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霞
(会宁县头寨子镇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双减政策旨在减少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进行双减政策的同时,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虽然并且基础但是重要性很高,在可以帮助建立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不够等等,针对此问题,小学数学老师要对教学方式等作出改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和学习技能;提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强,所以课堂的互动不多,积极性较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简单的数字计算到周长面积计算在到概率统计的分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小学生年纪过小、思维发育不完全,所以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可能经常出现跟不上老师进度、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清楚等问题,这样老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出冷场的现象,课堂互动不积极。其次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也是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重文字、重理论和重计算的内容本身就有一点抵触,认为太过于死板和无趣,但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内容讲授,这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老师应该在课堂利用游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同学们的课程参与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类比思想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所谓类比思想,就是有两个事物,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完全一样,某个事物的特性或者计算方式是已知的,用这个事物的特性去推断另一个,达到同类型相互比对的效果,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游戏能力比较强,学生擅长在游戏中掌握一些知识,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用一些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比如要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提前让学生在家中自制多边形,比如每个人要分别做一个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在上课前,让每个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属于一种游戏,学生在自己动作做的过程中,气质就能够发现她们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对于面积的计算有着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思想。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先讲一讲她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多边形有没有相似性,内角和该如何计算,先抛出问题,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举手,到讲堂上进行展示,老师将学生做的图形进行展示对比,帮助学生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方式,四边形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为3600,,而五边形可以分为三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为5400,依稀类推,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0,这种类比的方式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在之后的高中学习中,需要运用很强的类比思维,尤其在三角函数时,进行用到类比思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类比思维,这样才能够及时的为学生建立一定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之前预习时,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这堂课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使其在学习中有很好的条理性。同学们还可以清楚地把这节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清楚每一部分又有什么内容。比如在《观察物体》章节教学时,在进行本章节的学习前可以先给学生给出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先了解,一个图形从上面、左面、右面、正面看有何不同?这几个方向看物体形状有没有联系?是否可以利用不同方向的平台图来画出物体?这是锻炼学生非常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容易让学生找到重点,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思维导图框架的影响下学生会主动的去思考框架里的具体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以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例: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先把思维导图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去预习,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后,老师在课堂上就需要为学生讲述知识点。
首先阅读能力在数学课堂上体现的内容非常的多,其中对于数学教材的阅读习惯培养是基础,因为很多的数学理论知识都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不清楚,所以在进行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只去重视书本上的计算公式以及习题,没有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阅读及理解,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后续知识点串联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为在高年级数学出题的过程中,难度稍微有了一点提升,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知识理论,而是将几个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共同出席,如果学生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理解清楚,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理论知识混乱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去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用笔去画出某一个理论知识点中的重要字眼,对这些重要字眼进行辨别和分析,因为这些重要的字眼大都代表了一个知识点的特征,也是区别其他知识点的一个主要内容,所以在进行教材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笔,只有动笔学生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字眼,并且进行理解和分析。尤其到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之间比较相似,所以学生更要加强对于教材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去理解和分析。
其次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审题时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篇幅比较长的题目时,就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觉得题目非常的困难,所以在题目阅读的过程中,难以抓住题目重点导致审题出现问题,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阅读习惯,在审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关键词和关键数据,还应该明确关键词和关键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有些题目出的比较复杂数据和关键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非常合理,所以学生在进行分析和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对数据和关键点或者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对应关系合理才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应该至少读三遍左右,这样才能够将题目的大致内容进行理解分析。老师还应该去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的短暂,所以学生可能对于某些知识点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所以在课后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阅读,并且学生还可以找一些有关于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课外书或者绘本进行学习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当前的教科书,是很多专家按照小学的教学任务来要求,还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状况,一起编制的书,因此,教科书的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最适合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来教授学生,并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比较好,对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掌握的比较清楚,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比较快,如果有些学生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掌握不行,那么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解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对于运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加一点难度,把题目中的数字弄得更难一点,或者让学生在课后加强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量,适当的布置一些简单应用题,让学生先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去的,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还为学生拓展了知识层面。但是,对于那些不擅长计算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作业。只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进行方程计算,将有理数加减乘除做清楚后,适当的布置一点简单方程,让学生先试着做一下,之后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步步提升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学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构建有效课堂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要通过不同方式去提高学生的数学全面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