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研究

2022-02-18 23:07李一蕾雷瑞泽薛昊林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辅导员

李一蕾 雷瑞泽 薛昊林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这个名字源自古希腊神话,相传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善于雕刻,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理想中的少女雕像。在随后的相处中,他逐渐爱上了这个雕像,于是便到爱神阿佛洛狄忒的神殿祈求。最终,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赋予了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为该少女取名为伽拉忒亚,并娶其为妻。人们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总结出了“强烈期望能产生奇迹”的道理,于是便将这种类似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最早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方面。首先,他们在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次普通的智力测试。随后,他们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并向老师灌输了“这些同学具有很高的天赋,未来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思想。8个月后,他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在第一次测试时告知老师“具有很高天赋”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成绩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也有更加活跃和亮眼的表现。相比之下,在“具有很高天赋”的名单之外的学生,智力发展并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学生智力发展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条对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句话听起来比较宽泛,其实却极具概括性,囊括了辅导员的所有工作目标及期望得到的最佳结果,同时也是所有辅导员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然而事实上,在很多同学心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天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在心理上形成了与老师的隔阂,对老师有种天然的抵触情绪,尤其对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来说更是如此。查旷课、抓晚归、开班会,批评教育早已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常态,长时间的单向负面输出,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与辅导员拉开距离,微信、QQ屏蔽,朋友圈、空间动态吐槽。最终,便会营造出一种身份对立的冷漠师生关系,除了请假,部分学生直至大学毕业都不愿意跟辅导员有过多的接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辅导员的角色想要从“身份对立”转变为“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辅导员需要打破学生长久以来在内心形成的畏惧感和疏离感,建立起信任、真诚的互动关系,才能深入了解沟通、解决困惑,从而引导学生人生。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中的运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成才,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并不仅依赖于神话故事,它还有四种理论作为科学支撑,分别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本部分以这四种理论为基础,从以身示范、自我认知、激励教育、批评教育四个方面详细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中的运用。

(一)坚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注意言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因此,作为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对象,辅导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例如学生参加考试、出席会议等,辅导员应该早早到达指定地点,如果学生都坐齐了辅导员还没有到,学生心中难免会产生“老师让我们提前到,自己却这么晚来,早知道我来晚点也没事”的想法。反之,如果辅导员能尽早到场,那么先到的同学就会发信息提醒还没有到的同学,来晚的同学看到老师已经在场,心里也会产生紧张、不好意思的情绪,那么以后他就会尽量早点到场,避免在老师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是最好的观察者和模仿者,辅导员在与学生朝夕共处中的表现,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如果辅导员能以身作则、率马以骥,那么每个学生都有望成长为辅导员所期待的模样。

(二)强调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是有尊严和价值的主动性个体,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在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辅导员作为长时间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如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大学的四到五年时光,足以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认知、进行判断以及标定结果。但人们对负面表现的敏感度远高于正面表现,所以日常贴标签时也总是负面标签多于正面标签。学生会给自己贴标签:“我脾气不好”“我特别粗心”“我不擅长在台上展示自己”,也会给他人贴标签:“他性格不好”“她很胆小”“他们爱搞小团体”,老师也会给不同表现的学生和班级贴标签:“他不爱学习”“他总是旷课”“她不太听话,喜欢夜不归宿”“这个班级风气不好,学生不积极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初步认知和印象往往来自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之一,辅导员要多给学生贴正面标签,同时引导学生消除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建立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重构准确的自我认知。

(三)善用激励教育,协助学生激发潜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应。对大学生的成长而言,辅导员的期望与赞美便是外部激励的有效方式之一,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激励,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当学生在辅导员处获得鼓励和赞许后,他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可,变得更加自信、大胆,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努力奋进、开拓创新,竭尽全力满足辅导员的期待,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如跟学生探讨学业问题时,对在及格线徘徊的学生,为他们制定小目标,给他们灌输“老师觉得你能考得更好”“争取不挂科,考到80分老师请你喝奶茶”等言论,鼓励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就会有努力的方向,最后部分学生果真考到了80分;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首先指出他们的能力和优势,激励他们好好备考,攻克自己学业的薄弱点,向奖学金发起冲击,最终这些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脱颖而出,成为“黑马”。只要辅导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激励,对症下药,便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四)采取批评教育,指导学生改正缺点

