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2-02-18 09:36王伟星
考试周刊 2022年49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解题思维

王伟星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内容较少、较简单,教师可以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讲解和习题训练,让学生记住知识点。但进入初中后,数学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容量显著提升,如果仍采用小学式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目光从知识转向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各种数学概念、符号、原理,更要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规律。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思维后,就能更加高效准确地理解新的数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将课本中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懈地研究与探索。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数学深度学习需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深度学习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体验,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然而,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大多将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大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方式,虽然偶尔会进行一些提问,但学生的参与性仍比较低,思维没有被调动起来,也就谈不上深度学习,是一种浅层化、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批判性、发散性,构建高阶思维,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围绕数学核心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起点,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深度的观察、操作、解题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变得清晰有序,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渡。

(二)促进学生可持续化发展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各种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掌握,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规律与内涵,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建构新的数学知识。通过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背后的基本逻辑和思想方法,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便会大幅降低,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均会得到快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能够对自身的思维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反省,通过思维分析与推理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留出主动探索、思考、成长的空间。假如采取刻板生硬的教学方式,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反而会抑制学生本身的思维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通过恰当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悟,产生真实深刻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沉浸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去,正确地把握学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基础、生活经验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是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第一印象。在数学课堂上,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划重点、记笔记、做习题等,自己的思维不够活跃。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着较大的联系,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只考虑了知识性、教育性,而没有考虑趣味性,以至于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大脑思维容易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一堂课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相关,更取决于学生,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喜好与生活经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采取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还可以融入一些图片、动画等直观性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和整体的课堂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因材施教恰当指导

就数学课程而言,“两极分化”是班级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差距很大。数学本身是一门很容易拉开分数的学科,这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对教学的目标、方法、作业内容等做出明显的区分,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学过程,自身的问题得不到发现和弥补,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效应。初中是学生思维快速提升的阶段,但学生思维的具体发展水平、速度会有所差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落实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数学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数学测验等方式,对班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可根据思维发展的水平,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同一小组中的学生思维水平趋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习题内容,这样既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发挥学生之间的帮扶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情况,定期对小组结构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处于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小组当中。

(四)循序渐进逐渐发展

比起小学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一是对教学内容的不适应,二是对新教师、新环境的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奠定知识与思维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弄清楚每个数学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前进,当学生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渐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快教学的进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带着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初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所有的学习,一般先在课堂上讲完,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和习题训练。初中课程的许多知识也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先放缓进度,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比如讲解“负数”的概念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某天的温度为-1~5℃,怎样理解其含义?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某超市本年的营业成本比去年增长2.7%,净利润比去年增长-1.3%,表示什么意思?”先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再进行作业训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初中数学的题目前做出变化,很多数学题看似大不相同,却属于同一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基本一致。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局限于对一个知识点或一道题目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本身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结果学生虽然弄懂了这道题目,但当题目的条件、背景、发问方式产生变化的时候,又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力求通过一两道典型题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类数学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不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都能快速地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出解题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讲解例题、开展习题训练活动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理解难度较高的应用类问题,避免选择纯计算类的题目,要为数学问题设计一个真实形象的背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行程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以下题目:“甲、乙两辆车相距240km,同时发车且相向而行,甲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乙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问题一,行驶多长时间后,两车能够相遇?问题二,行驶多长时间后,两车第一次相距80km?”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列出表格:

速度时间路程甲车50x50x乙车30x30x

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列出算式:(1)50x+30x=240;(2)50y+30y+80=240。在解答了本道题目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脱离数值信息的限制,从中提炼出解答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A车路程+B车路程=相距路程。在此基础上,问题二的解题思路可概括为:A车路程+B车路程+相距距离=相距路程。之后,教师可再提供一些其他的行程类问题,让学生利用总结出来的解题思路做答,以此来培养学生解答该类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已有的解题方法和经验迁移到其他的数学问题中去。

