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红
在新课改实行后,很多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于课堂中,使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精神世界出发,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更富有自主性,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指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索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教育训练方法。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重点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教学过程中,以增进学生与教师知识的沟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教育的内涵,并梳理知识点,进而达到对知识点的内化。据此,本文所探讨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情况以及课堂内涵,创造教育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通过自我感受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应以体会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基调,比如学生的生活习惯、每个学生真实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时会如何思考等。通过体会这些问题,教师能够让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并最终以学生为主体拓展知识的范围,让学生对教材产生熟悉感,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交流[1]。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已无法适应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也相对不足,教师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唯一标准,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也忽视了这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多数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从而造成了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脱节。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授业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自主性掌握,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为今后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打好基础,并进行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应用。
要想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情境,并且还必须保证教育情境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如此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光,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童年》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借此来带动学生,给学生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在音乐的影响下展开思考,并由此提高学习积极性[2]。
首先,要遵循师生关系双向建立的基本原则。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智慧个体,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就必然要求双方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以及双方的换位思考,才有机会形成一种良好师生关系。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和选择,并充分调动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在师生关系建设中,不应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输出与情感指导,而应明确学生在体验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利用体验环节设定、资讯收集等途径使学生与教师进行主动沟通,并针对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其次,要遵循评估和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学习的精神情感、心态的调节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点。能否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以及如果发生重大变化,怎样做出有针对性的调适,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准确把握的。合理、正确的评估与调整机制,是现代体验式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正确评估与适时调适的原则,通过构建完善的评估制度、合理的教师对话制度和信息反馈激励机制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在价值观、经历和认识等方面的共享和沟通,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3]。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校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不过,部分教师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时仅仅依据课本一味地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果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非但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更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这门课程。把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常识。基于体验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初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4]。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首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认识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功能及其与自身生活的关联,从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学生不可能脱离环境进行生活。因此,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时,教师就可依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当的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强烈情感共鸣,从而联想到身边的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5]。必须注意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创造体验情境时,要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去思考,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其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都知道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公平与正义,但是初中生自身的年龄较小,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社会经历有限,很难深入地了解“公平正义”,无法从切实的事件中体验“公平正义”的意义。对此,教师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尊自爱、知法守法等核心素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目标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体验式教育,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活动。什么是角色扮演?其实就是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情境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学会独立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时候,教师就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是一举数得的,因此值得广泛推广。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如老年人摔跤时到底扶还是不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该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跌倒的老年人、想要扶的路人以及不想要扶的路人。通过体验在相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心理状况,让学生反思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如此就可以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并由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正确的理念与自己以往的思维相比较,自觉反思自身思维缺陷,并在未来的生活做出正确的行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制作每日时间安排表,时间安排表的内容包括休闲娱乐和学习,将每件事安排到特定时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自己的重要性。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理论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使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鉴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差异较大,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协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进行团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小组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带动课堂气氛。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如果只有教师发言,学生不能及时参与进来,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从意见不同、各抒己见到大家达成一致、求同存异,中间少不了交流与沟通、磨合与理解。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亲身参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环节,这是新时代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
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指导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其教学的参与性,进一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八年级上学期一单元主讲的“我与社会”,开展这一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不同的境遇,因此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型辩论赛来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情感理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人是不是应该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生存”,“某人的胜利,纯粹是他个性斗争的成果吗”等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先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组内的讨论,在组内交流意见,再进行组外辩论。这个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旁听来记录学生不太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当然,更要记录下正确、良好的认知并予以鼓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共同协作利于促进学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培养团结的意识,体现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精神。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并把体验式教学法中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策略融入说教性较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还要注意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