课例进行定性分析还远远不够,日后还需积累更多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当然,在小学的教学中,笔者也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继续通过更多的实证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Light PH,Mevarech Z R.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Computers[M].Harvard Uneversity Press,1992:9.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新课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