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认为,人们会因奖励而加强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同样也会因惩罚而减少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闪光点,也有不同的缺点和薄弱点,辅导员的任务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继续发扬长处与优势,并批评和指导学生努力改正缺点与劣势。如班委出现旷课等行为,辅导员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时,首先要肯定他作为班委对班级一直以来的付出,很好地分担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其次指出他的旷课行为是不正确的,是违反校规校纪的,并且没有给班级同学树立正确的榜样;最后勉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遵规守纪,找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的平衡点,为班级同学做好各方面的表率。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航程中的指明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并接纳学生的“叛逆” “幼稚”“心机”等负面状态。

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一)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辅导员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徇私偏向。但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判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生成绩、课堂考勤、活动参与度、个人能力等影响,对学生形成高低不等、优劣不同的印象,从而在心里将学生贴上了标签进行划分。这些标签使得辅导员在对待学生时产生不同的态度、言语等,如对“优秀学生”保持微笑,平时经常对其表露关心和照顾,而对于“顽劣学生”展现出不耐烦的神态,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和表现认定为“你能干出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等。如今的学生都十分敏感,他们会根据辅导员的态度判断辅导员是否喜欢自己,“优秀学生”会满心欢喜,而“顽劣学生”将备受打击。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们要切实做到不给学生贴标签、划等级,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二)因材施教,分门别类教导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又有差异的个体,如果辅导员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一味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方式去教育、激励所有学生,并不能得到期望的效果,反而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关注。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时,面对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综合能力等迥然不同的00后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应当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对不同特性的学生使用差异性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赋予差异性期望,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反馈及帮助,指导他们朝着最适合的方向发展。

(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学生

有一句话是“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说的是让家长放下身段,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能体会孩子的感受。辅导员也应如此,放下身份,换位思考,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辅导员有时在教育学生时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而是在师生互动中以身份强压学生,命令他们、指责他们,单方面地通知一些事情,而不是商量和引导。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时,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及时关注他们的心情变化与切实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人接纳和尊重的,逐渐拉近师生的距离,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真挚融洽的关系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持续关注,孜孜不倦激励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大学教育的周期普遍为四到五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想要通过一次期望就让学生信心百倍、不断进步,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7~22岁之间,他们个性较为鲜明,且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形,自身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巨大的波动。这就要求辅导员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影响和改变学生,对学生保持持续的期望,当辅导员传达的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学生随之而改变时,辅导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期望,在持续的引导下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建立起互信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平等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五)紧跟潮流,尽心尽力融入学生

如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00后的学生们从小便遨游在互联网的世界,被繁杂的大数据所包围。他们思想前卫、性格突出、爱好广泛,热爱手游、动漫、网络文学、表情包等一切流行东西。这种环境也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辅导员要主动挺进网络阵地,迎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喜好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们要做的不是将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而是勇于走进网络世界,了解学生之所想,知晓学生之所爱。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拘泥于严肃的线下办公室、教室,更多地转向了活泼的线上微信、QQ、抖音、微博等。严肃的工作问题、学习问题在线下进行当然效果更好,但能够增进师生情谊的互动,线上进行反而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日动态下发个祝福,学生在辅导员的朋友圈下展露关心,师生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另外,辅导员也要在空余时间刷一刷微博头条、抖音热门视频,看一看微信朋友圈、QQ空间,及时关注同学们的兴趣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主题班会内容,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幽灵叙事的反叛:弗农·李《奥克赫斯庄园的奥克》中的皮格玛利翁神话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目标实现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