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艺 夏 亮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这一命题越来越被重视。动画电影作为重要的视听艺术,应承担重要责任,其想象力、创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将中国故事更生动地讲述出来。中国功夫和熊猫两大国宝,已经被美国动画电影改版制作成为美国版的《功夫熊猫》,实现了国际传播。至今,中国仍然没有创作出真正享誉世界的中国版“功夫熊猫”。自1907年,美国导演布莱克顿执导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片《一张幽默有趣的脸》以来,美国动画的幽默夸张风格一直主导着世界动画电影,其先进的技术、精良的创意、生动的表达,也引领着世界动画的发展方向。其动画电影传播的过程中,带给世界人民的不仅是更高级的视听体验,更是美国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价值。而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很难迈出国门,由于长期对美苏动画的模仿,本民族的动画一直无法绽放自身的文化色彩,对外传播效果也不甚如意。[1]
动画(Animation)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当电影以序列形式放映时,拍摄木偶或模型的连续图画或位置以产生运动错觉的技术”。[2]由此可见,“动”是动画电影的关键,静态的画面只有在运动过程中才拥有生命,美国的动画非常好地把握了“动”,而中国的作品仍处于“静”态,结果被国际社会“边缘化”。以下图表1为全球动画电影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及豆瓣电影中的排名情况,图2是IMDb的信息柱状图。图表显示,在国际大范围的观影人群中,美国动画电影已经占领了高地,大多为冒险喜剧类型。综上,文章从中美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视听表达、文化观念等角度进行横向对比研究,透过差异探求中国动画电影的问题和提升路径。
图1 IMDb与豆瓣电影的动画电影排名(top10)
图2 IMDb动画电影排名柱状图
动画电影角色的塑造主要是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身体上的附属物来实现的,最能表达情感的部分就是面部表情。[3]表情的展现,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动”的幅度、角度、力度,如此才能塑造恰当而生动的角色。透过众多的中美动画电影可以看出,美国的动画角色一般活泼好动,面部表情夸张多变,肢体语言灵活丰富,透过强大的技术手段,动画角色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幽默风趣。而中国动画电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动画角色常为静态形象,如毕恭毕敬的谦谦君子、举止文雅的大家闺秀,人物形象单一,甚至脸谱化,表情变化不明显、动作变化幅度小、频率低。
中国动画电影《天书奇谭》的仙人矗立在山巅,唯衣襟随风起舞,又如《大闹天宫》的玉皇大帝、托塔李天王等角色,角色形象非常相似,也缺乏真实感和生动性。美国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警官朱迪,是典型的美国女人形象,眼睛灵动有神,耳朵俏皮可爱,一顶“警官帽”,肢体敏捷,勇敢擒拿歹徒,这视觉形象让角色更逼真,给人印象更深刻。
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即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是人物精神文化世界的外显。中国和美国的人物精神内核有明显的不同, 虽然都注重博爱与奉献、公平与正义、善良与诚实等普世价值,但表现方式和倾向角度截然不同。中国主人公注重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礼教与秩序,看重品格坚贞、先人后己;而美国的主角开放随性,注重个人主义的普济众生,向往平等与自由,其思想扎根于宗教土壤、受制于后现代思潮,其理论倾向于从伦理价值层面诠释上帝的存在,具有道德神学的特点。[4]所以主人公很注重自身的道德性,但个人缺陷十足,主人公跌跌撞撞、笑料百出,是与众不同、个性魅力较强的“不完美的英雄”。
中国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魔童”哪吒,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核是心中正直、孝敬长辈,心怀天下,重视集体利益。孙悟空看起来肆无忌惮,但充满正义和爱心,有强烈的集体意识,他爱护马群和猴群,主张建立“大同”花果山乐园。哪吒虽然为魔童身份,但最终牺牲自己,拯救众百姓。美国的动画角色往往都是道德英雄,但身上有鲜明的缺陷,他们接纳并战胜自身的不完美,成就真正自我,例如骄傲冲动的巴鲍勃、肥胖笨拙的雷神、保守胆小的马林父、优柔寡断的怪兽萨利文。《狮子王》中的辛巴任性滋事,被众狮弃绝,但其最终突破重围,战胜仇敌,拯救保全了所有的动物。
