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云(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300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中提到“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里的“做”就是去实践。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践,优化教学,为“教”与“学”提质增效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单元导读页告诉我们“教什么”,而课后习题则是教我们“怎么教”,同时指引学生“怎么学”,前者指向目标,后者指示方法。可见课后习题是优化教学提质增效,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阵地。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为例,探究如何有效运用课后习题,实现提质增效,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统编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预学可以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将适合的课后习题前置,作为学生预学的导向,引领学生先行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先行学习体验中把握正确的“航向”,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深度学习铺桥搭路。如何前置?这里提出三类思考。
根据不同学段年龄特点和目标发展,把握好语文要素,合理利用课后习题,开展课前的自主学习。低年级可以利用朗读类的课后习题,开展亲子共读、好友赛读、有思考地读等实践作业,在多种形式中激发低年级孩子课前学习的兴趣;中高年段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提前布置思考作业,如检索信息类、批注类,还有教材中的策略单元,都适合开展课前自主学习,三年级的预测单元、四年级的提问单元、五年级的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的有目的阅读等。根据课后习题开展课前自学,才能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方向,更有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指引的方向,设计合适的预学清单,及时掌握学情,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以学定教”,如在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中,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已经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因此在上这一课前教师可利用课前预学清单,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这一语文要素进行课前预学设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学,这样一来能够让这一语文要素得以巩固落实。
每篇精读课文后的课后习题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都有所不同,所指向的训练要素也不同。根据这样的安排,结合班级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尝试分层导学。在刘红月、俞永虎的“分层导学四环”研究中,提到了分层是指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划分层次,并相应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合适的课后习题前置,适当放手让学生先行,教师能掌握学情,真正以学定教,在有限的课堂里,精准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说:“阅读教学应是以课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这句话道明了课后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将课后习题中置,即是将课后习题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搭建学生深度学习的框架。如何中置?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在其著作中认为,教材的每一部分都体现编者的思想意图,因此教师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站得更高一点,拥有全局观,了解整套教材,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要忘了课后的练习题目,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我们需要立足单元,统筹整体,从高视野和细分析中把握和运用课后习题。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单元目标、学情特点、文本特点等确定。而这些依据大都指向大体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课后习题则更加清晰、明确地指向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指示教学的方式方法。借助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能使其目标、重难点把握得更加准确。
具体分析课后习题的语文要素指向,结合文本、学段学情等,能准确选择并设计教学内容。
(1)梳理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环节
按照课后习题的先后顺序、题型内容,呈现出层层递进,环环相应的趋势,可根据课后习题梳理出大致的教学流程,如在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编排,清晰准确地制定本课的教学流程。
◎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梢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扫除障碍
◎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内容
喝酒→( )→( )→( )
◎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感受重点
◎对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评价人物
检查预习→扫除障碍→把握内容→感受重点→评价人物
(2)转变课后习题,设置学习任务
有些课后习题如果我们稍做转变,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拆一拆”,化繁为简。例如,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显然这道课后习题的信息量很大。我们可以将其拆开,分解成若干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画出表示顺序的词句,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不同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②“加一加”,化难为易。例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转变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思考这几件事间的联系,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③“改一改”,化散为序。例如,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后两道习题:“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结合本课插图,两题可改为“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总之,创造性地运用课后习题,能更切实地发挥课后习题的功效。
(3)细化课后习题,促发深度思考
有些课后习题需要教师加以细化,方能华丽变身,更好地促发学生深度思考。例如,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课后第二道习题:“‘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首先明确这一课置于习作单元,其语文要素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教师可以将其细化,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画出关键语句,认真品读体会。注意以下几个小提示:①爬山前“我”为什么不敢爬?②后来“我”为什么又敢爬了?③“我”是怎么爬上山顶的?
题①实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清内心想法”,题②实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清人物对话”,题③实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清人物动作”,最终落实到“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
课后习题后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作为课后延伸的路径,也作为学生能力拓展的阵地,形成丰富多样的作业设计,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巩固提升。张巧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出发点,认为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所在的阶段和水平,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注重练习题目的多样性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思维的发展。
其一,设计课后作业。例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后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闻。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从课堂的“听、说、读、思”,延伸至课后的“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提升。需要注意此类练笔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应当加以设计和指导。例如,“仿照着第6自然段‘我’的所见所想,再选一场景仿照着写”,如何“仿”应当下功夫指导。
其二,做读书笔记。例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后习题是“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是“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像类似这样的摘抄积累习题,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在摘抄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三,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课后习题适合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举办交流会、分享会、拓展阅读等。例如,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选做题是“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课后习题作为练习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无论置于“何方”,都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服务的。教师应有思考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