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22-02-23 14:38金纯怡
考试周刊 2022年49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法治道德

金纯怡

一、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教学重心已经转向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方面的探索进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教育重点不仅仅在于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而开始倾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明白课程中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刷新和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传统教学手段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教学课堂的地位由教师统领,课堂氛围枯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的完成,固化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理解,学生在上课和听课时,对教师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及依赖性,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模糊,降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准则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也给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研究开辟了光明的道路。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中的智慧课堂,学会、懂得了多种知识的传播,同时,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活力性,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课堂,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减轻了工作压力和负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构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能够畅所欲言,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意识有一定的益处。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再拘泥于基础知识的全面把控,而是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教师如果一直遵循传统的观念,将不能够满足于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师要加以重视,要让学生懂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以激发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小学生对小学教学的授课过程还不熟悉,只能用简单的言语进行理解和掌控,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活跃性会越来越强,比较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更好地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化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考虑教学中的导向,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对课程的进一步把握和认识。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在教学指导中忽视学生的情况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盲目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没有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只是依赖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师对教授的教材缺乏熟悉的方式,又因为很多学生不懂得教师的指导意图,加上教师指导的方向不明确,给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有的教师的讲课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手段,那么将不能适应于新课改的总体状况,会对学生的整体课程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基于此,教师需要总结授课经验,解决当前学生的困惑、矛盾等问题,这对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会有积极的影响。

(二)在教授问题时缺乏合理性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先把问题抛给学生,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想问题的合理性,其中,问题包含了直接性和直白性,忽视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能力。很多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加上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认为把问题设置得宽泛,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懂得和理解问题的所在点。其实,处于本阶段的小学生,刚接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如果这样展开教育内容,那么问题就会一直停在盲区之中,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让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识不足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识还不足,原因在于我国对该课程教学重视度还不高,思想方面过于懈怠,有些授课方式是传统和滞后的,不能满足于现代课程教学的需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的授课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意识开始转变,很多时候,小学教师的整体关注度在于学生的成绩比例,总认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不必要的,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依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来看,错过了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佳时期。

(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机会少

有些教师总觉得基础内容的比例应该是增多的,对实践方面的认识有些模糊,认为没必要在实践活动中苦练功夫。如果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实践的内容能够加以熟悉,那么学生上升的空间会大大提高。我国授课的方式和国外是截然不同的,总的来说,呈螺旋式的趋势增长,学生一旦掌握到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涵,后期再加以练习,那么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人数会不断增加。相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看,合理的授课模式能够培养更多的学习人才,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四、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使用新技术来创造学习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被传统模式中的教学手段所束缚,要深刻认识到新技术领域下的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对新技术进行剖析和学习,才能够提升自身的课程教学能力。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从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上学啦,真高兴》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开学第一课”的视频,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这一学科,对本学科内容的了解尚不足,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上学”一词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入。其中,有些学生在传统的教育中,接触的知识面窄,很难掌握到道德与法治中涵盖的热点情况,思考问题的方向也过于单一,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学生一直顺从单一的发展状况,就会产生单行思维的现象。道德与法治的热点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须要让学生抓住良好的时机和机遇,使其能够尽快地掌握社会热点。要依照新技术,从新的视野中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新技术下的课程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可以灵活地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的思维就能够被及时地打开,能够看到更多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以及热点,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传统教育的氛围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社会热点,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就会逐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对策。如很多课程中的解答题,就是在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如果学生仍使用传统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答题方式肯定不能适应于现代的教学准则,教师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热点的作用。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没有从根本上去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很多教学资源稀缺,学生参考的教材相对来说很少,道德与法治呈现的课堂就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一直处于低效率的课堂状态,将会延迟课程教学基础内容的完成。教师通过课堂内容的丰富,首先,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过程和感受,对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科的教授都离不开兴趣,道德与法治作为文字化的课程,其包含的知识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打开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基本认知和意识。其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会有良好的教学状态,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从电脑上,获得的知识资源是很丰富的,学生从知识中会获得更多的思想和建设意义,使得学生学习的思路不再受局限,整个思路更开阔,不再和传统时期中的思路产生相同的方向,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保障。比如在讲解《大家都会有困难》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讲述一些关于困难的例子,或者找几张关于困难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片中的变化,依据这个过程发展,引导学生明白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积极去探索未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实践的活动,如为环卫工人送一杯热茶、给流浪的人拿些吃的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班级内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最后,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课堂的进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导向,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要设立完整的备课内容

在教学的整体任务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在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性,不单单是教授基础知识就能够去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实践方面探索来构建起学生的情感观念,有利于课程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抓住基础知识的研究,还要借助学生的思考。有的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思维导向,只是依据自身的观念及思想去展开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比如在教授《装扮我们的教室》时,教师既注重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学科的教育,都要付诸实践过程,要让学生从基础知识中找到解决生活难题的方式,不能只局限在理解当中,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导向,其实,教师在讲解完,可以组织班级内的学生进行一场大改造,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装扮”一词的真正内涵,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素养。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可以涉及实践方面的活动,学生只有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才能够领悟到实践背后的真正意义,从实践中,学生会找到真理的方向感。如在《大家一起来动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之间的默契推行一些小活动,如互相帮助等,都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当面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摩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空间进行解决,不能直接上去就开始说明,会干扰到学生的解决方向及思路,不利于班级内和谐氛围的形成。其中,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家长的思想观念,有些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会间接导致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意识,同样,对班级任务的完成不上心,教师从这件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以便于应对今后的各项难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在备课中,教师也可以用趣味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学效果欠佳。同时,在授课中,教师会用到黑板、粉笔等教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教具,像多媒体,可以辅助学生对课程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程知识量是可变的,因此,在多媒体的优势下,教师就能更快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比如在教授《不要上当受骗》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上当受骗”的视频,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人文素养。教师想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深入渗透人文素养,就要注意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主动转变思想,要多实践于多媒体,要了解和认识到课程的丰富性。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或者多种多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家乡的故事》时,每个学生对各自的家乡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班级里学生家乡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丰富本节课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谁能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点呢?”或者:“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用不用向他人宣传自己的家乡呢?”这些问题可以检验出学生的思考状态,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对文化传播也有积极作用。

(五)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是一些思想类的知识,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授,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中的内容性,还要在于知识蕴含的最终意义。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只凭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是不行的,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在很多时候,想要把学生的成绩全面提高,教师也要注重对社会热点的学习,像安全、上当受骗等,都可能会出现在考题当中,有的教师的课堂氛围是低沉的,原因就在于未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道德与法治是一种文字化的课程代表,给学生传输太多的基础知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考虑,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处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是极强的,教师要把控好这方面的状况,才能够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良好开展。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逐渐深化

小学生是零基础的学生群体,很多学生的基础能力是统一的。有些学生可能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和意识,但是,从部分学生来看,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这方面的改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将不利于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很难吸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优势,让学生从视频中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借助多媒体,使得课程变得更生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发展就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积累良好的基础能力来面对未来的各项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的教师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而且,有的学生会出现道德问题,就在于行为养成方面的不足,教师不能忽视学生正确思想的建立。教师可以采用情境的方式来应对基础知识教授的困难,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积极探究的进程,如果教师使用很普遍的方式去讲授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耐心和好的状态去完成课程,要继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促进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五、 结语

教师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要善于使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模式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教师要用科学的观念来解决教学中的各项问题,要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能被其他因素影响或者干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明白更多的生活观念和法治意识,有利于其成长为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清律的基础知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掌握基础知识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