(二)尊重见解,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性

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重点,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或教参资料上提供的答案进行解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当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与束缚,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意识开始萌芽,对事物和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十分渴望自我表现,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教师要因势利导,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表达的机会。学生即使说错也没有关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创新思考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表扬,然后再指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补充学生思维过程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在讲解数学问题的时候,有的教师会直接给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梳理解题的过程,这种方式看似有条不紊,规范有序,但当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的时候,就限制了其他的可能性,也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运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时,就说明已经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

例如:“某个车间同时生产A、B两种零件,现有2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可生产1200个A零件或B零件。1个A零件需要配合2个B零件使用,如果要使两种零件的数量相匹配,应当怎样进行安排?”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答,并鼓励学生自主走上讲台,写下自己的解题过程。由于学生本身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同,所以得出的解题思路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设安排x名人员生产A零件,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方程式:2000(22-x)=2×1200x。有的学生则设x名人员生产B零件,列方程式:2×1200(22-x)=2000x。虽然解题的方法和算式不同,但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题目的解法并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算式和思路来探求答案。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产生个性化的见解,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表达出来,相互交流讨论,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问题。即便是对同样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计算,如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解题经验,找出最便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引导反思,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在数学学习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知识理解不到位、思维深度不足等影响,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反思总结,吸取教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与思维结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会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即便教师讲过,以后也会再犯,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思维的深刻性不足,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因此,数学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师帮助学生纠错的主要环节,许多数学教师在批改作业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把学生出错的地方一一标记出来,并耐心地为每位学生写评语,但收到的效果与付出的努力不相匹配,许多学生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这是由于学生本身缺乏深刻的思考。对此,数学教师可采取面批的方式,把作业中的错误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并当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增加师生交流的时间,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形成更深的印象。

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存在错误,却不知道错在何处,错因为何,下次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要适当地减少自己的讲解,用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反思和归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做几道习题,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出现较多的错误,则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完成习题后,可举手示意,教师在课上进行面批,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激发学生快速高效完成习题的动力。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不要只顾自己的讲解,而是要点明错因,让学生自己思考改正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例如:

(1)3(x+8)=3x+8

错因:分配律运用出错,漏乘

(2)-3(x-8)=-3x-24

错因:括号前面是负数,去掉括号后需改变符号

(3)4(-3-2x)=-12+8x

错因:括号前为正数,去掉括号后不变符号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应简明扼要地指出错因,提出相关的知识点,但不要直接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改正,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加深刻。此外,学生做完作业或课堂习题后,也可以与同学之间交换查看,核对答案,互相检查存在的错误,并讨论改正的方式。学生个体的思考和认知可能会存在误区,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解题的错误率。同时,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心态会比较放松,即便发现了错误,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教师可指导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发挥学生之间的帮扶作用,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系统性

课堂总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讲述许多概念、公式、规律、题目等,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核心知识,但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困惑,不明白哪些是重点,哪些只需要了解即可,大量零散的知识堆积在学生的大脑中,不仅难以勾连起来,还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要做好总结归纳的工作,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数学知识框架,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在总结归纳的时候,教师要把握本课的关键内容,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总结的方法十分重要,有的教师仅是在课堂结束时,用几句话进行总结概括,学生的记忆不深刻,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本课的核心知识点,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观看和抄写。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做出如下总结: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要求学生记住这三句话,并回想本课的相关例题、证明过程等,以此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做成表格的形式,并配上相应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理解。

思维导图是进行总结归纳的有效工具,教师可将其应用到数学课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按照层次关系梳理相关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等三角形”作为中心词,将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结论等作为一级分支,然后再详细地划分下去,构建出条理清晰、内容完善的思维导图,将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凝缩在一张图当中,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样,解题思路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比如在讲解“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时,教师可列出“已知两边”“已知两角”“已知一边一角”三种情况,将其作为分支,然后再详细罗列不同情况下的解题方法。相比于文字、表格等形式,思维导图在课堂总结中更具优势,不仅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还可以以不同的形状、颜色、线条来彰显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具有更强的审美性,能够给学生留下较强的视觉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将其整理保存下来,时常翻看,以此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系统性思维。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重点要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明确思维能力发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协调好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深刻性、系统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解题思维
用“同样多”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设而不求巧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用“同样多”解题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