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到“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体现了对媒体发展战略规划与战术操作的有机统一,是主流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导航仪”与“路线图”。可以看出,互联网成为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同时也表明,在移动互联时代,主流媒体“社会稳定器、价值风向标”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突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主流价值,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全面”二字意味着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其中有两层涵义:一是主流媒体中全部业态、业务,包括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兴媒体业务,都要进入互联网主战场;二是全面进入舆论场的每一个地带,线上与线下要互为一体。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个新时代号角,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要顺应,更应适应。不管是从激发媒体内生动力、更好扛起使命任务来看,还是从安邦定国、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来看,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场自我革命都不容回避。 为此,要主动适应融媒体传播的舆论生态环境,把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抓好转场、转化、转型,主动迎战才能赢得未来,才能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大增量。
转场就是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
一是管理层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当前媒体融合已步入纵深发展的深水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移动优先”已刻不容缓,但不少媒体负责人还一定程度上把办好传统报刊和电视新闻作为主责主业,没有突出互联网时代新闻视频的贴近性、互动性、参与性和易于移动互联网传播性。因此,媒体管理层应摒弃求稳求安逸的心态,要在媒体融合探索方面愿试、敢试,并激发调动采编人员更新观念认识,同步进入融媒新时代,为媒体融合发展扫平思想障碍。
二是围绕“中央厨房”技术平台,推动重构采编播流程的再造。当前,“中央厨房”建设已经成为了“标配”,但以版面或栏目为中心进行职能划分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与迟缓,主要弊端表现在:一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两张皮”的状态,仅停留在“相加”而未达到“相融”;二是多头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三是新闻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用稿时效性不强;四是采编队伍各自为战,全媒体意识尚未形成。围绕“中央厨房”优化重构新闻采编流程,构建“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分类编辑、多端分发”的全媒体运行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重点和难点,在流程改造上,必须对值守指挥、编前会、新闻采集、稿件编辑、审核发布等诸多环节进行打造,核心要求有如下5点:
1.一体化运作,人员集中办公。分管宣传的领导轮流作为指挥调度中心负责人,宣管、采集、编发、技术等部门派员集中办公。指挥调度中心负责组织召开编前会,统筹新闻的策划、采集、编辑、审查等工作。通过物理空间的改变,让大家“一目了然”、及时沟通、及时决策。
2.及时交稿、递进回传。对于突发新闻和需要滚动发布的新闻, 要求记者到达现场确认可靠信息后,10分钟内发回100字左右的快讯和现场图片,并根据进展情况,进行滚动回传信息;2小时内发回500字左右的消息和视频。对于非紧急稿件和提前策划的稿件,要求采访完毕后根据新闻事件的特性尽快发回快讯、消息或完整稿件。要求记者在采写电视新闻稿件的同时,与新媒体平台上已经编发的稿件形成递进、差异和错位。
3.深度利用、分类加工。充实全媒体编发人员力量是重点,应明确素质全面的资深编辑负责新闻策划、采编对接、稿件改写等工作。通过强化编发人员的力量和素质,将新闻采集部门的优质新闻资源用活用足,源源不断地引流到新媒体平台上来。
4.统一审核把关。为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所有新媒体终端发布的稿件须经采集、编发部门主任、值班领导三重把关。同时,设立检查审看员,专门负责未编发稿件的审看和已发布稿件的检查,确保把好出口关,确保能及时纠错。
5.根据媒介性质分时发布。把握新媒体“快”“新”和传统媒体“权”“深”的特点。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在编发时把握如下原则:对于通用的即时性新闻,尽快在新媒体上先发,争抢第一落点;独家新闻和重大主题报道、深度报道则由传统媒体先发,新媒体可以做提前导视并于次日开展话题性讨论等互动。
三是精办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当前不少媒体的平台多而散,但不可“撒胡椒面”式地平均用力,应紧扣“内容为王”,实施“渠道创新”。以笔者所在的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为例,2020年9月之前,拥有报纸、广播、电视、手机报以及“两微一端”等传播平台近30个,但在重塑生产流程之后,对平台整合实行破立并举、加减法共用,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稳定办好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将平湖视界网合并到三峡传媒网,增强三峡传媒网的网络视听功能;将三峡讯、平湖万州微信公众号号合并,全力打造新的平湖万州微信公众号;停办“最万州”电视频道、万州广播电视报内刊。举全媒体之力量做强“看万州”APP,打造“橘视频”栏目。通过整合优化,目前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有20个,形成了1(1个客户端)+1(1个橘视频)+2(2个微信号)+2(2个抖音)+N”的移动传播链,构建起了报纸求“深”、电视求“视”、客户端求“快”、新媒体求“融”、网站求“全”的传播矩阵。一年多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拥有4个百万级新媒体传播平台,用户达550万以上,年阅读量突破20亿人次,是重庆市区县中规模最大、传播平台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融媒体中心。其中,看万州APP、微万州微信公众号、微博“万州发布”、微博“三峡融媒”、万州手机台等平台粉丝量、阅读量均排名全市区县之首。看万州APP下载量达到107万,2021年4月,看万州APP获选为中宣部在全国推选出的7个更具示范意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
在实现无缝衔接上,应强化纸媒、大屏与各媒体平台的互联互动, 要将自主拥有的APP作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并作为发稿的第一平台和第一落点,确保“先端后报、先小屏后大屏”。在“双屏联动”方面,既可将电视大屏刊播的视频分发至移动端小屏,也可将新媒体平台内容反向输出至传统大屏,电视大屏可对移动端小屏的内容二维码链接进行推送,引导受众参与小屏的话题讨论、活动报名、投票评选或者视频征集等,从而可以实现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双屏并轨、相互引流。
