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婧
(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学区 甘肃 景泰 730400)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融情入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以及主体性,投入到学习中。而当前的情境教学法成为素质教育理念下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的丰富多彩,而教学效果以及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新课标强调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以往的“师讲生听”的被动形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凸显主体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成为学习主人,投入到学习中获取知识。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融情入境,深化感受,激发兴趣,丰富体验,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下,使得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的直观形象,让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易理解。数学原本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未发展起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与难度。为此,教师可通过形象直观的生活化教学把抽象转为形象,将静态转为动态,呈现出清晰而直观的事物或者画面,引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创设情境,如,通过媒体辅助教学或者是生活情境创设,使得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二是,情境教学法实现了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小学数学中,由于一些问题较为抽象,而学生又受到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等的限制,在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通过情境创设可以使得教学更为形象化,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将一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熟悉感,进而调动自我的思维,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三是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新课改的目标与方向。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宜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也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好引导,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积极探究,不仅兴趣得以激发,而且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拓展,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渐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数学内容与之相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能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学生理解、探索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买文具(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购买文具的生活原型情境,通过将教室某一角落布置为文具店,并且对不同文具用品标注上具体的价格,让学生模拟生活中购买文具的情形,扮演顾客或者是收银员。由此,在这一模拟体验中,也让学生充分辨认、了解人民币元、角、分,并且学生借助实际的购买行动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及关系,感受1元价格,学会简单计算,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在这一生活情境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并且以卡片充当分别代表元、角、分价格的钱币,用来购买对应的价格的文具。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之中无所不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在实际的购物活动中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更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以及水平也都有限。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应与学生的水平上能力相符,通过适宜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融入到还原的生活情境中,会拉近与数学的距离,增加情感体验,触摸到数学本质,不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在投入学习中去体验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这一过程以及乐趣,不断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相关的长度单位时,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用尺子去量量物体的长短,把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可理解的、直观的、可触摸的形象实物。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操场,通过走走路、跨跨步、跑跑步等形式对米、分米、厘米、千米单位长度进行观察,积累测量经验,丰富认知情感,增强体验,加深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发展观念。
在小学课堂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件,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成为当前各个学科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通过这一教学手段的辅助应用,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借助生动的画面理解和冲破一些重难点的数学知识。而这一多媒体本身所展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仅仅吸引了小学生的眼球,更能与小学生的感性认知相符。而学生也通过这一感性认知,不断上升到理性认知,从形象走向抽象,逐步培养逻辑性。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习欲望,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生动形象。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图形现象,无论是美丽的蝴蝶,还是轻盈飞舞的蜻蜓,也或者是人体、房屋等,都让学生大开眼界,同时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认真地对画面上的实物进行欣赏,以及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然而然导入新课。教师也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含义进行分析、理解,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对轴对称图形进行“半遮半掩”的展示,由此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空间观念,让其体会到数学蕴含的神奇魅力。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直观形象的情境,使得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的要领与特征具体、生动而形象,通过这一动态的展示,学生认识深刻,进而在脑海中建立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以问激趣以问激思,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在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基于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创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贯穿于各个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使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催化之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由于受到问题的启发,自然会积极进行思考,调动自我已学的知识去探究新知识,在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欲望的产生下,亲历对数学知识刨根问底的过程,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的优化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体现合理性、适切性,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难,太难容易让学生丧失探究问题的信;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反而会兴趣索然。受到适宜问题的催发,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揭示知识的本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渠道。教师鼓励学生充分猜测、想象、推理、论证,切实发展思维、发散思维、拓展思维,从而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贯穿问题,从而引领学生动手、动脑,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便贯穿于实践动手操作活动中。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经过观察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会质疑,由此,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开展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利用手中的直尺、纸张以及剪刀等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探索,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探索中过程中逐渐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究竟该如何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问题由浅入深,拼剪前提出“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问题,拼剪后提出“拼剪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何变化”“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之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与高有何关系”,最后教师在提出“大家是否能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发现以及解决问题,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以问题情境作为出发点,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做到巧引妙导,把探究和发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以及学习者,从而真正了解这一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以及迁移创造,迸发创新火花。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化的运用与实践,注重策略,巧引妙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使用,激活思维,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小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融合发展,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