由于文化背景与传统习惯的差异,中国动画电影与美国动画电影在视觉画面中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明显区别。社会学从文化分层角度分离出了文化特质,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5]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元素使得动画作品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与特定价值观念。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服饰、场景、道具都有中国特色,象形字、纸墨笔砚,流淌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印记,而美国动画电影的场景比较现代化,科幻色彩浓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国地大物博、纵横南北;民族众多,服饰异彩纷呈,饮食起居各有风格。而美国的场景往往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未来元素等,以宏大场景场面、震撼视觉效果为主,现代感和科技感十足,视觉效果虽然有较强的技术感和艺术感,它也擅长在国际社会搜集影像素材,这种兼容并蓄也是其强大发展的手段之一。
在中国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白蛇》等作品中,画面场景中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首先,其作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故事、民间的传说故事;其次,宏观场景与细节之处的画面设计也都有强大的视觉竞争力,《大闹天宫》 中的京剧脸、水帘洞,《天书奇谭》中的宫殿园林、亭台楼阁,《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八卦乾坤圈、屏风帷帐,《白蛇:缘起》中的江南烟雨、孤舟蓑翁等,这些都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土优势。美国的电影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对高楼马路的娴熟使用,使其影片更加生动,《疯狂动物城》中动物城的设计堪称完美,每种动物有自己的生活格局,情节中也演绎了美国现实社会的警匪追击、政治竞争、明星娱乐等,这些都展示了美国文化的独特印记。美国动画电影擅长在稀有的素材上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加工, 创作中极富讽刺意味,又善于兼收并蓄,吸纳各国文化元素,例如效仿意大利作品《教父》场景的片段,巨大的熊保镖服侍微小的鼩鼱,幽默感和说教感十足。
音乐音效是动画电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内涵主题诠释的重要纽带。一般经典电影音乐和戏剧音乐在技巧上、美学上以及影片的情绪上具有情感表现、连接断层、叙事提示、叙事完整等功能,[6]特别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音乐,更让动画作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美动画电影的背景音乐、环境音效、主题歌曲、同期声音等都融合了不同的声音文化元素,不仅恰当地烘托气氛、传情达意,也透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中国动画音乐善用各种传统乐器,异彩纷呈。美国动画电影在音乐编创方面汲取贯通了世界各地的风格元素,形成美国特有的动画音乐。从最初的欧洲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其擅长按照题材界定音乐类型,杂糅特定风俗文化进行创作,涉及范围涵盖古典音乐、电子音乐、摇滚音乐等,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在中国早期动画电影中,音乐比对白所占比例更重。《大闹天宫》运用了大量戏曲元素的音乐,比如孙悟空在水帘洞前出场时,中国戏曲的那套锣鼓也随之登场了,武戏部分的配乐是高度戏曲化,玉帝等角色出场音乐极具讽刺意味,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配乐为动画作品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和意境美。美国的动画电影题材广泛、不拘一格,融入切合主题的源文化元素,《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音乐不乏笛子、二胡等中国乐器身影;《阿拉丁神灯》的音乐华丽神秘,充满异域的阿拉伯民族气息;《疯狂动物城》的配乐在创作上融合了大量的异域文化,拉美、印度的舞曲风格,意大利元素、美国本土的爵士和传统大管弦等,[7]《机器人总动员》 的角色借由肢体语言和机器化语音进行沟通。总体来看,美国动画电影音乐经过长期探索与创新,每一段音乐都能恰到好处地深化影片主题。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8]动画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且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国家文化更通俗易懂地传播出来。中国和美国的动画电影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三纲五常” 等社会规范也引导着中国古代社会。美国则不然,当保守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新大陆时,一个新兴国家产生了。但随着社会发展,其保守思想便开始解体。“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人们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9]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角色往往处在腐败的社会背景中,自身桀骜不驯、不服管教,但为尽行孝道和拯救苍生而牺牲自我,成全众人,还世界一份和谐安定。结局都是众人一起欢度时光,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传奇》等作品。