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维承
(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甘肃 东乡 731400)
所谓“生活化情境教学”,指的其实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创造设计与生活相连的情境,强化生活与教育间的关联,使学生可以在相对熟悉的生活境遇中,了解、汲取崭新化的课程知识。关于“物理”的定义,从浅层含义出发,其说明的就是“万物的道理”,所以,物理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的时候,应该关联生活,其应该创造性地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明确物理的源头,特别是在课堂之上,教师应该踊跃地引进生活化情境,在导入、探究、探讨的过程里将其渗透其中,然后以理论和生活的实践关联,转变传统知识传递中的枯燥状态,以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应用能力,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物理含义,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是一门以“学生观察”和“实际验证”为主的学科,而生活性的情境,是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基础,远离了现实生活情境,学生的主观观察和客观验证就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之上,对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拥有相对积极的现实价值。课堂教育应该踊跃渗透生活要素,和学生生活紧密关联起来,让学生基于情境汲取知识,提高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当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就能够在生活环境中,深化学生物理学科的综合素养[1]。
物理起源于生活,不管是对“钟摆原理”的发现,还是对“万有引力”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家基于生活,所确立的原理。这些原理的发现,彰显了一个道理,即“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虽然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有夸张化的写作成分,但无人质疑这些物理理论是源自于生活的。过往教师在教学过程里,无法认知到这点,或者说极易忽视这点,让物理教学仅呈现出知识理论性的单方面传递,学生只会被动化的汲取,虽然教师教授了该教的知识,学生学习了该学的知识,但物理教学成效依旧不够理想化,假设在物理课堂教育中,渗透生活情境,就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源头,学生会基于探究欲望,进行概念记忆、探究和验证,当经受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对应的有效提升。除此外,学生还能够立足于生活,加强自身的深刻认知。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最终都要运用到生活当中,不管是近在眼前的手机,还是远在太空的探测器,其中都应用了物理知识内容。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物理知识最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物理知识最终都要应用于生活,过往的物理教学方式,一般更偏向成绩的提升,所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理念的认知与汲取,仅限定在课堂之上,对知识内容的应用,也局限于题目类型的锻炼当中。学生无法轻易地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关联起来,即便生活现象和物理知识,拥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学生还是无法轻易的对其进行辨别。假设遇到了生活中的物理难题,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但如果在物理教育中,创造性地设计生活化教育情境,让学生能够明确知识的源头,学生便会提高一定的理解能力,且还会加强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2]。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里,教师通常可以运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加强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和自主内化能力。一层面,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还位于“好奇心”相对活跃的阶段。假设学生的好奇心思维,可以获取正面偏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假设学生的思维,遭受挤压,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被磨灭。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受到限制性的影响。单从初中生的视角来说,陈旧教学方式下的物理知识,就像已经处理好的器材,学生只需要将其组装在一起,就能够进行直接性的应用,但组装前的步骤,学生一概不知。简言之,学生不具备组装前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性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即将组装前的工序,摆放在学生前面,进而以自主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3]。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创设生活性的情境,并整合生活情境进行问题性的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推进学生踊跃地参与进课堂教育当中。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入到具体性的探讨当中,并会基于生活情境,进行问题性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背景之下,进入到确切的课程教育当中,他们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汲取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知识。
以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与液化》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依托学生视角,预先导入生活性情境内容,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思考的过程当中。即教师可以结合问题设置这样的生活性情境:
(1)夏季的时候,马路上会有洒水车出现,它洒在地面的水,呈液态的情况,但过了一段时间,地面上的水就消失了,思考一下,水为什么会消失?它们去到了哪里?
(2)冬季的时候,室内的窗户上,会出现很多水滴状的水,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水滴?它们从何而来?
生活性的情境,会立马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而引出这些情境之后,学生就会基于好奇心,对问题进行探究,他们能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的融合,是初中物理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要求,所需要做的关键。其能够有效加强教学成效,帮助教师打造高效化的课堂。假设用纯粹性地理论进行知识传输,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会变得相对匮乏的。为迎合学生的认知视角,教师要把理论性的内容,融合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以实践性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功能,并助力学生对单元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建构[4]。
以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将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透过生活经验的引导,加强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教师可以整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结合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这样的生活现象,像是“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压入水中”、“天上的飞艇”、“海上的轮船”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缘由,当缘由被探究出来,学生就会对“浮力”的产生,具备一定的理解性认知。
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极为繁杂,展现出的知识相对抽象,一些内容对于成人来说,都相对复杂,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学科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为降低这样的难度,教师在进行物理学科教育的时候,就应该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掌握的过程中,明确物理内容的本质。
以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这一课的概念相对比较复杂,假设直接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联,学生是无法轻易理解的。为此,教师可以整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现实中的声音感知和实验确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里,明确情境下的具体答案,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联。除此外,学生也可以基于实验的探究,轻易地理解“声音传播”的概念与定义。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化的实验问题情境,协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不少物理理论的展现,在教材上只是字与字的连接,但从理解层面出发,呈现出的结果是相对复杂的。所以,需要通过实验论证,让理论变得直观化。
以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4节《电流的测量》为例,教师在进行实验教育的时候,就可为学生设计一个生活化情境,其能够以情境性的问题延伸,推进学生进入到电流测量的实验当中,他们可以通过问题层面的逐步引导,了解测量电流的方法,也能够通过实验,感知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乐趣。
综上所述,物理本身就与生活相连,由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重要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里,初中物理教师既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还要重视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构建,以导入、探究、探讨的融入过程,建立高效性的物理课堂。探究是持续性的过程,对物理学的探究也是这样,所以,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应该依照物理教育内容,充分连接实际生活,通过两者间的高效化结合,持续加强物理课堂的教学成效,指引学生探究物理层面的内涵,感知物理层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