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2-18 23:20赖秀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花圃保护环境环境保护

赖秀美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鲜事物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自律意识不足。部分学生经常把纸屑、果皮等垃圾随意扔在地上,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提醒学生保护环境,还要把环境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同时让学生去接触环境、感知环境,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从小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源于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环境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加深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增强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层面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可见,中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新时代,人们对环境教育也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变化[1]。自国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校园一直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熟,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环境教育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保护人们自己。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环境教育中,学校需要宣传我国在环境保护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例如,我国不断加强对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河北张家口的天漠被我国治理得仅剩200 亩,如今成为著名景点。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十分先进,大幅提高了中国工业废水治理水平。宣传这些环境保护成果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国家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人已经创造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的奇迹,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接过环境保护的大旗。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环境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种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绿色文明意识,自觉参与保护环境活动,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2]。

(二)家庭层面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并没有形成教育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大部分家长更多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方面,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保护,对孩子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会及时制止,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身,形成文明、自律的品德与修养,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际上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一些家长自身就缺乏环保意识,没有接受过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也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树立环保观念。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今天,一些中老年群体已经成型的理念和习惯使得他们在形成环保意识方面变得非常困难。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大人带着孩子在公园游玩的时候随意践踏花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孩子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各种坏习惯。可喜的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一些孩子会阻止家长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可以说,学校和家庭的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3]。

(三)学生层面

很多学校对学生文明礼仪等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视,一抓再抓,不敢松懈。在进入特定的环境比如学校时,教师的督促和校规校纪的执行让学生遵守纪律,自觉爱护校园环境。比如,在进入图书馆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保持轻声细语的文明行为。这些都属于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即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例如,在一个公共场合中,人们会较为自觉地爱护环境,非私人空间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约束感。但当有人在地上扔了一张纸,改变了原有的公共环境,那么地上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垃圾。因此,学校应防微杜渐,加强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与学生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学校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父母的掌中宝,很多父母对孩子非常宠爱甚至溺爱,这使得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较为自私,缺乏环保意识。针对此种情况,作为具有育人性质的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家庭的成员,还是学校中的一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学生心里开启一扇明亮的“环保之窗”。同时,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能影响更多的人自觉爱护环境,唤起全社会人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当人们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当人们不再打破心里的那扇“环保之窗”,整个社会的环境将变得更好。

三、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讲解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可以渗透环境教育。《搭船的鸟》以孩子(“我”)的视角描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展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搭船捕鱼的翠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翠鸟的外形、周围环境和“我”的思考,制定教学计划。待全班朗读课文后抛出一系列问题:“这只小鸟为何如此可爱?课文中的‘我’是如何看待这只鸟儿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这些小动物?”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和大自然中诸多生物之美,向课文中的主人公学习,见到鸟儿不去惊吓它,而是把它当作朋友,用一颗敬畏和爱护之心对待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在恰当的时机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对待鸟儿和其他小动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画一画翠鸟,不仅画鸟儿本身,还可以画出鸟儿的生存环境,比如在远处画“我”的家,引导学生想象从“我”的家到翠鸟的家路上都有怎样的风景,并将风景画出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由点及面去感受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关联和影响,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观察生活,观察环境。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关于观察身边环境的作文,并进行了一些观察身边的小事、观察小动物等主题相关的作文练习。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和身边人对待环境的做法写进作文。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笔者曾经布置过一篇命题作文《身边的小事》,班里的一名学生写的是青礁村铁轨上的垃圾现象,写了青礁村的铁轨上有很多垃圾,既不美观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这名学生在文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大人不能爱护环境呢?如果我们以后也变成这样的大人,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在点评作文的时候,笔者表扬了这名学生的细心和对环境的思考,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从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接受了系统的小学义务教育后,形成了自我反思意识,会去思考社会存在的问题,也会思考未来社会如何发展。而环境教育是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一个有利的切入口,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4]。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大自然,体会在自然环境中奔跑玩耍的乐趣,感受自然之美。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去城市的科技馆、植物园、公交车站、商场、公共广场等感受城市之美。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去乡村,到乡村的祠堂、田间等地感受乡村之美。这样的环境教育实践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环境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开展环保主题语文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多开展环保主题语文教育活动,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5]。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爱玩凤仙花的种子,因为指甲花的种子非常奇特,用手一捏就能爆开,还能弹射到其他人身上,很多学生对凤仙花的各种玩法乐此不疲。学校的花圃比较大,边缘的凤仙花种子很快就被采完了,为了拿到花圃深处的凤仙花种子,一些学生一脚踩进花圃中。一开始花圃中只有几个脚印,随着时间的推移,破窗效应显现,一周不到花圃中就左一个坑右一个坑,惨不忍睹。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一旦看到其他人做一件事,自己也会跟着做,看到其他学生踩进花圃去采摘种子,自己也会跟着踩进花圃,发生了非常明显的破窗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向笔者汇报,说有其他小朋友在花圃中采摘花种,自己看到花草被毁觉得很难受。然后笔者思考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来汇报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而不是中高年级的学生?采摘花种的大部分是中年级学生,为什么高年级学生没去制止?笔者通过分析这两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多以父母和教师为中心,比较听父母和教师的话,关注其他人的看法,害怕受到他人的否定;三、四年级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熟悉校园环境和规则后胆子也变大,只顾满足自身需求,忽视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五、六年级的学生并未树立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本身并不觉得采摘花草、踩踏花圃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于别的年级学生的行为也不会过多关注。当公共环境没有归属到具体的班级或负责人,很少有学生会自觉保护公共环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开展多样化环保主题语文教育活动,进行集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把校园环境的保护列入评分项目,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环保主题的阅读写作、板报制作活动,将破窗效应与花圃变化相结合渗透环境教育,组织学生制作爱护花草的牌子,并将其立在花圃里。这样学生能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花草,同时也会制止其他学生破坏花草的行为。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主题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例如,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曾组织几十名学生去养老院给老人们打扫卫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养老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角边的杂草、污渍残留的墙面等在学生的努力下变得整洁干净,为老人们营造了整洁舒适的环境。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了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重视环境保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执行力,还有团结和决心。当社会大众看到小学生的环保行为,大众的环保热情也会被点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意义,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花圃保护环境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保护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母亲的花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虎伯的花圃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