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传(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一中学 25539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变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为民有,死作国魂”,彰显了他无尽的爱国情怀。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在教育中对爱国主义的弘扬,这与当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微主题教学中的应用相契合,通过历史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建党时的初心——挽救民族危亡,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身处当下的繁荣时代,我们回首过去看那些逝去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他们无一不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许多文人的爱国诗篇在人们的爱国热情下流传至今。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每个人铭记和弘扬。今日随处可见的幸福生活,无一不是靠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身处和平盛世,又怎能不饮水思源?秉承爱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永记民族英雄。我们当以爱国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敢于拼搏、无私报国的精神,结合课堂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历史的探索,我们要在未来的奋斗中带着对爱国主义的信念报效祖国。
在战争年代,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齐心协力,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略。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对祖国的建设上,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每个中华儿女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促进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少年强,则民族强。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新时代的青少年肩上的担子更重,需要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爱国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怀揣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各项文化知识和技能。教育事业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爱国主义青年,是教育发展的指向所在,是当下整体教育事业的目标。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在其成长阶段亟须在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他们方向的引领,通过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推动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有利于提升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梦想的青少年,为祖国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经久不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终将在年轻人的加入中逐步实现。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支撑每个中华儿女勇敢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家国一体,国家和个人是紧密相连、荣辱与共的,唯有国家强盛,我们个人才能够在和平、稳定、繁荣的环境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个人抱负。国家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就业机会、社会福利……这些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条件。反过来,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民的努力,国家由我们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只有我们每个小个体齐心协力,祖国这个大家庭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将在祖国繁荣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不负青春年华,不负祖国的养育之情。
立德树人,旨在通过德育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教育塑造人。立德树人这一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经久不衰。其内涵、思想在各个历史时代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被加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在新时代发挥着更重要的教育任务。当下,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教育实现树人的最终目的,完成教育的初衷。然而,生活中往往是偏“硬式”的教育,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大量的学习作业、上课时长,课下校外辅导班的普遍,文化课对其他课程的侵占,仿佛这一切都已经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们的教育逐渐变成了分数教育,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变成一心求高分的分奴,“高考定终生论”“唯分数论”逐渐占据了学生的内心。这迫切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以德育的方式去教育、培养我们的青少年,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要求。封建时代,表现为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近代战争时期,体现在革命烈士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不畏牺牲的勇气;在当下,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学生的文化课程当中,教师通过阐述历史向学生讲述爱国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更多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背诵记忆,难以深层次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新时期,身处繁荣和平的环境,中学生更难切实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很难感受其中的核心,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知识层面。这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难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刻板、机械式的历史讲解甚至会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中学生由于学业上的负担,甚至对爱国精神产生厌恶之情。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亟须改变,也是初中历史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地改革换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久弥新,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当下,初中历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同传统历史教学相比,新的微主题式教学更为灵活有趣,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过往在历史授课时,采用一站式到底的方式,借助时间的顺序进行讲解,内容繁多,难以生动地展述,学生听课效率较低,历史课堂十分枯燥,有的学生甚至将其视为背诵式的科目,对教育内容缺乏真正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长此以往,初中历史教学将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新的微主题教学方案,通过主题化的方式系统地进行历史讲解,使零散的历史事件及相应背景、原因、影响能够更好地集中呈现给学生。在提升学生学习历史效率的同时,大大增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历史课堂当中,领略古往今来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从中感受到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史使人睿智,吸收先人的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爱国主义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书上,陶行知说过,“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游戏中玩出来的”。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而学习不能简单地只依靠课本,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原有的认知和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更应该在社会实践当中。通过自己动手获得更深刻的感触和认知,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实践出真知。从理论方面来看,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从实践方面来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经过学生实践所获取的必将更为珍贵、深刻,更能打动学生内心。课堂上可以针对授课内容开展一些活动,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时,可通过开设辩论赛,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主动评价功过,在学习历史中吸收经验,收获教训。课下带队参观历史遗地,如红色景点。不同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绘画插图,身临其境的感受往往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微主题教学中,实践内容也变得更加清晰。学生比较全面地见过各式各类的遗迹,实践地点的丰富也使得实践内容十分充实,最终在教学成果上取得不错的成效,爱国主义教育也能够在宽松、灵活的环境下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立德树人,彰显教育本质。作为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历史课的爱国教育十分重要,通过本文的论述,爱国主义在历史微主题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园的广泛传播。微主题的教学方式也将推动原有的教育方式弊端的改革,形成更加灵活、有趣的微主题式教学。通过将漫长历史根据微主题进行划分,增强了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学习效率。对教学和学习都是十分便利的,也强化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间段,对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弘扬。爱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更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句空话,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以来固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推动祖国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历史教育对中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