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金飞
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培训一直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就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有益举措,而基于实践基地基础上的“项目化”运行,则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同时致力于构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党员个体锻炼培养”两不误,形成相互促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环节。在教育理念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育方式上,较多采取集中的理论学习、支部会议、个人自学等传统学习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实效性;在教育资源上,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专职人员较少,大多由政治辅导员兼任,队伍不够健全,稳定性、专业性不够。新时期,加强党员实践教育环节的工作,建立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主体性,坚持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理论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有效缓解了党建专职管理人员缺少的问题,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业务能力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和组织纪律性修养共同组成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党性修养体系,也共同形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作为大学生党员,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自己的先锋模范意识。而实践教育环节就是学生党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的重要途径,为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的无缝衔接创建了平台,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为实践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根据“两学一做”的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全体党员要准确把握“少数党员向全体党员普及、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侧重他律向强调自律转变”的学习教育特点,增强行动自觉。建立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恰恰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是文化培训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也可以是红色教育基地等。各支部依托基地,以党员固定活动日、组织生活会为基本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到教育基地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真正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落在平常,努力提升党员理论素养,增强党性观念。
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显得必要且重要,而基于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基础上的“项目化”管理模式运行,则更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美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主席这样断言,项目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就是为个体或群体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它可以是一个课题或一项活动。
项目化管理是与项目概念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任务当作项目来运行管理。可以理解为围绕一个既定的任务(项目),组织专门的团队(人员),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对任务(项目)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监控。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任务(项目)带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体现了团队的综合协作性以及个体的创造性,具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具备专门的组织实施团队,具有一定的时间范围,具备科学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项目化管理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灵活运行,具有实效性、目标性、操作性等特点。
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以基地为基础,以实践服务性学习为目标,往往会在双方的共建协议中明确合作期限、目标任务、机构设置、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将双方的意愿统一后体现在合作框架中,体现了目标性、协作性、稳定性等特点。
基地为项目的催生提供了运行平台和组织保障,项目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共建过程,存在着结合点,具有可行性。实施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运作,是对党员教育管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系统管理方法。两者有着相同的工作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坚持以党员自身发展为根本,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运行模式中,前提是基地,过程是项目化,主体是学生党员,核心是学生主体地位,目的是促进党组织、党员个人、共建基地三者的共同成长与协同发展。
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考虑专业特色,校内外因素,是否具备指导师资,是否体现公益性、服务性,能否提升党性修养,等等,大体分为志愿服务类、专业实践类与学习调研类。基地建立遵循双向选择、双向协议的原则,在确立基地的基础上可以以单个项目推进。
项目确定后,选拔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项目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建立选拔机制。首先,学生党员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及个人优势,提出申请;其次,由学生党支部对申请人进行综合测评,包括思想、学习、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测评方式包括评议打分、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最后通过面试、公示确定最终任用名单。应该说,每一个项目的实施均以学生党员为团队主体,进行全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负责项目成员的选聘,充分强调党员实践性、参与性、主体性,坚持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选聘过程本身如综合测评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党员教育载体。
项目组成员主体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但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在各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采取集中指导、各项目负责人定期交流工作经验、聘任校外导师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培训指导围绕党性修养、理论素质、党员宗旨意识、项目执行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展开,充分发挥项目成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助推大学生党员在项目推进中做贡献、长知识、增才干。
在项目化推进过程中,阶段性的绩效考核既是对项目本身的质量监控,也是对参与个体的及时评价,借此评估项目化的实施成效。针对项目本身可以通过基地共建单位评价、量化指标达成情况、参与成员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进行;针对项目参与团队及个体可通过团队(个人)自评、学生测评、教师测评、党支部考核等方式进行,限定优秀比例,最终评选出一批先进的基地、项目、团队和个人。
一是将项目骨干纳入学生干部考核体系,享有参评优秀学生干部的资格;二是与学生党员、学生支部的评先选优相结合,对项目运行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生党员、组织进行表扬,优先考虑推荐为优秀共产党员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典型;三是注重培育项目的成长性,打造精品,凝练优势,加强指导,引导项目往校园文化品牌,思政特色项目、创新创业等类型转型,实现学生成长受益最大化。通过考核,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运行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给予合理激励,感染和引领更多的学生党员致力于在基地中、在项目中锤炼自我,成全组织,实现榜样激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运行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学生党支部与党员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校图书馆运行了“真人图书馆”项目,该项目邀请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作为“真人图书”进行分享,搭建信息化平台,读者通过预约,实现“图书”的阅读与面对面交流。这一项目由党员筹备、实施、宣传与总结,一方面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在深入过程中,锻炼了项目成员组织、协调、策划、新媒体运营、项目推广等多方面的能力,党员个体受教育长才干,实现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校内外反响良好。目前,该项目作为该院基层党建工作的亮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和介绍。根据“真人图书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成功运行的个案来看,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与“项目化”融合成效明显。
一是有效丰富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载体。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运行项目相对灵活,可以是一段时期内的某一项工作,也可以是形成长效机制的某个特色活动,一个基地可以运行多个项目,进驻多个项目运行团队,每个项目各有特点,百花齐放,百舸争鸣,有效丰富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载体,让基地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是有效弥补了理论教育的短板。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化”运行实践,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大大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基地化强调可持续性、系统性、稳定性,项目化强调灵活性、完整性、主体性,两者的有效融合,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得党建工作更有吸引力。
三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动因。项目本身为广大学生党员搭建了展示自我、受教育长才干的实践平台。他们既是项目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还是受教育者。项目化运行催生了学生党员非常巨大的成长空间,广大党员深入其中,锻炼了自我组织、协调、宣传、主持、交往等能力,有效激发内在成长动因,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