这些情节都充盈着中国传统思想的至忠至孝、家国情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美国作为一个多元社会的大熔炉,容纳着不同的文化和人群,每个角色都有各自光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独特的价值,显出独特的英雄气质。在集体中不存在绝对的统一要求和纪律,大家相对而存在,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疯狂动物城》中的朱迪灵活敏捷,而闪电树懒却极其悠哉,《功夫熊猫》中圆滚肥胖的阿宝,而其父大鹅动如脱兔。还有《超能陆战队》中的少年小宏和巨无霸大白,《狮子王》中的辛巴和丁满、彭彭,这些大小、胖瘦、高矮、强弱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影响人物的独特魅力,他们都将“美国梦”演绎得非常真实,观众透过这些内容被猛灌美国精神,只要努力拼搏就可以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美国的传统文化根基并不久远,无法与中国主流文化同日而语,但其动画电影领航着国际动画电影市场,产值已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根据英国艺术史学家与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的观点,社会竞争和社会威望是引起艺术风格发生变动的因素之一。当前,动画电影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动画创作者们不仅要把握作品的艺术水准,也需要分析市场环境,使作品迎合市场需求,满足更多受众的观看需求。美国的文化艺术创作态度是积极开放的,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全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改头换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动画艺术形态。其强大之处在于“融合性”,这种开放姿态不仅针对题材、故事、视听元素,也包括一些传统思想和地方理念。目前,中国动画电影仍旧坚持“立足本土文化,走民族风格之路”,汲取众多中国独特艺术形式,如中国民间小说、皮影戏、剪纸窗花、戏曲艺术、民间泥木造型艺术、水墨画等,整体把握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脉搏,态势以主流文化艺术为重,其他艺术形式协同合作。
中国善于把握主流脉搏,创作大多数观众喜爱观看的作品,借鉴中国本土艺术形式,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传奇》等作品,正面角色勇敢无畏、战胜邪恶势力,舍生取义、保家卫国。但这些作品有雷同之处和模仿之嫌,这些作品人物样式如出一辙,风格样式相对统一,虽然哪吒形象有颠覆性的丑陋设计,内核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印记。美国的系列动画电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不能称之为模仿,但其众多家喻户晓的角色却证实了其对众多文化主体的塑造能力,汲取中国文化精髓,创作了《功夫熊猫》《花木兰》;吸纳中亚北非的异域风情,改编了阿拉伯民俗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神灯》;以希伯伦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创作了《埃及王子》;透过英国童书《如何驯服你的龙》制作了《驯龙高手》。这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共同存在于美国“拿来主义”的动画电影中,并且给世界观影爱好者带来本民族的文化亲和力,同时收获愉悦与激励。
美国的开放包容有可参考之处, 但切勿生搬硬套,2021年的中国动画电影《白蛇:情劫》对西方动画电影进行了大肆的模仿,柔弱女子单挑权威,修罗城成了炼狱,酷炫小青对抗执念浩劫,打击众多“西方”怪物,甚至模仿丧失记忆和能力的片段。中国动画电影应善用本土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恰当地借鉴其他文化精髓,不要被看似有竞争力的欧美动画电影所吞噬,应当借鉴的同时,传扬中国特有的主流文化符号。
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广泛地传播,也将对各个年龄层产生影响,所以抓住动画电影的创作精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 美国动画电影已经万众瞩目,但中国电影应冷静分析、择善从之、因势利导。透过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动画电影部分方面值得中国参考借鉴,例如“主动”性的创作,让动画电影的动作性更突出;强化主体人物的个人魅力,充分发挥动画的想象力、虚构力和夸张性,打造超越现实的角色与故事;兼收并蓄,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打造文化亲和力,多元化发展;注重差异性、相对性、娱乐性,创作动画电影内部的戏剧张力。但是中国动画电影最重要的是回归初源本心、深炼传统精髓,同时远离严肃说教,冲突传统束缚,掌握好平衡点,创新突破、迈向世界!总之,如大师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0]中国需要基于国际视野下,积极开辟具有本土个性的动画电影,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借由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创新动画电影作品,提高国产电影的国际文化竞争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让世界看见中国全方位的繁荣富强。