四是坚持“开门办媒体”,强化用户思维,建立互动机制。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各界提供线索,建立线索提供有奖制度,对价值较高的线索适当奖励,另一方面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市民自拍现场新闻短视频,一经采用,将支付一定稿费;将受众变为用户,根据用户群体和用户需求进行融媒体内容生产,积极推进PGC+OGC+UGC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强化与受众的连接互动,以开放平台吸引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
五是发挥好融媒体工作室的“轻骑兵”作用,鼓励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以项目制的柔性方式自由组队,进行跨媒体组合,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传播。要在打造专业内容上实现定位精准化,在呈现效果多形态上实现融合性,在破除运行障碍上实现扁平化,强化分众化的议题设置,以深耕细作的专业优势向用户提供服务性、实用性、贴近性强的内容,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推出更多现象级、标杆性融媒体产品。当然,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建立优劳优酬的效果评价激励机制为基础。
转化就是要创新话语体系,多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进行表达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融媒体传播的舆论生态环境,积极生产贴近性、互动性、参与性和易于互联网传播特性的内容产品。
一方面要明确群众所需,坚持民本取向,转变传统媒体思维理念,树立用户意识,增强“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功能,实现单一新闻宣传向服务发展、服务生活转变。多关注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医疗等领域,从民生角度出发解读政策,从多侧面、多角度报道民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多渠道、多形式提供民生信息服务。要将“硬”新闻进行“软”报道,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解读、来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线索或关联性信息,既要注重事件的开头和结果, 更要注重其冲突和演变过程。通过创立与用户信息需求更紧密的媒体形态,提升融合新闻的生产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政、民生类新闻差异化的报道。扎根群众,站在百姓立场,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加大同期声的运用,注重现场细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将传统媒体的“深厚内力”与新媒体的“多样招式”融为一体,实现更深度、更现场、更温暖、更互动的四个转变。
还有一方面是要将题材用足用活, 把新闻做深做透。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线索或关联性信息,对事件类报道在关注起因和结果的同时, 更要注重其演变或冲突的过程;多做连续报道, 跟踪了解已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口播、电话采访和现场采访等形式更新报道、反馈结果,让静态的新闻动态化;通过与观众的后续互动将话题类报道做深、做大。要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多让百姓自己来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要善于从新闻事件中找到切入点,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深说透彻,用讲故事,摆龙门阵的方式展现新闻事实。
转型就是把采编人员作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一支集拍、摄、写、编、播等技能于一身的全媒体人才队伍,这也是尽快实现“一次采集”的要求,避免多路记者采访同一选题,减少人力物力浪费,在充足的稿源中实行优中选优, 将更多的采编资源集中到移动优先上。推进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培训为先。举办全媒体技术、视频业务、网络非线性编辑等培训,通过培训让所有采编人员掌握摄影、摄像、音频、简单网页制作等基础技能,提高其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多种能力。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在报台整合之初,每周开展一次“向深融迈进、向全能转型”全媒体业务系列培训,全媒体业务技能培训除了将专家、知名新闻人“请进来”,更多的是由邀请专业人员开展“中央厨房”功能的熟悉、运用培训,全面全方位开展内部培训。自从开展培训以来,不仅原报、台新闻记者全力转型,主持人们也积极参与电商带货、短视频拍摄等,学习熟练掌握选题策划、编导拍摄、后期制作等技能,从单一的主持播报,向全媒体人才发展。
二是结对为基。 文字记者与电视记者结成工作对子,进行岗位结对“传帮带”。采取共享选题同步采访、互换角色协同采访等多种形式互学互帮,在对同一选题共同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向文字记者学习报道角度选取、新闻价值提炼、报道主题升华、文字表达精准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文字记者向电视记者学习摄录编辑设备使用、视频拍摄手法、后期视频编辑、音效字幕使用等,促使其在较短时间能独立完成可视化新闻的报道。在此基础上,实施全员短视频工程,以视频优先为导向,促进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三是考核为要。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指挥棒”作用,通过建立考评激励体系,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引导和促进采编队伍向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技能的全媒体人才转型。从强化制度保障入手,从制度上规范融媒体采编发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考核任务,量化考核向移动端、视频化进行倾斜,按照“第一波求快,第二波求全,第三波求深”的要求,适时对稿件评分办法进行不断优化。从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入手,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绩效考核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编辑记者的积极性,注重同用户的互动及用户的分享、评论、反馈对扩大媒体内容产品的影响。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统筹收视收听率调查、专家评价、新媒体平台传播指数等指标,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同时,要注重骨干记者、年轻记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尝试轮岗制度,通过多岗位实战锻炼,培养“多面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