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肇颖(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 26655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创设不同语言环境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借助文本诠释的内容创设“文本语境”。以文本体裁为核心创设的“文体语境”,从文本创作背景或者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而创设的“文化语境”等,这些不同的语言环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对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核心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顾名思义,文本语境主要是由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语言环境,文本内容不同,构成的语言环境也有所不同。优美的文字,可以构成一个令人陶醉的语言环境;激昂的文字,可以构成一个激发学生斗志的语言环境;深刻的文字,可以构成一个发人深省的语言环境。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在阅读文本中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词、句,然后对这些要素构成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设出更多类似的语言环境。这种自主摸索、自主探究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演讲时,利用了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首先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这只鸡吃米,而这只鸡只叫不吃,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嘴里,鸡却挣扎着仍不吃,当他松开手以后,把公鸡放在桌子上,这只鸡开始自己吃起米来。从这个鲜活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远比“强迫式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在教学中应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本为例,在学习这篇文本时,学生首先可以采取粗读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提炼出文本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词或者语句。比如这段话:“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段话很显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阳光比拟成绿色,将爬山虎比拟成小精灵。这样的文字描述所构成的语言环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对作者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与抒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语境进行模仿,然后将描述的语言文字分享出来。利用文本内容所构成的语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既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挥关键性作用。
由于每一篇文本所展现出的画面都各有千秋,所构成的语境都各具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应当引领学生对语言环境进行精准定位,然后围绕这一语境展开联想,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在利用语言文字创设某种语境时,应当多引用一些和语言环境遥相响应的修饰词语,这样既能够增添语言文字的美感,可以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快速打开思路,想象出更多的好词、好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本,涉及的文学体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以及古诗词等,每一种体裁运用的语言文字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种文学体裁所构成的语境易于理解与掌握,只要抓住主人公及主要事件便可以快速提炼出文本的核心思想。抒情体裁的文本,由于作者将真情实感蕴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这种文学体裁所构成的语境理解难度较大,在提炼核心思想时需要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描写的对象、隐含的道理等方面着手,才能一步步挖掘出真实用意。基于对每一篇文本所属体裁的考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进入文本内容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对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以《长城》这篇说明文为例,在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教师应当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是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当学生对这些写作特点产生深刻印象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内容营造的语言环境中。这时,教师应提出一些与说明文写作手法相关联的问题。比如,这篇文章哪些叙述内容运用了列数字的写作手法?当学生接收到这一问题,可以带着疑问进入阅读状态,通过对这篇文本内容的细读与分析,学生能够快速从文本内容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每一串数字都营造了一个不同的语言环境。其中,“一万三千多里”说明长城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这恰恰与“万里长城”的称谓相得益彰。“三百米”这一数字说明了长城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军事防御作用。而“两三千斤重”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才能建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正是这一串串惊人的数字,才将一个完整的长城全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从文体语境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不仅可以快速提炼出文本的核心思想,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种文学体裁的语言运用技巧,这对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将大有裨益。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阅读文本,但是,都可以按照文学体裁的种类将其归结到一起。尤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文体特征所营造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真实寓意,提炼出文本主线,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小学生在区分文学体裁时,易混淆每一种体裁的写作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对不同体裁的写作特点进行细致讲解,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创设的不同语境了解和学习各种体裁的写作手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尤其是灿烂文字语言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占据主导位置。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每一篇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从文本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挖掘当时社会背景下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从文本内容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出发,然后结合这一背景,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与解读。尤其是对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与文言文而言,在学习这些古文学知识时,教师应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年代,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文化语境,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也能亲自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渔歌子》为例,学生在刚刚接触和学习这首古诗词时,往往只从诗词当中描写的景物入手,却无法领会诗人的真实用意,这种理解方式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将产生制约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深刻理解《渔歌子》的寓意,教师可以利用文化语境为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读懂和真正理解诗中的“高远境界”。张志和16岁时便中了举人,于是他写折子给当时的皇帝,折子中写的都是皇帝比较喜欢的治国良策,于是皇帝便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因事被贬为庶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志和参透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从此也没有了做官的打算,便只身一人前往太湖一带,过起了隐居垂钓生活,还自称“烟波钓徒”。这首《渔歌子》正是他在隐居时所作的一首诗,主要借渔父的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通过对作者个人经历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学生在分析和阅读这首古诗词时,能够直接进入诗词内容所营造的语言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脑海中不仅能够浮现出自由飞翔的白鹭的身影与肥美的鳜鱼在江中游弋的姿态,同时能够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闲趣,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古诗词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铺垫,利用阅读文本中的文化语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够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快速提升。在引用文化语境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引用的文化语境应当与文本内容一一对应,尤其在阐释文本的创作背景时,不能将一些对文本解读毫无帮助的背景一股脑强加给学生,这样易使学生陷入学习和理解误区,对文本阅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文化语境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文化语境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与分析,然后提炼出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及创作主线,再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文本内容重新予以梳理。第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学体裁,每一篇传世之作,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古诗词等文学作品时,应当始终秉持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领会更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阅读文本展现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各种语境中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