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陆珊珊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中学 李国宏
2021 年,“3+1+2”新高考方案在广东省正式实施,广东卷政治试题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以旧教材作为答题的载体,并适当体现了2020年秋季新教材的部分内容,有很强的教学导向性。纵观全卷,在继承多年高考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改革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加大,实现全国卷向广东卷的平稳过渡。现以2021 年高考广东政治卷哲学试题为例,探析试题,作对策性思考,把握备考方向。
2021 年广东卷哲学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直面社会生活话题,引导考生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课程标准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广东卷哲学试题高度契合课程标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的广度、关键能力的梯度、学科思维的深度、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加强考查和引导,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选择题方面,第12 题以“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设问,体现坚持无神论立场;第13题通过解答设问“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领悟哲学的重要意义;第14 题以“其中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设问,发挥核心价值导向;第15 题以“由冰壶运动之美可折射出的哲学之思是”设问,表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更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非选择题第20 题以“信息茧房”为评价情境,设计两个问题:(1)请你选取其中一种看法,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合理性;(2)以你选取的看法为出发点,就如何打破“信息茧房”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给出其哲学依据。该题引导考生用哲学思维分析、比较和解释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现实问题,增强责任感,勇担公民责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海量信息中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体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现代意识。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将价值引领融入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引导考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建构,并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广东卷哲学试题在考查关键能力要求上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为考生展现综合能力搭建广阔的平台。试题在情境的选材上继承全国I 卷的特色,侧重从自然科学引发的哲学思考、漫画、名人名言、贴近生活的实例等方面选取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全国I卷2016 年和2019 年有漫画题,在2011 年至2015 年的广东卷中,漫画题是传统题型。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广东卷仍承接了这一传统题型。漫画题所反映的情境较为复杂,对能力的要求更高。另外,近年全国I 卷的哲学选择题,每道题涉及的学科知识范围相对较窄,一般局限在教材某一课或某框题内知识的理解。特别是 2018 年、2019 年、2020年连续三年,没有考查模块内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以往的广东卷及2021 年广东卷第15 题和第16 题,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具综合性,强调模块内知识间的关联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考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模块内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哲学非选择题第20 题,不再与其他模块组合,单独成题,试题一材两用,两个学科任务的指向明确,层次清晰,联系紧密,并能形成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第(1)问要准确作答,既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还要遵循材料的事实逻辑,问题的答案其实蕴藏于其中,此题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层次能力的考查。第(2)问是半开放题,设问类型与近年全国I 卷开放性试题常见的类型“提建议”(“怎么办”)类似,但难度增大,多了一个答题要求,要给出所写建议的哲学依据,要求考生不是就评价情境简单提出一条建议,而是要“以你选取的看法为出发点”。答案属半开放性,注重考查考生置身来自真实生活的结构化评价情境,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展现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综合思维等高阶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充分体现了对学科能力要求的层次递进,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高中思政课的基本学科任务类别有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每项学科任务都应该与结构化真实情境、学科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凸显素养意义,真实反映学生的品格价值观知识和关键能力。高考评价体系也强调情境和情境活动是实现“一核四层四翼”的两类载体。
广东卷哲学题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活动,根据核心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学科任务,有效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情境,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开展多层次的情境活动,重视知识的基础性、主干性、系统性、内在联系性以及历年高考的常考点,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评价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测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
正是做到真实情境与学科任务、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相互匹配,试题才能真实地反映考生应对生活情境的素养和能力。这启示我们在日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任务,创设情境活动,加强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情境的对接,在结构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化学科知识,力求将考生的认知发展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