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研究

2022-02-18 08:10杨景添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任课老师导师制本科生

杨景添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5)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00的牛津大学,最初是学院用于课外辅导的一类活动,随着学院制度的日渐完善,部分学院开始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进行单独指导,其目的在于导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指导的重心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1]。后来,随着大学教育规模和制度的发展,指导的重心转向专业知识的学习,直至现在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学界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最有效度的教育关系,并用“陶冶”一词赞美这种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智慧传承的基本形式,是传统师徒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立的目的是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联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从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该制度的运行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宗旨和其中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中的优秀经验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借鉴本科生导师制中优秀的方式和经验,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辅导员育人模式,构建由“辅导员、班团成员、班委成员”+“任课老师、班主任”组成的“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在辅导员育人工作中借鉴本科生导师制中的方式方法,辅导员老师充当导师的角色,主导学生思想、学习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协调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挥同学之间的朋辈帮扶作用,辅导员老师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影响学生,形成独特的班级建设特色。

图1 “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图

1 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工作的联系

1.1 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的高校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工作岗位,一位专业教师自进入高校之日起,便担负起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在从事科研教学的同时,对于自己学生的发展起到教育及指导的作用[3]。这是每一位本科生导师都需要经历并且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是基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高校辅导员作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自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那一刻起,便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因而,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所担负的责任与要求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1.2 主要工作内容和特征

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管理体制有了较为清晰的分配。从上到下包含学院的院长,学监,以及下属分管各方面工作的职能人员,其中便包含导师一职。相较于宗教事务官、护士等职能人员,导师所负责的学生事务更为广泛,涉及学生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学生的日常生活、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等。导师工作中最为突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生事务的广泛性,凡是涉及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务均划分到导师们所负责的职责当中。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还要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4]。因此,从主要工作内容和特征上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师职责存在交叉,因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1.3 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国外大学大多设有教师发展中心,为新进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服务,包括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长以及学生事务的开展等。其中,对于学生事务的开展则是为了适应本科生导师制而专门开设的培训,例如在培训期间会针对学生的特殊案例展开谈论等。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国外高校也会注重导师之间的相互帮扶,例如每个学院会有一名高级导师,高级导师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尤为突出,可以帮助其他导师开展管理工作。当前,辅导员培训已纳入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自上而下构建国家、省级以及高等学校三级培训体系[5]。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会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各类技能的系统培训,确保专职辅导员的校级培训的时长至少16个学时以上,并且每5年进行一次省级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注重辅导员自身实操技能的提升,包括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指导、谈心谈话技巧等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中,辅导员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分享讨论身边发生的工作案例,一同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面来看,两者具有共通之处。

2 “3+2”的辅导员培养模式

2.1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是指行为信息的发出者和行为接收者之间的互动,个体的偏好和期望受到他人的直接影响,从而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依赖。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必然会基于某种社会联系所构建的社会系统,因而个体的行为决策不仅会受到他人的直接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社会系统内部的影响,而且这种行为影响还会扩散到整个社会网络系统。例如,班级内学生个人成绩的好坏会受到身边同伴的影响;家里是否购买新的家用电器,与邻居或者朋友的建议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当个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近,则两者之间由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反之社会距离越远,影响就越小[6]。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他人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模仿和学习,因而他人的行为和表达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另外,相同条件下,信息发出者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越高,则对个体产生的社会互动效应越大[7]。在大学校园里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型的社会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和特殊性,辅导员老师在日常事务中,通过与学生进行密切、积极地互动,对所管理班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较于高校的专业老师,使得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更为频繁,因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和重大,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2.2 “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机制

在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可借鉴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学生工作。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交互的过程中,社会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使得个体接受更多的信息,从而对个体产生更大的影响[8]。辅导员老师对班级建设借鉴导师制的管理模式,由“辅导员、班团成员、班委成员”+“任课老师、班主任”组成的“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构建出完善的社会系统结构,使得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和互动,而且也可以与学生干部之间相互影响。这种“五位一体”的辅导员育人模式,通过辅导员老师主导管理,任课老师专业教授,班主任辅助教学,班团成员协助管理,班委成员参与管理,构建了“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在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中,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导者,协调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任课老师的教学优势,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朋辈帮扶。

社会互动理论为“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与社会互动理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联系性。“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所带来的大额工作量问题;另一方面,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种纵向链式的管理模式也恰恰契合了三全育人的宗旨和理念,使得老师们的优良道德品质和高超的学术水平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最终目标。

2.3 “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培养模式

辅导员老师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具备与学生们建立起亦师亦友亲密联系的先天优势。这也是能够担任“导师”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相较于国外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5到35名本科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与所负责学生的最低师生比例为1:200,虽然人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通过发挥辅导员老师的主导管理作用,使得任课老师的教学与学生们的学习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联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辅导员老师也能通过学生干部更好地关心爱护学生,开展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工作。“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学生建立一个由“辅导员、班团成员、班委成员”+“任课老师、班主任”组成的五位一体社会育人系统。

2.4 “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组织实施过程

辅导员老师通过团队组会、户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对班级内部的班团成员(班长与团支书,即班级的核心班委成员)进行直接的指导和培养,再通过班团与班级中的其他班委成员进行“互动”,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行逐级传递,进而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影响。班委成员在帮扶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班级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同时也是对学生工作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有效促进学生干部的职业规划以及未来就业的发展。期间,辅导员老师也会定期召开全体班会和班委会,与同学们交流近期班级内部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此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也在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任课老师一方面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课下的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班主任老师会监督学生的课外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学习规划进行指导。主动了解学生近期阅读了哪些典籍,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也会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项目和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里面的宝贵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在实践中培养智慧,塑造优良品德和家国情怀。辅导员老师充当导师的角色,从任课老师和学生干部两方面入手,协调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指导学生干部帮助身边的同学,形成五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担任着“组织、实施、指导”三重任务,不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知心朋友[9]。辅导员老师在保障学生健康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在这种新形势下,借鉴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无疑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诸多启示,促进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3+2”辅导员导师制育人模式,借鉴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构建五位一体辅导员育人模式,由辅导员充当导师的角色,主导学生道德品质、学习生活、思想觉悟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充分调动任课老师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动员大家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管理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对大学生进行精细化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任课老师导师制本科生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