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兰
(玉树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 青海 杂多 815300)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发展模式,互联网的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关注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与互联网融合的前沿阵地,把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逐步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能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节奏,不畏惧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教学开展中具有知识量大、技术更新速度快、课时短的特点。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伴随着时代发展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无论是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后续的岗位就业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所以,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利用好空间,让学生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让最终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越发难以离开网络。如果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得当,那么中学生能够在将来发展成为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如果运用不得当,那么中学生可能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比如,在教学苏科版“音视频获取与编辑”中的内容“视频的获取与加工”时,让初中生掌握获取音视频信息的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引导初中生获取积极的音视频内容更为重要。教师应让初中生远离不良信息的诱惑与危害,使其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初中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得初中生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好奇心与探索欲都比较强,为了让初中生正确认识到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对人造成的危害,教师可为初中生播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使得初中生在观看完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的感悟,进而自觉远离不良网络信息,并有意识地约束自身在网络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地进行学习与发展。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基本上是教师简单讲讲,学生随便做做,课堂效果差,使初中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失去了课程设置的最初意义。互联网时代为信息技术课迎来了新的曙光,互联网技术等都成为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第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网络共享学习平台,把本学期的内容分成不同版块,每个版块下有相关链接,发挥互联网的实时性、资源多样性优势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还可以把自己自学完成的作品发送到平台,教师根据点赞的数量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学习体会,这样改变了以往单向授课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对信息课的热情激增。第二,开设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爱动,注意力易分散,听课三分钟热度。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完整,趣味性强,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机器人创新设计》时,该课时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技术性强,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口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在课前制作对应的微课教学视频,课堂效果就会明显改善,视频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愿意接受的三维动画形式来描述机器人创新设计的三种方法:组合法、焦点法和辐射法。动画形式简单,形象,一目了然,学生很快融入课堂,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创新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是培养初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意识、思想和基础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学科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仍存在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使学生无法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融合,进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低、动力不足。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法。加强生活教学内容的融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图片信息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图片中所展示出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叙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例如将一张超市的物品摆放图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物品摆放设计方案、价格、优惠等情况,来分析物品市场销售情况。从牛奶类食品和熟食类食品的打折情况,可以推测出食品降价与生产日期有关联,对于即将过期的食品采用降价处理的方法,来减少损失;还可能因为市场竞争引起价格战等。引导学生对信息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了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价值,还可从培养学生信息诚信,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筛选能力,杜绝信息造谣事件的发生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学生拓展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此可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拓展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深度思考,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使其深入理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数据分析”一课属于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需要进行Excel公式和函数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对此,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对教学任务进行扩展。例如让学生按照顺序对教师提供的“校园运动会”数据进行处理,学生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处理,而教师则在台下巡视,邀请做得好的学生上台进行展示。为了促进深度学习,教师还组织了小组竞赛,即让两个小组分别处理“我国部分城市月平均气温”数据,然后比较两个组的效率,胜出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学习氛围十分活跃。教师在拓展学生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任务设计上增加了难度和复杂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在此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果证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做布设,其教学启动效果更为丰富。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也可以加强任务驱动法的有效运用。带给学生更多的动力,让学生明确方向和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例如,在讲解“制作三维立体纸模”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实行课前任务驱动。比如,当学生对三视图产生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大屏幕展现出战斗机的三视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对学生趁机引导:“结合图片,你能看出来是各自站在哪一角度对战斗机进行观察的吗?”让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观察并进行构造剖析。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绘制三视图”的任务,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先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对三视图的绘制方法进行明确。后续就可以展示圆锥、圆台等教具,引导学生对三视图进行想象。之后以圆锥为例对绘制方法进行联机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强调要点。待学生明确方法和原则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绘制任务。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方法下获取到驱动力,使得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与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其计算机使用道德,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根据学生阶段发展特征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得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能够实现生活化的渗透,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