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定西市安定区幼儿园永定分园 甘肃 定西 743000)
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生活、学习等各种习惯的良好时机,在这一时期能让幼儿将外部行为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开始认同一些道德伦理标准,形成自我的态度与风格,以及倾向。因此,幼儿园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科学活动中,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幼儿参与游戏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学习的过程,这对开发幼儿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则抓住这一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通过利用各种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整个参与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而作为教师要支持和帮助幼儿在这游戏中进行自主、自然的探索,使幼儿成为发现者、思考者,而且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验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习知识仅仅是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成为学习的最终目的。科学游戏多种多样,既可利用图片,也可利用实物、情景创设、口头、音乐互动等游戏,结合幼儿喜爱游戏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趣游戏,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索之中。
幼儿科学活动除了集体性的活动之外,还包括一些非正规性的,以及偶发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说利用户外或者散步等时间段,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索活动,从而成为科学活动的一种补充与延伸,培养幼儿的兴趣,满足活动所需。幼儿多渠道获得科学知识,与天性相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更多自主以及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得幼儿这一爱自由不愿受管束的天性,真正得以释放。教师抓住幼儿自发探索活动这一契机开展多元化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有一些环境设置也可以成为幼儿发现与探索的条件,比如班级中所设置的科学探索区域活动,墙面、地面、自然角等,使得幼儿的园内生活变成一个充满了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幼儿感知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在一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育活动,在不同时间与地点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具有敏锐性,及时发现幼儿突然感兴趣的事物,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在这些自由活动中充分释放自然天性。如,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幼儿园地面第一次出现了冰,幼儿发现之后惊喜地叫起来。随后,幼儿发现太阳出来时,被太阳照见的地方,冰很快就消融了,但是那些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冰块还仍然存在。此时,幼儿教师则要抓住这一时机,让幼儿探索“温度与冰”的关系,幼儿调动自我的感官,大胆思考尝试回答问题,不断培养幼儿深入探究的精神。实际上,在幼儿生活中类似现象不少,面对幼儿的科学发现,教师应捕捉教育契机,积极热情的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引导与帮助幼儿突破瓶颈,解决困难,提升兴趣,激发好奇心,不断发展其智能,增强自信心,从而获得科学经验。
采取支架策略开展科学活动。这一策略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将幼儿从低水平再推向更高水平。幼儿在参与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细致观察幼儿,对其能力发展的状况进行及时了解,遇到困难或者瓶颈问题时给予适当的支撑,使得幼儿从已有水平向另一个更高水平迈进,提高幼儿参与这一活动的主动性,使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持久保持,从而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的探究中。比如,“让橡皮泥浮起来”这一科学活动,幼儿把手中成团的橡皮泥放到水里,便很快沉下;也有小朋友将橡皮泥压得扁扁的放进水里,但橡皮泥慢慢的还是沉到了水底。之后,幼儿又将橡皮泥揉成小小的颗粒放入水中,但橡皮泥依然沉了下去。这时候,教师对幼儿说,“看来为了让橡皮泥浮起来,大家动了不少脑筋,想了好多办法,那究竟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先看看我做的实验。”教师将一张纸折成盒子形状,盒子浮在了水面,有小朋友在看到这一幕之后,大叫道,“我有办法了!”他模拟教师的做法,也将橡皮泥做出了一个盒子样的,这下橡皮泥终于浮在水面上了。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的过程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有的问题较难,也超出了幼儿理解的范围以及发展水平。教师在此时及时引导与支持,则会保护幼儿探索兴趣,增强其主动性,对幼儿现有水平进行及时观察以及能力发展状况加以了解,适时给予其一定的支架,才让幼儿豁然开朗,在受到一定的启发下,不断发展自我的主体性。还可以采取创设真实的情景策略,使得幼儿主动观察与操作,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在融情入境中调动幼儿解决困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关研究发现,在团体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参与者在学习活动中的效率会大幅提升,错误也较少,而在这样的一种群体间的竞争下,每一个人的工作质与量都取得显著性的增进。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组建小组,形成一个个合作团队,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经常性地为各小组分配完成的任务或者问题,使得各组在开展竞争活动中增强组员们的合作交流,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小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教师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情境,让幼儿共同集思广益,出谋划策,集结智慧,最终找见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为了加强幼儿的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设计一些难度较大、具有明确指向,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来协调完成具体任务的活动内容,通过创设一些难以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的疑难问题,让幼儿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同伴们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各小组明确其共同的目标任务,通过通力合作与配合,最终解决问题,既体现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还体现幼儿的聪明才智以及解决困难的热情与兴趣。
首先是通过规则与自由这一策略的实施,对幼儿的坚持与专注品质进行培养。幼儿园除了开展集体科学活动,也专设了科学探索区域,该区域要进行合理设置,使得每一设计都与幼儿的秩序感相符,比如科学区设置应是可移动也是开放式的,幼儿可自由进出空间,方便幼儿走动,可顺畅完成交流与探索等任务,而且在进出口有箭头标识,幼儿与幼儿不会发生碰撞墙壁的现象。区域内还可以摆放一些小绿植或者赏心悦目的饰品,使得幼儿的心情变得更为安静。材料的摆放也要体现秩序感,材料按照不同类别放在同一柜子上,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所用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身能力自由选择参与活动练习,而操作完之后,要求幼儿按照给出的标识把材料放回原处。通过规则有序的科学区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并且让幼儿对活动区的每项材料做出稳定、积极而专注的反应。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或者习惯选择,或者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符的教具。然后,会投入到活动中,充分运用材料,凸显个性化,其专注精神也自然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兴趣也是成就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坚持不懈的探索、发现、创新。通过激发幼儿兴趣,创设有趣的游戏,比如开展“找找不同”游戏活动,锻炼幼儿观察力,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幼儿观察不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的兴趣成分逐渐减弱,而成就动机则会逐渐加强,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创设凸显成果、体现幼儿成就感的活动,使得幼儿有信心的完成活动,并坚持不懈,教师及时给予幼儿表扬,树立榜样。
这一策略首先可通过教师的点评与激励,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创造力。教师对幼儿的探索、创新行为加以肯定,让幼儿的这一富有创意的良好品质也能让其他幼儿看见。通过在科技活动中提问,对幼儿的行为导向进行直接影响。良好的问题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与探究,激发探索热情,萌生创造意识。教师可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由幼儿畅所欲言来表达自我的想法。在探究科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进行猜想以及验证。而通过巧妙的提问也能引发幼儿进行思索,通常幼儿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才会产生兴趣和热情,如果已经完全明白,则不再有学习所需。如果幼儿对一个全新的内容一无所知,反而也没有兴趣。太过熟悉又太过新颖的东西都难以激发幼儿进行思索。因此,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要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相近,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在这一基础上增加一定难度,而幼儿通过思考与探究,最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断的引发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在探索中有时会犯错误,此时教师不急于将正确知识灌输给幼儿,因为只有幼儿真正做过、错过、反思了,才能真正悟出科学内涵,允许幼儿犯错,这也是一种策略。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直接纠正幼儿的一些对错,并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让幼儿容易认为教师说的才是真理,导致幼儿依赖教师不敢尝试,也缺乏通过事实依据得出结论,常常通过对成人语气、眼神、态度等的揣摩来得到答案。因此,教师不害怕幼儿犯错误,要多给予他们尝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会反思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建构对事物的新的认识框架,这样的一种认识是积极而有效的。
总之,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中,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既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让幼儿集中专注力,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活动,创设幼儿所感兴趣的环境,点点滴滴中引导幼儿不断深入探究,切实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