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绣(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255088)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初中阶段开设生物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究生命起源与生命活动的兴趣,进而对生命学说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而学习和探究生物学,需要大量教学材料与参照载体的支持,因此,近年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材料的多样化特点与实际应用价值也逐步显现出来,这就给生物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提供了先决保障。
模型是生物课堂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生物模型具有直观、易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教学当中所使用的生物模型多数来自采购渠道,这一类成品模型虽然可以现学现用,但无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模型的组成结构以及与模型相关的生物学理论。因此,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实践力,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模型的制作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生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能够了解组成模型每一种材料的属性,进而对探究生物学理论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时,脑海当中能够快速闪现相关的生物知识点,这对夯实生物学基础将大有帮助。第三,由于学生全程参与了模型的制作过程,使得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以“人体的呼吸”这一知识点为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膈肌的运动原理,掌握肺内气体的交换过程。为了将这一知识点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无底玻璃瓶或者塑料瓶、带孔塑料盖或胶皮塞、分叉玻璃管或塑料管、小气球、橡皮膜以及透明胶布等制作膈肌运动模型的材料,然后指导学生模型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指导以及对照教材中的膈肌模型,自行完成膈肌运动模型的制作过程。当制作环节结束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如何操作模型,即当橡胶膜被向上推时,自身的体积变化,内部压强变大。由于塑料瓶内的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因此,气球的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时,气球将被动地缩小,里面的气体被压到外面。向下拉动橡胶膜时,容积变大,压强变小,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气球内。通过对这一物理运动原理的了解,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膈肌的运动原理,即膈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当膈肌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这种灵活运用模型教学材料的方法,给学生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载体,尤其在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自行制作生物模型时,相关的生物知识点将清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模型作为教学课堂一种重要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模型的制作过程与学生的操作过程,都是对生物知识点的吸收与消化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在生物教学课堂,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生物模型的“促学、助学”作用,并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生物模型进行合理利用。首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让学生自行准备模型制作材料并亲自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其次,突出生物模型这种教学材料的辅助教学作用,即结合生物教材内容,深度开发模型的功能性,使学生从模型结构及操作原理等方面提炼相关的生物学理论。最后,突出教师的辅助指导作用,由于在接触新知识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领悟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从生物模型上面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理论,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提示与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能与教学进度保持同步。
影像材料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这种信息载体,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动态效果的视频画面,学生通过欣赏视频画面,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由于影像材料能够形象而生动地诠释每一个生物知识点,并且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影像材料的“助学”作用,通过事前精心筹备、事中耐心指导、事后用心讲解,使影像材料的应用价值得以突显。首先,事前精心筹备是根据教学进度,合理选择影像材料,确保视频画面内容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遥相呼应、相辅相成。其次,事中耐心指导主要是借助于影像材料,通过设疑环节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然后通过提示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与热烈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事后用心讲解,主要是学生在观看视频影像材料时,脑海当中将产生大量的疑问与困惑,当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应当分别予以讲解,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另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正反举例的方法,即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将视频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本节课学习重点是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熟练掌握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都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影像材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首先出现在画面当中的是一幅青山、绿水、蓝天的美好画卷,在画面中,葱郁的树木、漫山遍野红花绿草、清澈的湖水、广阔无垠的天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破坏,在看到这幅画面后,学生立刻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新感。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另一幅与其完全相反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画面当中,植被破坏、人类肆意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土地沙漠化场景直接冲击着学生的视觉神经。学生一方面能够受到深深的触动,另一方面,也将更加乐于去学习和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通过对影像教学材料的高效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想问题、看问题的视角也将更加开阔。学生紧紧跟随视频影像画面的播放进度,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在利用影像材料时,教师采用了正反举例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相关知识的深度解读,即正反举例可以更加全面和清晰地反映出每一个知识点的脉络,学生通过对正反事例的比对与解读,能挖掘出更深一层的理论或者道理。第二,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帮助,即通过正面事例能够推导出直接理论,通过反面事例能够推导出间接理论,将直接与间接理论进行整合,问题的解决思路将变得更加清晰。第三,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即影像材料所显示的正面与反面事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每一个事例之间都存在着必然关联,学生了解了一个知识点以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将立刻进入对下一个知识点的思考与钻研当中。
初中生物学所研究的范畴即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的个体,因此,该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生物学的这一显著特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从生活当中选取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材料,这样一来,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只有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学生才能获取真知,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生活材料中原滋原味的育人作用,并将生活材料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
以“探究种子结构”的生物实验为例,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当事先准备好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玉米种子与菜豆种子等实验材料,然后,通过直观演示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实验情境当中。该实验所需的材料除了玉米及菜豆种子以外,还需要准备稀碘液、滴管、烧杯、培养皿、解剖针及镊子等。首先,用镊子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将其放置在培养皿上,并观察种子的外形,同时,将种子外皮用解剖针剖开。当种皮剥去后,学生应当认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用解剖针分别指出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的准确位置。在观察玉米种子时,可以利用相同步骤进行,当玉米种子被纵向剖开以后,需要在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并用解剖针指出胚乳的位置。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只了解了菜豆与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同时,对这两种生活材料的基本生物属性也形成了更深刻的印象。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要想深入了解更多的生物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等内容,学生应当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留意生活的习惯,并能够从各种不同的生活材料当中探寻和摸索出更多的生物学理论。首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学生应当遵循“易于实现”的原则,即学生应当选择易于获取、易于操作的材料。其次,材料的选择应当遵循“相关性”原则,即材料与教学内容应当相符,否则,材料的利用价值将大打折扣。最后,生活材料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照载体,教师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正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材料善加利用,一方面通过对材料的观察与实验,提炼出与生活材料相关的生物学理论。另一方面,能够将生物学理论付之于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与生物知识息息相关的原理和现象。
综上,教学材料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不仅发挥着“促学、助学”作用,而且,经过教师的优化处理以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进一步明确每一种教学材料的功能与价值,并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对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利用,使教学材料的指向性与引导性作用在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