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沙莎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坚强力量,他们在力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砥柱中流、勇挑重担,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英雄烈士事迹所展现的忠诚的信仰力量、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理想信念等方方面面的优秀品质,是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资源,是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英雄烈士是为国家、社会和集体奉献奋斗、流血牺牲的人,无数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夺取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推进世界和平而英勇斗争、壮烈牺牲,他们用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新时代涵育和培养学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革命精神等优秀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号召全体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在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敢于牺牲、至死不渝、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感人肺腑,值得铭记,如奋斗到死的刘志丹,以身许国的王尔琢,杀敌英雄王克勤,一死以殉主义的刘伯坚……历史透过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充满温度和血泪。用好英烈事迹的红色资源,讲好、讲透、讲实、讲活党史故事,让党史学习有温度、有生命、有灵魂,让青年学生党员在英烈的感召下自觉高举红色旗帜,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锤炼党性修养是每名共产党员永葆政治本色、践行初心使命的灵魂之基,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恒久课题。英雄烈士中大量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坚强不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凝铸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有助于青年学生党员通过他们的事迹,自觉对标榜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党性修养,不断弹去思想上的灰尘,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时代青春梦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伟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2]”英烈事迹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3]。讲好英烈事迹,全面解读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英烈事迹和精神的时代价值,高举红色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让英烈事迹和精神入脑入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多元思潮激荡碰撞。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丑化英烈形象、侮辱英烈人格、诋毁英雄品行等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英烈事迹遭遇诋毁和误导,英烈精神面临消解与挑战,部分青年学生对英烈事迹无知、对英烈形象无感、对英烈精神无畏,使英烈事迹和精神面临被消解的风险,使英烈事迹和精神的传播面临着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4]”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滋生,它们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其消极的社会影响。在“娱乐至上”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消费英雄跃升为青年顶礼膜拜的对象[5],尊崇英雄烈士却遭遇部分青年冷淡对待。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歪曲历史,诋毁英烈,质疑英烈的不实言论,比如: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科学”,董存瑞炸碉堡“不合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不可能”,黄继光堵枪眼“不真实”等无稽之谈。这些诋毁英烈、质疑英烈、扭曲英烈的言行,对英烈人格与气节肆意亵渎和诽谤,对大学生对英烈事迹和精神的客观认知和情感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
现如今,互联网已成为青年生活的“必需品”。近几年新媒体发展迅猛,“微时代”中鱼龙混杂的传播媒介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和信息传播的时空压缩。在追求“短平快”的信息传播趋势中,信息内容越来越短,更新越来越快,导致英烈事迹和精神在“又短又快”的信息传播中缺乏深度挖掘研究,偶像文化和快餐文化导致对英烈的解读趋于脸谱化、偶像化、碎片化。部分不法分子对英烈事迹任意剪裁、断章取义,以所谓的“私生活”“旧观念”为噱头,妄图标新立异,以此博眼球,博出位,转移对英烈精神的核心认同,消解人们对英烈的崇敬心理。云献花、云祭奠等“云纪念”方式趋于流行,但部分云活动过分流于形式,缺乏引导青年对纪念活动的深度理解,随意的缅怀形式消解了对英烈走心的敬仰和怀念,对英雄烈士多了一些“过场式”的恭敬和“随便式”的崇尚[6],使英烈事迹和精神传播趋于肤浅化。
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文化财富,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对英烈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对英烈事迹和精神所蕴含的党性教育资源利用还不充分,缺乏英烈事迹和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目前,英烈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尚未形成有体系、有方法、有特色的系统模式。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走访红色景点或烈士纪念馆探寻英烈故事,但此类活动往往存在学生人数多、讲解人员少、讲解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走过场、不走心的现象,无法达到深刻认识英烈形象、深刻体悟英烈精神的教育目的。同时,日常党建工作中英烈事迹多为零散案例出现在教育环节,简短的举例叙述缺乏对其时代价值的深入探索和深度挖掘,单向输出的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相关教育欠缺时代性和亲和力。
英烈事迹和精神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但英雄烈士数量庞大,事迹资源内容繁多,种类丰富,需要建立健全英烈事迹和精神的教育资源库,按照一定标准对其进行史料考据并对英烈事迹和精神做分门别类的系统梳理,从而推进英烈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深挖英烈教育的时代价值,让英烈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一方面可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参考,对英雄烈士事迹深入考据,在其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爱国、忠诚、敬业、奉献、奋斗等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系统梳理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岗敬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优质教育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挖掘本地、本省、本区域的史实和特点,对接多方资源,如联合属地相关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理论等红旅资源,对属地英雄烈士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建立红色文化联合教育基地,共同探索、开发英烈事迹中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教育内容,形成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优质资源,形成服务于高校党建工作的资源系统。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青年学生的变化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贴近学生、引领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创建有力量、有温度、有深度的党建文化品牌,提升对英烈事迹和精神教育的成效,锤炼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一方面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深入烈士纪念馆、英烈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等具有感染力和深刻性的主题社会实践,要注意摈弃“走一圈”“看一圈”的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旅游”,注重实践活动的沉浸感和体验感;还可开展如英烈事迹宣讲、英烈事迹文艺展演、英烈事迹艺术小品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党建文化活动,注重对活动的内涵挖掘,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党员对英烈的尊崇和情感认同,让大学生将英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应当把握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如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和清明节等重要节庆日,集中开展有特色、有亮点的纪念活动,通过特定的时空渲染和情境渲染让学生走近英烈、共情英烈,通过周期性的文化活动强化让学生贴近英烈、崇尚英烈,促进英烈精神在高校学生群体的集体唤醒、巩固和传承。
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需要站在舆论制高点,不断巩固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将学英烈活动当作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将学习宣传英烈活动长期开展、经常开展,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确保英烈事迹和精神产生持久育人效果。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全媒体的英烈宣传阵地,如开发手机端党员学习微平台等发挥正面宣传作用,创造性地开设英雄烈士瞻仰缅怀、英烈文化网络专题、英烈故事宣讲等线上专题版块,让指尖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英雄烈士的重要课堂;一方面要探索英烈宣传的创新话语表达体系,通过更具时代性、新引力、亲和力的宣传语言,讲好英烈故事,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增强英烈事迹的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广播台、校报校刊等文化传播资源宣传英烈精神[7],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注重开发互动式宣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英烈精神的体验渠道,在全校营造尊崇英烈、学习英烈的浓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